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辯證思維--思維方法 | 如何用思維的力量從小教會孩子辯證地看待問題
本文為“思維方法”系列文章第十三篇。
這句話,經常被用來為“不合理”的事情作終結的論證。而且,還不忘,補上一句:這不是我說的,這是偉大的哲學家黑格爾說的。他還說過:“一個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但,對不起!“存在即合理”卻不是“你說的”這個意思。所以,你看出來了,這個“合理”并不是“有道理”,而是符合黑格爾的那個“絕對精神”。不是說所有事情都是正確的,更不是說應該接受不公平的現狀,逆來順受,不能反抗。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哲學中提出了辯證發展的理論。他認為整個歷史和精神的世界是一個過程,就是說,它們是不斷地運動著、變化著、發展著和改造著的。同時過程內部的矛盾是事物自身運動和發展的源泉。黑格爾把辯證法應用到關于概念,判斷的學說上,也應用到認識的邏輯上,從而造就了德國近代哲學的最高峰,也極大地推動了世界哲學的發展。馬克思辯證法的直接理論來源是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概念辨證法。回溯到這里,不得不提到一部偉大的著作,那就是《道德經》。《道德經》從1870年第一個德譯本后,其譯本已多達102種,據說,德國每4人中就有一本《道德經》。在譯成西方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發行量上,《圣經》排第一,《道德經》排第二。黑格爾研究的每個命題,按照“正反合”的三維形式,將老子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發揮得淋漓盡致。熟悉這本經典的朋友一定還知道:《道德經》不是教條式的說教,更像一本規范的學術論文,提出觀點,論證觀點,重點是還需要實例證明觀點,整體邏輯非常的清晰,令人信服。比如老子說:上善若水。為什么說水是”上上之善“呢?那么,開始論證: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然后再提出論據:“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整個過程就是結合人類實踐來論證如何去做到”水的不爭”,為什么要學習”水的不爭”。而在古代經典中這樣的“辨證”可不少。但是,卻常常被現實誤解。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中庸”一詞,“中庸”在現實中經常被誤解為“兩面討好”、“走中間路線”,而真實的意思卻是很高級——執兩極而用“中”。通俗地說,就是洞悉了事物各個方面后,能選擇一條合適的道路。所以,中庸,絕不是一味走“中間路線”,而是,時左時右、時上時下。總之,就是《論語》中所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不是有點“神龍見首不見尾”的意思呢?對!辨證思維就是這樣一種高級的思維方式。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
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 世間萬物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而辨證思維正是以世間萬物之間的客觀聯系為基礎,對世界進行進一步的認識和感知,并在思考的過程中感受人與自然的關系,進而得到某種結論的一種思維。辨證思維模式要求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時,以動態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是反映和符合客觀事物辯證發展過程及其規律性的思維;
是對客觀辯證法和認識過程辯證法的一定程度的認識和運用;其特點是從對象的內在矛盾的運動變化中,從各個方面的相互聯系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及本質上完整地認識對象。辯證思維運用邏輯范疇及其體系來把握具體真理。辯證思維既不同于那種將對象看做靜止的、孤立的形而上學思維,也不同于那種把思維形式看作是既成的、確定的形式邏輯思維。它是辯證邏輯研究的對象。這是客觀辯證法在思維中的反映,聯系、發展的觀點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觀點。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之否定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也是辯證思維的基本規律。各科教學中都可以用“論辯課”的方式對學生的辨證思維進行訓練。這對學生理解“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具有現實的意義。思維老師給這樣的辯論課一個耀眼的名字——“明亮的對話”。這可以從“辯”和“論”的字形上,進行三個方面的解讀:辯論,需要勢均力敵,所以“辯題”的確定很重要,不能讓任何一方有絕對優勢;
辯論,需要有理有據,所以,同學們需要用“講道理+擺事實”的方式進行“吵架”;辯論,需要用“言”在辯論,那就是唇槍舌戰,在陳述觀點和反駁對方時,需要條理清晰,還要能“有來有往”地對話。無錫市港下實驗小學五年級4班的孩子們前不久關于“人工智能”,展開了這樣的對話。正方緊緊圍繞“人工智能將人類從繁重重復的勞動解放出來,有助于人類探索未知新世界”進行立論并展開論證。反方緊緊圍繞“人工智能終將超越人類智能、獲得自我意識后,成為人類的終結者”進行立論并展開論證。最后,雙方在“有理有據”的論證中,發現:人工智能對于人類確實既有福利又藏著挑戰,需要我們人類在促進其發展中,把握好“價值”的底線。在《“學思維”活動課程》中,辨證思維的訓練是通過對一個個問題的思考來實現的。小學一年級的《優缺點大轟炸》從最顯而易見的“正反”開始,發現:事物是同時具有相反兩方面特征的。逐步地,在課例學習中,能用發展的眼光、用矛盾的觀點看待問題,并能在具體問題中具體分析。對“辨證思維”的訓練,不僅僅體現在專門的“辨證思維”專項訓練課方面。在不同的課例中,都需要貫穿“辨證思維”的思想。如在幼兒園大班的“問題解決”課例《遇到陌生人怎么辦》中,對“陌生人”的解讀就需要這樣的辨證思維。但是,現實生活中,真正懷揣著惡意的陌生人,卻可能是這樣的。所以,你發現了:對“陌生人”的理解,是需要辨證思維來解讀的。而對這個課例的解讀,也是需要“辨證”地看待。在孩子幼兒園階段的安全教育,不是用“金箍棒”給孩子畫個圈圈,更不是用威脅恐嚇來“保護”孩子,而是需要給孩子建立社會和心理的安全感。這就需要用“思維”的力量,從小教會孩子會用自己的大腦來思考問題。最后,家長朋友們不要有錯誤的認識,以為孩子學了“辯證思維”,就只會和家長“頂嘴”了。對于這人生風雨路,孩子學會了“辨證思維”才真的生長出了自身的“軟猬甲”,才能在你“鞭長莫及”的地方,找到“中庸”的道路,在各種別人認為“情何以堪”的境遇中,找到“回環”的余地。 張蕾
《“學思維”活動課程》副主編,現代教學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思維型教學基地教學總監、學優雙創教育研究院STEAM+教學專家。2017年被授予全國第二屆“課改優秀校長”。
在教育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們投稿,
若經錄用,我們會給予適當的報酬與獎勵。
我們期待思維的碰撞。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