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菜是無錫的本幫菜,也叫“錫幫菜”,屬于中國四大菜系之一的蘇菜地方風味菜——蘇錫菜。那么,無錫本幫菜有什么名菜?無錫名菜有哪些?無錫特色菜有哪些呢?本文就為你整理了無錫十大名菜,其中就包含了無錫醬排骨、梁溪脆鱔、無錫排骨、肉釀面筋、鏡箱豆腐、腐乳汁肉等無錫經典名菜,下次去無錫旅游,這些經典的無錫菜一定要好好嘗嘗噢!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江蘇鱔肴地方傳統名菜,屬蘇菜系無錫菜。相傳始創于一百多年前的太平天國時期,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梁溪脆鱔由鱔絲經兩次油炸而成,外觀醬褐色,烏光發亮,口味甜中帶成、松脆適口、味濃汁酸,即使保存幾天,也不致發軟。
鱔魚屬水鮮,是江蘇菜中主要原料之一,江蘇菜系中的全鱔席,共有108道全部由鱔魚做成的美味佳肴,可是這108道菜中,不包括梁溪脆鱔,該菜是我國眾多鱔魚佳肴中獨樹一幟的傳統名菜。 梁溪脆鱔,又名無錫脆鱔,曾稱太湖脆鱔。是江蘇鱔肴中別具一格的傳統名菜,飲譽海內外。此菜據傳是由太湖船菜——脆鱔發展而來的。早聞于太平天國年間。無錫有梁溪河,西通太湖,無錫游船常由此河駛入太湖,于是船菜中頗受青睞的脆鱔被稱作為“梁溪脆鱔”。經無錫幾代名廚改進,此菜日臻完美。
裝盆時,架空高聳,又在頂部放上一小撮嫩姜絲。梁溪脆鱔在無錫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它是無錫冷盆菜肴中的明珠。 梁溪脆鱔初創于清同治年間,系惠山直街一姓朱的油貨攤主發明流傳下來的。
無錫排骨是江蘇省無錫地區特色傳統名菜之一,也是具有地方風味,名聞中外的旅游食品。無錫排骨,傳統名稱叫“無錫肉骨頭”。無錫排骨(肉骨頭)興起于清朝的光緒年間(1872-1909年)。20世紀80年代,為了方便作為旅游食品來推廣而改名“無錫排骨”。油而不膩,酥軟香甜,咸甜調和,肉美汁鮮,具有吳中菜肴風味。
無錫排骨的特點是油而不膩,酥軟香甜,咸甜調和,肉美汁鮮,具有吳中菜肴風味。20世紀80年代,隨著無錫旅游業的發展,無錫排骨也從無錫地方菜肴演變為帶有方便包裝的風味旅游食品,口味和烹飪方式也相應做了調整,以其更適合外地游客的大眾口味,因此深受游客歡迎。
提起無錫,人們一定會想起旖旎的太湖風光,更會想起酥香軟爛、咸甜可口的無錫排骨,這道馳名中外的菜是很多肉食愛好者的心頭好。無錫排骨原名“無錫肉骨頭”,興起于清朝光緒年間。當時無錫城南門附近的莫興盛肉店出售的醬排骨頗受歡迎,后來三鳳橋附近的余慎肉店改進了配料、調味,漸漸地風頭蓋過了莫興盛,到了清末,三鳳橋肉骨頭就已成為人們心目中正宗的無錫肉骨頭了。20世紀80年代,無錫肉骨頭開始出現真空包裝的產品,為了便于推廣,也逐漸更名為無錫排骨。
肉釀面筋是江蘇省無錫市著名的傳統菜肴,逢年過節時,家家都要燒煮。家有客人來臨,待客時桌上也少不掉一碗肉釀面筋。肉釀面筋制法相當簡單,只要將肉餡塞入無錫清水油面筋中就可以。燒煮時,如再加乘冬筍、香茹、黑木耳、金針菜等,其味更佳。肉汁四溢,口感飽滿,回味悠長。
肉汁四溢 口感飽滿 回味悠長。
是江蘇無錫地區傳統名菜,屬于蘇菜系,由無錫迎賓樓菜館名廚劉俊英創制,選用無錫特產“小箱”豆腐烹制而成。20世紀40年代,迎賓樓菜館廚師劉俊英對家常菜油豆腐釀肉加以改進,將油豆腐改用小箱豆腐,肉餡中增加蝦仁,烹制的豆腐餡心飽滿,只形美觀,細膩鮮嫩,故有肉為金,蝦為玉,金鑲白玉箱之稱。因豆腐塊形如婦女梳妝用的鏡箱盒子,故取名為鏡箱豆腐。此菜呈桔紅,鮮嫩味醇,葷素結合,老少皆宜,是雅俗共賞的無錫名菜。
腐乳汁肉是江蘇無錫名菜,據說在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由無錫聚豐園菜館廚師王榮初刨制。原用紅腐乳作調料,現今用紅曲米,把肉燒成紅腐乳大小,借用紅腐乳的形與色,故得其名。又不斷改進,把腐乳汁肉與鹵鴨同燒,鹵鴨與汁肉的滋味互相滲透,肥而不膩,酥爛入味,甜中帶咸,色澤紅亮,乃無錫喜慶筵席中常用的大菜。無錫太湖船菜中,上此菜時還增配有荷葉夾子,用來夾著汁肉同吃,既以面點代飯,又使面點混和著汁肉的酥肥香潤,可謂別有風味。
脆皮銀魚是江蘇無錫的一道名菜,外脆里嫩,鮮香可口。銀魚產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淡水湖泊,通體潔白如玉,肉質細嫩少刺,是一種稀有名貴淡水魚,其質量以太湖所產為最佳。據史料記載,銀魚在我國唐宋時期即已為食用。脆皮銀魚系選用優質太湖銀魚經碼味、掛糊炸制而成,食時蘸以調料。體態飽滿,色澤奶黃,外脆里嫩,鮮美適口,營養豐富。
