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如果你到神農架山民家去做客,常常會吃到麂子肉。肉被切的細細的,配以花椒、干辣椒,味道十分鮮美,是一個好的下酒菜。由于此動物被列入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這道菜在餐桌上消失了許久。后來該動物人工養殖技術成熟后,我們在餐桌上又品嘗到它的味道,麂子肉還是麂子肉,野味有點變了。這種動物就是果子貍。
果子貍因在夏、秋季取食大量果實而得名,它的面紋黑白相襯明顯又被稱為花面貍(Paguma larvata taivana ),屬于食肉目、靈貓科。主要棲息在森林、灌木叢、巖洞、樹洞或土穴中,偶可在開墾地發現。花面貍體毛短而粗,體色為黃灰褐色,頭部毛色較黑,由額頭至鼻梁有一條明顯的四帶,眼下及耳下具有白斑,背部體毛灰棕色。后頭、肩、四肢末端及尾巴后半部為黑色,四肢短壯,各具五趾。趾端有爪,爪稍有伸縮性;尾長,約為體長的三分之二。
果子貍喜歡在黃昏、夜間和日出前活動,善于攀緣。屬雜食性動物,頗喜食多汁之果類;以野果和谷物為主食,也吃樹枝葉,還到果園中吃水果,偶爾吃自己的糞便。
在最近神農架野外設置的紅外相機里,時常可以看見果子貍。很遺憾地是,我雖然在神農架呆的時間比較長,吃過許多次麂子肉,在野外,我卻沒有與果子貍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