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萋萋芳草送王孫 - 白居易干謁詩淺析
作者 || 孫慶忠
干謁詩是古人為推銷自己而寫的一種詩文體裁。文人士子為求得仕途進身之階,集中精力寫詩向達官顯貴呈獻,展示自己的才華抱負,毛遂自薦,以求舉薦入仕。
干謁詩是歷史的產物。唐代科舉考試由禮部主持,試卷并不密封。主試官員除詳閱試卷外,有權參考舉子平日作品和才譽決定取舍。政治上、文學上有地位的人士及與主試官關系密切者,均可舉薦參與錄取,謂之“通榜”。為此,應試考生使出渾身解數,費盡心思攀附取悅,干謁行卷,盛極一時。
作為詩歌中的客觀存在,干謁詩大多表現出委婉、含蓄和恭維的美學特征,充斥阿諛逢迎溢美之詞。總體內容空洞,形式單一,成就不高。唯白居易的干謁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及行卷故事具有傳奇色彩,為世人津津樂道。
據《全唐詩話》《幽閑鼓吹》等記載:白居易少有才華,十六歲懷揣夢想北上帝都長安求仕,拜謁當時著名詩人顧況。顧況是吳地人,才華橫溢,識才辨才,但恃才傲物,性情高傲。起初,他見白居易是個年輕士子,又聞其名字特殊,就隨意打趣他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意思是長安城物價很貴,消費水平很高,“居住”已經很“不易”了,何況“白居”呢?及讀至《原上草》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拍案而起,嗟賞贊嘆道:“道得個語,居亦易矣。”大意是,能寫出如此語辭的詩文,即便長安米價再貴,居又何難!于是廣為延譽。從此白居易名聲鵲起,威震京畿。
受大詩人顧況慨贊的就是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此詩被后人譽為"賦得體"詩中的絕唱。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賦得古原草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通過對古原野草的描繪,抒發友人送別時依依不舍之情。寄別情于詠草,借詠草而抒離情。既是一曲野草頑強生命之頌歌,亦是友情彌足珍貴之禮贊。
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此詩作于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8年),為應考習作,按科考規定,凡限定詩題,題目前必須加“賦得”二字,與詠物詩相似。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首聯借古原野草起興,明寫春草,暗寓時光延宕,友情歷久彌堅。
離離,指“濃密貌”。《爾雅·釋詁》和郭璞《注》曰:“覭、髳、茀,離也。謂草木之叢茸翳薈也”,《詩經·黎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即為此意;亦有古原“符離”之說。符離位于安徽宿州市東北,北有離山,盛產符草。白居易生長之地。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 一年一度枯萎繁榮更迭。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頷聯描摹野草的性格特性。對仗工整,哲理深邃,卓絕千古。
燎原野火毀滅不盡它們,浩蕩春風后又蓬勃蔥郁!
詩人抓住野草與野火頑強抗爭這一特征,擬就一幅生命不屈之壯美意境。野火燎原,熯天熾地,卻撲不滅它們對“生”之渴望,一旦春風勁吹,便蓬勃昂揚,生生不息,欣欣向榮!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頸聯起承轉合,由對“野草”描繪,轉至“古原”,進而引出“送別”主題。
連天芳草侵湮縈紆古道,陽光照耀翠綠連接荒城。
頸聯用流水對,妙在自然;頷聯為并肩對,貴在精工。遠飾“芳”,古原上草香更加彌遠可嗅;翠曰“晴”,綠草沐浴陽光,秀色如見。“侵”“接”比擬自如,形象生動。“古道”“荒城”扣題“古原”極切。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尾聯以綠草引喻別情,貼切自然,韻味無窮!
此二句,化用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句意。出自西漢淮南小山《楚辭·招隱士》。大意是:王孫淹留深山不歸啊,滿山遍野啊春草萋萋!
“古原”“野草”“送別”語義連理,意境高遠,渾然天成。
又一次送別我至親朋友,萋萋芳草恰似我的深情!
一百八十四年后,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即化用此意。
綜觀《賦得古原草送別》,全詩章法謹嚴,對仗工整,語義流暢,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渾然天成,成就白居易唐代三大詩人之盛譽。
科舉制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止,歷經一千三百年整。
與讀書人的參與熱情相比,科舉錄取率較低。據《文獻通考》記載,有唐以來二百八十五年間,共錄取進士六千八百余名,年錄取不到二十五人,而每年參考人數均達數千人之巨。
至北宋初年,科舉規范性有了很大提高。試卷需要匿名,最后也要皇帝親自殿試,干謁也就隨之走進了歷史……
作者簡介
《郁氏文化》編審部成員組成
顧問:郁美蘭 匪 石
審稿組主管 : 郁志發
組長 : 范俊來
審稿組成員:郁光濤
郁祖槃
審稿組成員:劉高田
編輯組主管 : 郁郁松
審稿組組長 : 張愛梅
組員:陳玉峰
推廣組主管:郁旦斌
組長:陳玉峰
組員:郁德忍 郁光濤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軍 郁金波 郁家社 杜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