冬季的太原,沒有夏日的喧囂和爛漫,卻有另一種絢爛樸素和你不知道的美悄然綻放,沿著這些線路細細看來,你會發現太原的冬天明亮又動人。
線路:太原植物園—晉陽湖—太原古縣城—晉祠
寒冷的冬季里想要體驗一下熱帶雨林,沙漠綠洲,賞心悅目就來太原植物園。它位于太原晉源區太山腳下的太原植物園,是太原人的網紅打卡地。冬季來這里室外冰天雪地,室內潮熱如夏,奇花異草,姹紫嫣紅。
太原植物園沙生植物館內綠意融融、生機勃發,游客正在觀賞各類沙生植物。來自世界各地的多種植物開拓了參觀者的眼界,深受市民喜愛。三大溫室主題場館更是讓..
在主體花卉館,仿佛從冬季一下子到了春天。各種珍稀花卉爭相盛開,“珍稀品種蘭花區”、“懸吊植物區”讓人看的目不暇接。
這里最值得一看的就是蝴蝶園了,各種珍奇的蝴蝶標本,還有真的蝴蝶在翩翩起舞,儼然一幅春天的景象。
這個冬季來太原晉陽湖,初冬的陽光下,晉陽湖有別樣的美。
高聳挺拔的蘆葦一排排、一簇簇隨風搖曳,婀娜多姿,純潔的蘆花輕歌曼舞,風聲、鳥鳴聲、湖水聲,人們漫步于棧橋之上,蘆葦蕩邊,盡情享受著冬日里這份愜意與美好。
位于太原市南端金勝鎮南阜村的晉陽湖,東靠晉祠復線路,南接歷史悠久的古晉陽城和晉祠。它是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素稱“中國北湖”,比杭州西湖略小,比北京昆明湖、南京玄武湖大。
晉陽湖周圍景色也很美麗,西面群山疊嶂,清晰可見;東面沃野平疇。晉陽湖水體的大量蒸發和滲漏,保證了空氣中的含濕量,凈化了太原市的空氣。
湖水由汾河西干渠引入,夏季最高水溫達33℃,冬季為5-15℃,常年不結冰。
這里有環湖綠帶、水上樂園、垂釣區、文化娛樂區、植物公園、度假村、野營區、狩獵場等景區。
“晉陽湖”之名,來自傳說,相傳遠古時期的太原地區是一大片汪洋水澤,喚作晉陽湖。大禹治水想把這里開發出來,讓人們在這塊沃土上生存,只是不知如何才能將水退掉,為此苦思冥想,食不下咽。
一天晚上雨暴風狂,晉陽湖上波濤洶涌,卻有一只小船在風浪中隨波起伏,禹將大船靠近,原來是一老婦人在打(“捉”之意)魚。
禹請婦人上大船躲避風浪,并且非常恭敬地遞上一杯酒。老婦人一語不發,伸出手指將酒杯彈了個豁口,酒流了個凈光,老婦人也不見了。禹很是驚疑,隨即恍然醒悟。他經過勘察,在今靈石縣一帶開山鑿口,讓水歸河槽,才形成今天的太原盆地。于是就留下了“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這么一句古語,流傳至今。
早在 2500年前,在晉水之陽就建起了古晉陽城,后經歷代擴建到盛唐時,已成為由西、中、東三座城池組成的跨汾連堞的中國北方大都會城市,后來被宋王朝攻打下后火燒水淹毀滅。
明代修建太原縣城時,就是以神奇美麗的鳳凰設計布局建筑的。整座城池設四座城門,北鳳頭南鳳尾,東、西為鳳兩翼,十字街為鳳腹,如一只鳳凰降落在龍山之東汾河之畔。當時以十字街為中心,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平展展直通四座城門。
這座鳳凰城不僅非常神奇,而且十分美麗。整座城池南北長約一里半,東西寬約二里,呈長方形狀,猶如一只展翅飛翔的美麗金鳳凰。北甕城門朝東開,為“丹鳳朝陽”,甕城中還有兩口水井,為鳳之雙眼。
南甕城門直通城外高聳的寶華閣,為漂亮的“鳳尾高翹”;東、西甕城門都拐向南開,為“鳳翼展翅”,欲將騰飛。南北大街為鳳之身軀,東西大街為鳳之兩翅,微微隆起的十字街為鳳腹,內藏無限生機。
在縣城四條大街還建有彰顯太原縣名人的牌坊十余座,如東街的大司馬坊,上懸明嘉靖皇帝賜戶部吏部兵部尚書王瓊的“方嶽重寄”匾額。
在縣城中的縣衙、文廟、城隍廟等處還建有數座蘊含不同文化的牌樓,太原古縣城是個美麗的鳳凰城。
晉祠之美,美到極致。
晉祠,位于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及母后邑姜所建。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鼻宕鷦⒋簌i《晉祠志》中的描述,點出了晉祠之“精”。
