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補陰陽,以腎為根
阮教授仔細揣摩《素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任何疾病發生都是因為機體自身的陰陽失衡造成的,而人體中五臟六腑之陽均以腎之元陽為根。因此,阮教授認為疾病治療應以調腎之陰陽為根本,所以在方劑中常佐平補腎陰腎陽藥物,兼以調理他臟,同時去除急標之因。阮教授常用:
補陽藥物淫羊藿、肉蓯蓉、補骨脂、鹿角霜;
助腎陰之藥品常用何首烏、桑寄生、枸杞子、川斷、山萸肉。
在臨床實踐中,阮教授體會到溫補腎陽之藥在治療心血管疾病中的作用尤為重要,可陽中求陰,因此補陽藥物,如淫羊藿、肉蓯蓉的運用更為頻繁。臨床應用取得卓越療效后,阮教授應用實驗研究探索肉蓯蓉的治療機制。最終實驗結果表明,肉蓯蓉可抑制平滑肌細胞增殖,降低其過氧化脂質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從而發揮拮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因此,阮教授認為臨床應用的療效觀察體會,以及實驗研究是雙向并行的兩個方面。兩者相互促進,既可以提高臨床療效,也是科研的可靠方向,對醫者自身素質的提高和中醫藥現代化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是需要我們一直傳承的理念。
阮教授認為衰老及血管老化是心血管疾病生的重要原因。隨著年齡的增長,血管老化導致動脈內皮的結構變化和功能失調,引起血管內膜增厚、血管順應性下降、血管硬化程度增加以及動脈血壓的改變。女貞子、旱蓮草是阮教授常用的滋補腎陰藥對。女貞子有“強陰,健腰膝,變白發,明目”(《本草綱目》)的記載,適用于肝腎陰虛證。旱蓮草滋補肝腎,涼血止血,適用于肝腎陰虛及陰虛血熱出血之證。女貞子與旱蓮草配伍可滋補肝腎,以使人身之元陰充足,其來源于清代汪昂《醫方集解》中的二至丸。其原文曰“二至丸,補腰膝,壯筋骨,強陰腎,烏髭發。”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二至丸能夠減少衰老相關代謝產物,
保護機體免受自由基損傷,發揮抗氧化作用,從而呈現抗衰老的作用。同時,二至丸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免疫功能。因此,阮教授認為此二品合而用之,強化了滋補肝腎,填精益髓之效,特別適用于中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因此人群多年過半百,腎氣虧虛,精血虧耗嚴重。
2.標本兼治,扶正祛邪并重
治療心絞痛時,阮教授最常用的藥物便是丹參。對于氣滯血瘀、痰濕內阻、陰虛陽亢證、氣陰兩虛、心腎陰虛證、心腎陽虛證均會配伍丹參。丹參的廣泛應用說明阮教授在強調扶助機體之正氣同時注重祛除標實,從而兼顧標本。阮教授偏好使用丹參是因為丹參專通營分,功擅活血化瘀,為瘀血阻滯之要藥,但其性較平和,兼具補血之力,活血之效更勝補血一籌,正如《本草便讀》記載:“丹參雖有參名,但補血之力不足,活血之力有余,為調理血分之首藥。”現階段不乏對丹參的藥理研究,其主要通過以下 10 條途徑來治療心血管疾病:
促進脂質代謝;
抗炎;
調節血壓穩定;
負向調節凝血因子;
抗血栓形成;
調節細胞增殖;
抗應激損傷;
促進血管新生;
抑制細胞凋亡;
調節血管收縮與擴張;
促進傷口愈合。
丹參還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之說,指丹參行瘀而不傷正,生化之機未損則新血自生,從而起到間接的補益作用,是亦以通為補之意。所以阮教授認為老年人可定期服用丹參,能夠起到活血補血,凈化血管,養生保健的作用。
阮教授還將丹參與黃芪配伍使用,主要針對冠心病本虛為主,兼有標實的特點,比單純運用活血化瘀藥物療效更佳,尤其是冠心病介入術后患者,其證候類型多以心氣虛兼以血瘀為主。黃芪乃補氣藥之長,可改善心臟功能,保護心肌。阮教授認為丹參與黃芪配伍,可益氣活血,黃芪側重于“氣”,可調整機體的氣機,改善循環,進而使心肌對氧的供求得到平衡;丹參側重于“血”可活血化瘀,擴張血管,疏通脈絡。這與中醫學中“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等氣血相關理論相吻合。同時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與丹參配伍具有促進心肌梗死心肌組織血管新生、抑制心衰心室重構等作用。足見丹參配伍黃芪對心血管、心肌組織都有確切作用。
