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產業園區眾多,但產業園區的招商難點和痛點卻很一致,招商難是所有產業園區發展和運用過程中最大的難點痛點。在經濟增速顯緩的形勢下,對產業園區的招商人員帶來不小的壓力。
招商引資是近十幾年來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加快城市建設、優化產業結構、解決人員就業、帶動群眾增收、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市場機制的不斷健全,經濟環境的不斷優化,傳統方式上的上門招商、推介會招商、電話招商等模式已經逐漸效率不足、疲態盡顯,無法滿足當前新形勢下的招商競爭要求,而近幾年出現的創新招商模式,顯示出了更加符合潮流的生機,值得我們虛心學習與借鑒。
生態鏈招商
生態鏈招商本質上也是產業鏈招商的進一步探索。一般來說,產業鏈招商是指以產業鏈為分析基礎,再針對產業鏈的薄弱環節進行“補鏈”的一種招商手法,包括重慶、昆山在內的許多城市,都是產業鏈招商的受益者。與產業鏈招商相比,生態鏈招商更加注重整個產業生態的培育以及產業內部各種資源的流動。通過引入研究院所或高精尖人才作為種子,吸引上下游企業主動靠攏,并不斷孵化新企業,共同形成高新技術的生態圈。
例如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先進制造業集聚高地,現已集聚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700余家外商投資企業。奕真生物、輝瑞生物、美國禮來、默沙東、雅培、康萊特藥業、九源基因、艾博生物、澳亞生物、創新生物、銘眾生物、健培科技等企業先后落戶開發區,基于開發區現有的產業優勢,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園區內大健康產業集群已經形成。全球前十大藥企中,已有一半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
龍頭招商
所謂的龍頭招商模式,在商業地產里叫做“主力店”、“旗艦店”,不同的是,產業園區的主力店和旗艦店聚集的并非人氣、人流,而是實實在在的產業鏈效應,這就讓這個主力店、旗艦店本身就成為一個最強有力的招商工具。在一個產業園區當中如果能夠有一個具有強大號召力的主力客戶與運營商捆綁在一起招商的話,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前提是你能夠找到這個主力客戶,并且給對方帶來真正的重大利益。
基金招商
目前,國內已經有很多產業地產商和產業園區在充分利用資本的催化和杠桿作用,探索出了一種產融結合的園區基金招商新模式,這幾乎已經成為了產業園區招商的一種標配。園區通過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引導社會資本建立股權投資基金,打造“基金+項目+園區”的一體化生態鏈,實現資本與項目的有效對接。
例如,2017年,廣州市通過國有投資平臺凱得科技成立一支投資基金,對GE全球醫療生命科學板塊最重要的合作伙伴百濟神州的生物醫藥項目進行投資,推動其落戶中新廣州知識城。在該項目的22億元投資當中,百濟神州自有資金只有2億元,其余20億元則是基金股權投資、股東貸款和銀行商業貸款。
按照廣州市政府的話說,這種方式就是把財政資金注入國企,再以合資模式與產業形成“命運共同體”,既給落戶企業解決后顧之憂,吃下定心丸,同時這種重磅項目的回報率也是非??捎^的,有助于這種政府投融資平臺本身的轉型。
飛地招商
2017年6月,國家部委層面首次就“飛地經濟”和“飛地園區”進行聯合發文和高調支持。這個辦法打破了招商中的行政界線,意在促進各市縣之間的資源流動。由于土地資源緊張,區域中心城市普遍面臨著尋找產業外溢空間的訴求。
當經濟發展和資源局限形成矛盾時,飛地經濟模式可以讓某些發達區域在不改變行政體制框架的情況下,把一些項目、資金、技術從發達地區轉移到欠發達地區的產業園區。雙方在產業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稅收分配等方面制定某種合作機制,實現雙贏。
招商中最早采用“飛地經濟”的是江蘇省常州市。上世紀80年代,常州便開始嘗試該模式,數十年間,也不乏此類項目。但由于是跨地區合作,在利益分配上往往難以達成一致,各方掣肘頗多。如今,有了國家層面的政策保駕護航,飛地項目的實施將會更加順利。這對于欠發達地區承接區域中心城市的產業轉移,無疑是個巨大的利好。
例如,桂東地區飛地經濟是由廣西梧州與廣東肇慶,以及廣西賀州與廣東肇慶分別聯合建立的兩個特殊園區,開展跨區域全產業鏈布局集群發展。這種飛地經濟園區,是在廣東廣西省區戰略合作框架,梧州賀州與肇慶地市合作框架,以及邊界接壤地區區縣合作框架等三級合作框架下的產物。合作雙方實行園區共管,資源共享,政策共享,通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最終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的目標。
眾創孵化招商
