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灸療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與疾病做斗爭的過程中創造的一種療法,是中醫特色療法之一,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溫補益氣等功效。近年來,隨著大眾養生理念的提升,灸療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喜愛。趙百孝教授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開創了百笑灸法,我們來看看怎么用百笑灸法治療心悸吧。
1.疾病概述
心悸是指病人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臨床一般多呈發作性,每因情志波動或勞累過度而發作,且常伴胸悶、氣短、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心悸可分為驚悸與怔忡兩種。驚悸的發生多與情緒因素有關,可因突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發,多為陣發性,發病迅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可自行緩解,不發時如常人;怔忡多由久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等因素亦可發生,常持續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發病緩慢,病情較重,不發時亦可兼見臟腑虛損癥狀,多屬虛證,或虛中夾實。驚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關鍵癥狀
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
3.中醫病因
心悸的病因主要包括稟賦不足,體質虛弱,導致氣血生化不足,心神失養;或因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擾亂心神;或因風寒濕熱之邪由血脈內侵于心,耗傷心氣心陰;或因嗜食醇酒厚味,脾胃蘊熱化火而生痰濁,痰火上擾心神而發病;或因藥物過量或毒性劇烈,損傷心氣心陰而發為心悸。
4.治則
調理心氣,安神定悸。
5.主穴
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內關、神闕。
6.配穴
若伴有氣短神疲、驚悸不安等心虛膽怯的表現,加灸膽俞、日月;若伴有頭暈目眩、納差乏力、失眠夢多等心血不足的表現,加灸脾俞、足三里;若伴有胸中憋悶、形寒肢冷、大便溏薄等心陽不振的表現,加灸至陽、關元;若伴有心煩少寐、頭暈目眩、耳鳴腰酸等陰虛火旺的表現,加灸太溪、三陰交;若伴有心痛時作、氣短乏力、胸悶等心脈瘀阻的表現,加灸膈俞;若伴有胸悶氣短、形寒肢冷、下肢浮腫等水氣凌心的表現,加灸水分、陰陵泉。
7.施灸方法、時間及選擇灸具
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內關、神闕選用2號標準百笑灸筒,膽俞、日月、脾俞、足三里、至陽、關元、太溪、三陰交、膈俞、水分、陰陵泉等配穴也選用2號標準百笑灸筒,均采用溫和灸的施灸方法,施灸溫度以患者舒適為度,每穴施灸一炷,隔日1次,10天一療程。
按語
心俞、厥陰俞、巨闕、膻中分別為心和心包的背俞穴、募穴,屬俞募配穴法,可調心氣以定悸;內關為手厥陰心包經絡穴,灸之可寧心通絡,安神定悸;神闕培本固元,健運脾胃,脾胃健則心血充足,心神得養。
灸療好書
本書介紹了趙百孝教授所創的百笑灸療法。該療法應用其發明的新灸具“百笑灸”筒,具有“綠色、環保、安全、方便、高效”五大特點,適用于日常生活中許多急、慢性疾病的治療、預防及亞健康狀態的保健。
《趙氏百笑灸療法》
點擊封面進入悅醫家·中醫書院購買此書
掃碼免費試讀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介紹百笑灸法的基本知識,中篇介紹百笑灸法治療臨床各科疾病的具體應用,下篇介紹百笑灸法在養生保健方面的運用方法。通過閱讀本書,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百笑灸療法的調養和照護,以改善自身的疾病狀態和體質,提高免疫能力。本書有助于艾灸療法在國際、國內的推廣應用,對灸療的臨床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