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慕蓉 圖||網絡
魯肅(子敬)豈是和事佬?魯肅是大格局之人。東吳孫權能成帝業,與魯肅的策劃、運作、實施有極大關系,沒有魯肅的高瞻遠矚,身體力行,孫權或只為割據一方的軍閥,恐霸業難成。因此說魯肅對東吳的貢獻絕無僅有,格局大的人起的是戰略作用,非是一般文臣武將所能比。
魯肅是安徽定遠人,富家子弟,自幼喪父,與祖母在一起生活。好擊劍、騎射,喜講習武事,不治家事,且樂善好施。常變賣土地周濟窮人,頗受鄉黨稱贊。族人擔心魯肅是個敗家子,魯肅卻不以為然,我行我素,廣交天下朋友。
比魯肅小三歲的周瑜在居巢做縣長時,有自己的私人部隊,因給養不足,知道魯肅家富有,去找魯肅借糧。魯家時有兩大屯糧食,每屯三千石,魯肅指著其中一屯,眼都不帶眨的:拿走吧!周瑜驚奇魯肅為人,二人遂成莫逆之交。魯肅推辭袁術委任的縣長不干,投往周瑜,后二人一起投奔孫策,成東吳重臣。
孫權接過父兄基業后,與首次見面的魯肅深談,魯肅即為孫權分析了天下形勢,規劃了東吳發展的戰略方針,作用類似于孔明的隆中對:漢室己不可復興,曹操短期不可除滅。可先除黃祖,擊劉表,再向西擊劉璋取四川,以長江天險為據,建帝號圖天下成霸業。
這是個完整的規劃,一下將孫權從割據軍閥提升到建立帝國的層次,以后孫權按策略推進,終成帝業,魯肅功不可沒。
赤壁戰前曹軍大兵壓境,是和是戰,群臣幾成一邊倒局面,孫權拿不定主意。趁孫權如廁之機,魯肅單獨與孫權分析局勢,說服孫權任命周瑜領兵御敵,自己參贊其中,為赤壁之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勝利后魯肅從前線歸來,孫權帶人郊外下馬迎接,問:這足以顯示閣下的功勞了吧?魯肅答曰不見得,待君王威加四海、囊括九州、終成帝業后,再用車接我,方顯光宗耀祖啊!不被勝利沖昏頭腦,隨時不忘提醒孫權成就霸業,這等胸襟眼光,豈是一般人能比?
魯肅堅持東吳應該秉持聯劉抗曹的大政方針,以過江為劉表吊孝為名,在當陽找到一路敗退的劉備,說服劉備聯吳抗曹。劉備此時正從新野向南一路抱頭鼠竄,且準備繼續南竄,往廣西梧州投奔吳巨,魯肅的建議正如瞌睡時遇到個枕頭,忙派諸葛亮隨魯肅過江,商談聯合之事。
周瑜去世后,魯肅接替周瑜任大都督。在抵御曹操的大政方針上,魯肅一直堅持與劉備合作,求大同存小異。在當時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堅持統一戰線。魯肅為此苦口婆心、忍辱負重,面對雙方的各種小磨擦、小伎倆,做了不少工作,甚至孫權、劉備都不甚能理解。但正是這種努力,才換來十幾年間孫劉聯盟與曹軍的抗衡,否則可能已被曹操分頭擊破了。
魯肅并不是唯唯諾諾的和事佬,而是胸襟開闊、眼界高遠的戰略型人士。為人寬厚仁慈,大局為重,執掌軍中也手不釋卷,能文能武,方嚴有尺,公私節儉,治軍森嚴,有大將風度。且識人知人,呂蒙為其建議抵御關羽之策后,魯肅撫其背笑曰:小看你了,已非吳下阿蒙了。呂蒙也坦言"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于是魯肅鄭重向孫權推薦呂蒙以后接替自己任都督。魯肅四十六歲去世后,接替魯肅任都督的呂蒙(子明)急功近利,缺乏戰略眼光,暗襲荊州,害了關羽,致孫劉聯盟破裂,平衡打破,雙方互撕,也給了曹軍可乘之機。
結束語:魯肅,是一個團隊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魯肅有大格局大謀略,面對同盟軍的小算盤和同伴的不理解,襟懷坦白、不避刀矢,凝神聚力朝遠大目標去努力,為成就東吳帝業貢獻了畢生精力。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忠臣,國家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