這是一種完善園區閉環生態的做法,目前很多政府園區平臺都在這樣操作,僅僅依靠外部招商,逐漸空間逼仄,而很多眾創孵化空間出來的企業又會大量流失到外部去,以“眾創孵化+園區招商”,就是成為一種生態閉環式的對接模式——很多早期的初創團隊在眾創空間和孵化器中成長起來,水到渠成地落戶在園區當中,從而解決了園區這個生態森林良性循環的問題。而這種模式,又可以和前面的基金招商模式與投資營商模式結合起來,效果更佳,更持久。
雙向對流招商
顧名思義,是指兩個區域之間的商戶資源雙向對流互通,尤其在當前園區國際化的大潮下,這種雙向對流模式越發有用武之地。中國的企業有走出去的愿望,國外的企業有走進來的想法,產業園區通過搭建平臺渠道,促進中外企業雙向互通的可能性,這種全新的招商模式能夠達成互利共贏,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園區和企業在嘗試,甚至還被成都高新區提煉為“TSPPP——全球科技園區命運共同體”。
例如長江金融產業園通過跨區域多地區布局園區,同時與各地方產業園區、小鎮達成戰略合作,針對企業布點計劃,互相招商與服務,最終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鄉友校友招商
我國自古就有“衣錦還鄉”的習俗,在外創業成功的人士,普遍有報效家鄉的情懷,更深層次的原因也是因為對家鄉的資源狀況、人脈關系比較熟悉,認定項目的安全系數較高。近年來許多地方利用籍貫人士牽線搭橋 “引商回家”漸成氣候。
2017年4月8日,武漢市成立招才局,聘請了陳東升、雷軍、陳宗年等16位武漢“知名校友”為“招才顧問”和“招才大使”,利用校友資源,吸引校友將資本、智力帶回武漢,提升城市發展環境;并把大數據招商和人才服務結合起來,形成了招才引智特有的“武漢模式”。武漢“百萬校友資智回漢工程”為招商引資提供了一種顛覆性的思路,校友經濟,開始將大學學科優勢,經由“校友”這個橋梁,轉化為城市產業優勢,大大開拓了招商的地理空間。2017年6月,武漢市與小米科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確定在東湖高新區投資建設小米(武漢)總部,落地長江小米產業基金、小米之家及其銷售總部。根據協議,小米(武漢)總部項目落地后,將圍繞“黑科技”、新零售、國際化、人工智能和互聯網金融5大核心戰略,在漢打造完整的智能硬件產業集群。
PPP合作招商
PPP合作招商模式,就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在商業合作開發運營中進行高度合作,以更具活力的市場化手段提升招商項目的運營效率,實現政府與客商彼此優勢互補,最終獲得雙贏的經濟合作模式。
此種模式比較適合于投資運營期限較長的項目,例如景區開發,產業園區等,這種模式的出現是基于開發商對于項目前期手續辦理和后期項目運營中,政府發生人事變化后可能產生合同違約風險的預防。該模式只要政商能夠簽訂好合作協議,嚴格界定好角色權益,政商雙方的利益訴求捆綁在一起,趨于一致,就能夠各顯其能,勠力同心于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之中。那些有經驗、有實力、專業化的投資商還是樂于合作的。
例如華夏幸福的產業新城PPP模式已經被財政部和發改委等多個層面所認可,并在全國乃至全球進行復制,根據統計,從2016年到2017年,華夏幸福中標的PPP項目達到64個,運營園區總面積達到1957平方公里,中標金額達到3509億元,占全國累計PPP項目成交總金額的比重近4%。
“互聯網+”招商
本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數字時代,這點毋容置疑,隨著各地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園區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各城市招商項目逐漸增多,傳統固化的“叩門招商”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工作需求,近幾年,網絡招商(互聯網+招商)引起了各級政府的關注與探索,招商運營機構逐漸受到各級政府的熱捧。另一方面,作為現代投資企業,項目選址受到產業氛圍、優惠政策、人才資源、配套服務等多重因素影響和制約,互聯網的出現,讓企業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掌握相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風險,提高效率。
“招投”雙方的饑渴需求,催生了“互聯網+”招商迅速發展,據有效統計,全國大部分市級以上政府部門已經建立了單獨的招商網站,但是由于經驗不足、精力有限以及技術限制等因素,國內一些政府及園區更傾向于通過借助“外腦”來加強完善招商引資體系,即與專業的招商服務運營機構合作,依托其進行網絡招商,走出了一條政府行政手段招商與市場化專業化招商相結合的道路,這也將成為未來招商引資的新趨勢。如何創新招商思維,主動適應經濟新常態、抓住“互聯網+”帶來的彎道超車機遇,快人一步,搶占先機,成為當下各級政府招商部門關注的熱點。經過筆者調查,目前互聯網招商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建立專業招商網站、精準投放招商廣告、發布 “三微”廣告(微信、微博、微網站)、制作電子招商資料、開展網絡招商會、網絡新聞及專題頁面傳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