這里有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古代園林式祠廟建筑群,存有多處宋、金、元、明、清時代古建筑組群。其特有的建筑,使晉祠成為山西這座“中國古代建筑寶庫”中煜熠生輝的明珠。
線路:天龍山—龍山—太山—蒙山
天龍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
天龍山山勢險峻,奇峰兀立,溝壑深邃,山路回轉,松柏相擁,蔥郁蒼翠,有蟠龍松、鳳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參天松等珍稀古樹,風景十分秀麗。
據明嘉靖《太原縣志》記載:“此山松柏青翠,林木蔥茂,既有天然之生成,復有人工之修飾。勝境之佳,在環省諸山中實屬罕見。
”早在明代就有“天龍八景”之美稱,即:崇山環翠,佛閣停云,高歡暑宮,龍潭靈澤,虬柏蟠空,鼎峰獨峙,柳跖旗石,石洞棧道。
1500年歷史的天龍山,現存有石窟、古建、墓塔、雕塑、壁畫、碑刻等歷史遺存100余處,是太原地區保存東魏、北齊、隋唐時期地上文化遺存最豐富、最完整的區域之一,是反映晉陽文化和東魏霸府、北齊別都彌足珍貴的重要實物載體。
冬日的雪后來這里看雪后的天龍山銀裝素裹,云海奇觀,網紅公路在山間清晰可見,還可以看冰掛漫山的柳跖溝,宛若人間仙境。
龍山位于太原市西南二十余公里處。龍山屬于道教石窟,主要開鑿于元太宗六年(一二三四年),大道人宋德芳主持營造。宋德芳山東萊州掖城人,為丘處機弟子。
龍山石窟規模雖不大,但雕鑿技術奇特,面型方圓。衣飾沉厚,線條簡練,風格粗獷,生活氣息濃郁。
我國石窟造像多為佛教題材,此窟甚異,內容全為道府諸神和立門列祖,截至目前所知,尚屬海內孤例,亦可稱之為元代道教雕像的代表作。
太原近郊不可多得的靜謐之地就是太山了。太山在太原西南方向,距晉祠風景名勝區5公里、晉陽西山大佛風景區3公里,是太原市旅游和周日休閑的旅游點,這里得天獨厚,景致非凡。
“太山”之各,始見于沈約(南朝梁文學家)的宋書。相傳,五代時有山民“石敢當”,以勇敢稱著于北漢,因而聞名遐邇,就連這座山也跟著出了名,山取“泰山石敢當”的音義,故名太山。
山上有龍泉寺,傳說唐王李世民曾以山下泉水洗浴戰馬,后奪得天下,成為真龍天子,泉水因此得名“龍泉”。龍泉寺始建于唐代,明洪武年間重建,萬歷年間重修。
一年四季,太山藍天白云的日子很多,山中植被茂密,春天路邊野花盛開,夏天又很是涼爽,秋天漫山紅遍,冬天白雪皚皚,四季分明,景色各異。一路拾階而上,旁邊有溪水潺潺,小鳥鳴蟬,是近郊不可多得的鬧中取靜之地。
冬季白雪皚皚下的太山,銀裝素裹,一片白茫茫,美如童話的冰雪世界。
蒙山曉月是太原有名的太原八景之一,根據《太原縣志》記載:“蒙山曉月:此山最高,與懸甕、方山鼎足而峙,每當清曉,月掛封頂,清寒徹骨?!眰髡f蒙山的月亮比其他地方亮得早,落得晚,使人有足夠的時間來欣賞月色。
蒙山在太原西南約20公里處,晉祠以北的寺底村。來蒙山就是蒙山大佛。蒙山大佛開鑿于北齊天保年間,本是蒙山開化寺后的摩崖佛像。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大佛被重新發現,但佛頭已不知去向?,F在的大佛頭部為后人新鑿的。
蒙山大佛兩腿底部至頸部高約30米,按照比例計算,加上佛頭高度,大佛原本高度約為46米。大佛前的平臺上存有面闊三間的建筑遺跡,門墩石和地栿尚在。
遺跡北面存有一龜趺,碑已失。佛龕西側壁上存有若干小石洞,是修建佛閣時嵌入梁檁所用。大佛龕外東側,崖面上還有一塊摩崖碑刻和二個洞窟的遺存。
這個冬季沿著這條線路來一場家門口肆意的旅行,所有美好都會在這里呈現,千萬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