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三國時期,有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通今博古預示未來的神一樣的人物諸葛亮,美譽“諸葛孔明,智慧的化身”。
大家也都知道,諸葛亮一生為幫助蜀漢帝劉備實現匡扶漢室的遠大理想,從27歲到54歲,用27年的時間,先是輔佐先主劉備,后是輔佐后主劉禪,為光復漢室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但卻鮮被人提起的是,諸葛亮也是一位父親,一個深愛自己孩子的父親,一個想盡陪伴和教育子孫之責的父親,只不過在國與家之間,他選擇了國,只能顧大家而舍小家,在他54歲臨終之前,將一生的智慧結晶和普天下為人父者深切的愛子之情寫成一封家書《誡子書》,表達對8歲兒子諸葛瞻的殷殷教誨與無限期望。
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就是這封短短86字的家書,成為后世家訓之經典,成大事者修身養德立志成功的秘訣。
《誡子書》
漢·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
年與時馳,意與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意思是說:君子的行為操守,以寧靜來提高自身的修養,以節儉來培養自己的品德。不恬靜寡欲無法明確志向,不排除外來干擾無法達到遠大目標。學習必須靜心專一,而才干來自學習。所以不學習就無法增長才干,沒有志向就無法使學習有所成就。放縱懶散就無法振奮精神,急躁冒險就不能陶冶性情。年華隨時光而飛馳,意志隨歲月而流逝。最終枯敗零落,大多不接觸世事、不為社會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著那窮困的居舍,其時悔恨又怎么來得及?
這封《誡子書》不僅成為天下父母教育孩子的經典準則,更是成大事者修身養德立志成功的秘訣。
寧靜淡泊、戒驕戒操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喧鬧的世界,繁多的誘惑,常常讓人在匆匆的追名逐利中,漸漸變得浮躁不已,忘了最初的初心和來時最本真的路。為一時的得到狂喜甚至驕傲,為偶爾的失意煩躁甚至頹廢。此時此刻,唯有《誡子書》告訴你,只有讓心寧靜,才能看清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和真正在乎的是什么?只有淡泊名利戒驕戒躁,才能遠離外界的誘惑和干擾,一心一意地學習知識增長才干,也只有這樣,才能修養身心從善而為,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勤儉節約、戒奓戒侈是養德的不二法寶。
勤儉節約是安邦定國的法寶,也是古今君子培養高尚品德的不二法寶。古今成大事者,都知道知道興于勤儉,亡于奢靡的道理。所以成大事者,往往都善于培養自己勤勉節儉,自律自戒,遠離奢侈的美德,讓德行和所達到的高度,也就是所處的位子配位,這樣才能長久地立于不敗之地。
志存高遠、惜時如金、追求卓越是成功的唯一秘訣。
一個人能走多遠,全憑志向有多大,目標有多遠。所以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強調立志,而且說“非淡泊無以明志”,不保持內心的恬靜和淡泊名利就無法明確遠大的志向。
明確了志向,就要惜時如金,努力拼搏,追求卓越,向著目標邁進,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放縱懶散虛度光陰,不然就會導致《誡子書》中說的:年華隨時光飛馳,意志隨歲月流逝,最終枯敗零落,一事無成,只能悲哀地坐守窮困的居舍,悔恨都來不及了。所以志存高遠惜時如金追求卓越是成功的唯一秘訣。
短短86字的《誡子書》,是諸葛亮一生的寫照,是他人生智慧的結晶,字字珠璣,意蘊深刻,不同的人讀來皆有不同的品悟,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讀來,也會有不同的感悟,堪稱千古之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