脆皮銀魚是江蘇無錫的一道名菜,外脆里嫩,鮮香可口。銀魚產于中國東南沿海的淡水湖泊,通體潔白如玉,肉質細嫩少刺,是一種稀有名貴淡水魚,其質量以太湖所產為最佳。據史料記載,銀魚在我國唐宋時期即已為食用。脆皮銀魚系選用優質太湖銀魚經碼味、掛糊炸制而成,食時蘸以調料。體態飽滿,色澤奶黃,外脆里嫩,鮮美適口,營養豐富。
肉釀生麩又稱生麩釀肉、生麩肉圓,是江蘇無錫傳統的地方名菜,屬于蘇菜系之錫幫菜。此菜皮薄韌光亮,肉餡鮮嫩多汁,湯清味美,是別具風味的地方菜。無錫稱水面筋為生麩。生面筋即才洗出來的水面筋,其特點潔白、質地細膩、柔韌滑潤、可塑性強,是烹制素菜的原料之一。
肉釀生麩又稱生麩釀肉、生麩肉圓,是江蘇無錫傳統的地方名菜,屬于蘇菜系。此菜皮薄韌光亮,肉餡鮮嫩多汁,湯清味美,是別具風味的地方菜。無錫稱水面筋為生麩。生面筋即才洗出來的水面筋,其特點潔白、質地細膩、柔韌滑潤、可塑性強,是烹制素菜的原料之一。
太湖船菜也稱為無錫船菜,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地方名肴,屬于蘇菜系無錫菜。主要原料有白魚、白蝦、銀魚、蟹、鱉等。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備有精美的湖肴供應,由于它與飯館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漸漸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 船菜講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還特別新鮮,太湖船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菜之后,幾道素菜特別時鮮嫩爽。亦稱之為“水上筵席”,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
太湖船菜亦稱無錫船菜。泛舟游太湖,船家都備有精美的湖肴供應,由于它與飯館里的菜做法截然不同,漸漸形成著名的太湖船菜。船菜講究“味真”,每一道菜都是原汁原味,太湖船菜還特別新鮮,太湖船菜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主菜之后,幾道素菜特別時鮮嫩爽。清末民初有四只大型畫舫的船菜最為著名,分別由姓王、楊、謝、蔣的四個老板經營,并各有自己的名菜,如王家的八寶鴨、楊家的西瓜雞、蔣家的蟹粉魚翅、謝家的荷葉粉蒸肉,都是為食客所津樂道的佳肴。其中楊阿梅的蘋香號畫舫所供船菜特別出名。
太湖船菜亦稱之為“水上筵席”。它伴隨著太湖、運河水上旅游的迅猛發展而形成。有近百年歷史,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
天下第一菜又名蝦仁鍋巴,亦叫平地一聲雷,是江蘇省無錫市的傳統名菜。通常是把雞湯加蝦仁等輔料,煮成汁湯后盛進碗中;另將油炸至松脆的鍋巴放于另一碗中。同時上桌, 將滾熱的鮮湯澆到滾熱的鍋巴上,制作而成。成菜后,雞、蝦、香菇味美,西紅柿色艷,鍋巴味香。天下第一菜是由金黃的鍋巴、白色的筍絲、粉紅的蝦仁、鮮紅的茄汁、棕色的香菇丁,再配上各色的什錦組成。成菜具有鹵汁鮮紅、鍋巴金黃、酥松香脆、酸甜咸鮮合一等特點。
天下第一菜名聲雖響,但歷史卻并不長。提起它的誕生,就不能不提到陳果夫。
1933年,陳果夫被國民政府任命為江蘇省政府主席,公事之余,對江蘇的飲食烹飪很感興趣。當時“蘇菜”雖在全國有一定的名氣,但沒有形成體系。1934年,在鎮江舉辦了一個“全省物品展覽會”。會后,陳果夫下令全省各縣先自行選擇、確定本縣最為味美質佳、素負盛名、且有地方特色的菜肴,作為“縣菜”向省里推薦。陳果夫帶著一些飲食烹飪專家與名人,對呈報的幾百種“縣菜”進行了半個多月的考評、分析、比較、選擇,最終確定了30余種菜肴作為標準的“江蘇菜”。
在這次評選過程中,陳果夫想起了他早年配合西紅柿、鍋巴、蝦仁與神仙雞為一菜的嘗試,便將設想提了出來,最后試制成功一道新式菜肴。開初,這道菜沒有正式名稱,俗稱“平地一聲雷”。陳果夫聽了不滿意,他認為此菜盡善盡美,又產生于鎮江。鎮江山水中有“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與“天下第一泉”(中冷泉),何不將此菜取名“天下第一菜”呢?菜名就此定了下來,陳果夫又專門寫了一篇《天下第一菜頌》。
“天下第一菜”誕生以后,由于它的諸多優點,迅速傳遍大江南北甚至海外。
是無錫特色菜之一,主料選材是無錫太湖三寶之一的白魚,色澤光亮、魚肉鮮嫩。糟煎白魚,選用新鮮白魚中段,輔以水香菇和筍片,將香糟、黃酒、精鹽適量拌均,涂在魚段四周,腌漬數小時,用旺火熱油煎至皮淺黃后加入調味料、蔥姜末適量及香菇片、筍片、清水燒沸移至小火燜燒后再移至旺火收稠湯汁,用濕生粉勾茨,淋上麻油出鍋,味道保留了魚肉的鮮香,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