川芎與當歸配伍的“芎歸湯”,在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就有詳細記載,阮教授以 1:1 比例配伍川芎、當歸,以行氣補血活血。當歸為補血、活血化瘀之要藥。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可“上達巔頂,下通血海,中開郁結”有行氣開郁,祛風躁濕,活血止痛之功。兩者配伍可增強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之力,又兼養血而不滋膩,活血而不傷正,可柔絡以緩絡脈之拘急,通補兼施,通調并舉。故阮教授常用于氣滯血瘀之心痛,共奏補血活血行氣之功,緩解胸痛如針刺一般,且痛處固定不移。而藥理研究確實證明川芎和當歸中的共有的重要活性成分阿魏酸可通過抑制 MMP-9 表達、促進 TIMP-2 的表達起到抑制 VSMCs 遷移,達到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這項研究也是在阮教授臨床、科研雙向并行的理念指導下進行的研究。
3.理論創新,創軟堅散結法
葉天士提出“經主氣,絡主血”,阮教授受其影響,認為“久病入絡”。于是在治療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時,常考慮其病程較長,往往有痰瘀互結之證。方劑中常加用軟堅散結藥物,如:鱉甲、絞股藍、海藻、鱉甲、夏枯草等,使瘀血、痰濁有形之邪得以軟化,再配以活血化瘀或行氣祛痰藥物能更有效的祛除瘀血、痰濁,臨床可獲良效。故阮老提出“軟堅散結”治療大法,以起到減輕或消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的目的。
軟堅散結藥物中,阮教授常用絞股藍與炙鱉甲配伍使用。絞股藍可益氣健脾,化痰止咳,清熱解毒?!镑M甲主消散者以其味兼乎平,平亦辛也,咸能軟堅,辛能走散”(《本草經疏》),故可“主心腹癥瘕堅積……”(《神農本草經》),有軟堅散結之功。同時,絞股藍和鱉甲具有神經保護、抗缺血再灌注損傷、抗腫瘤、免疫調節、降血糖、調脂等藥理活性。因此阮教授認為以上二者相合可消除痰濁瘀血結聚的有形實邪,疏通血道,抑制血管內膜的增生。
4.異病同治,妙用清熱解毒藥
阮教授對于有惡熱,口干、口苦欲冷飲等熱像表現的冠心病患者常加入清熱解毒藥物,如:茯苓、白鮮皮等。一方面清其內熱,另一方面這些清熱解毒藥往往有治療癰腫的作用,用“異病同治”的理念治療冠心病。粥樣斑塊破裂、糜爛,與癰破潰后呈馬蜂窩狀的臨床表現相似。在病機上,冠心病患者脾腎虧虛津液不能運化而為痰濕,血結氣郁則化火毒,合于痰濕而成濕熱,終致火濁相熬,痰瘀火熱互結于血脈,阻塞脈絡而發??;癰的病機為火毒壅聚,營衛失和,經絡阻塞,氣血凝滯,發為癰疽。所以,兩者之間有著相似的病機,可以用異病同治的方法進行治療。另一方面,藥理學實驗也表明土茯苓和白鮮皮具有降血脂、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栓、抗心肌缺血和對心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及抗炎及免疫等心腦血管方面作用
5.結語
阮士怡教授學貫中西,臨床治療心血管病注重中西合參,也常以中藥、西藥聯合應用。中西藥聯用時,阮教授利用中藥與西藥之間的相似藥理作用,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單獨使用西藥的不良反應,確定療效的同時提升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如治療高血壓,辨病辨證立法后,優先使用具有降壓作用的中藥。
肝陽上亢患者,可加用萊菔子、澤瀉,以清泄肝熱,祛痰熄風;
氣血虧虛表現者加用黃芪、益母草,以益氣活血。
如此用藥既符合證候特點又都具有降血壓的作用,將中醫理念和西醫原理相融合,提高療效,也體現了阮教授用藥“中醫為體,西醫為用”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