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華章——四川古代文物菁華展
(二)
尊與罍
在華夏文明的生成過程中,產生了龐大而復雜的青銅容器群作為禮儀制度的核心,這是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區別于世界其他青銅文明的一大特征。這個規模宏大的青銅容器群包括食器、酒器、水器等幾個方面,商代以酒器中的爵、觚為中心,周代則推崇食器中的鼎、簋。
作為華夏文明的外緣組成,古蜀文明在吸收和借鑒青銅容器時,進行了精心甄選。尊和罍作為大型的青銅酒器,被古蜀人選取為最重要的禮器組合,并在形態上加以改造。三星堆二號埋藏坑中發現了一件頂尊跪坐人像,向我們揭示了古蜀人借由青銅容器實行的禮儀的場景。人像跪坐在錐形的器座上,雙手捧持尊或罍形態的大型容器置于頭頂,是某種神秘祭祀禮儀的鮮活記錄。
青銅尊
高31.7厘米,口徑34厘米,足徑20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鳥首
高40.3厘米,橫徑19.6厘米,縱徑38.8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罍
高35.4厘米,口徑20.1厘米,足徑18.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族群
三星堆埋藏坑面世以來,話題的焦點集中在大量頗為寫實的青銅人像、頭像及面像。盡管這批銅器埋藏前被砸損及焚燒,仍有數件頭像的面部殘留金面具,顯得卓然出眾。這批頭像帶給我們最豐厚的歷史價值,是其發型、發飾所攜帶的族群信息。
以發型的基本分類來看,三星堆頭像包含兩大族群:一群以腦后梳一條下垂的麻花長辮、平頭頂為基本特征,可稱為“辮發”族群,其發型、發飾單一,不富于變化;另一群則以腦后發際線較高為基本特征,其頭頂、鬢角、腦后有發型變化,或以發飾、冠飾作為裝飾,應當是對長發向上盤挽并以發笄固定的藝術表現,可稱為“笄發”族群。
若僅以頭像觀察,辮發族群占有數量上的優勢。但從兩個埋葬坑其他器物上的人像來看,或兩臂環抱某物、或雙手捧持某物,都是主祭者一類神職人員,均屬于笄發族群.可以推測,無論笄發族群還是辮發族群,都是這一時期上層社會的主要構成。頭像數量不占優勢的笄發族群,應是社會中的神職人員,從事宗教活動,與之對應的辮發族群,則可能執掌社會中政治、經濟、軍事等世俗事務。
戴金面具辮發青銅人頭像
高42.5厘米,寬20.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平頂辮發青銅人頭像
高41厘米,寬22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戴簪笄發青銅人頭像
高51.6厘米,寬25.3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立簪笄發青銅人頭像
高45.6厘米,寬17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帶箍笄發青銅人頭像
高13.6厘米,寬13.3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無頂笄發青銅人頭像
高24.5厘米,寬17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一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人面像
高26厘米,寬37.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陶器
所謂考古學文化,也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族群。一個族群的考古學文化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并不孤立,它在時間上對先行的文化有繼承和變革,又在空間上對周圍其他文化有借鑒和融合。一個新考古學文化的誕生,建立在外來文化因素沖擊、不同風格文化因素融合這一前提之上。這也說明,如果一個考古學文化沒有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它并不會隨時間發展形成新的考古學文化。
陶器,是辨識考古學文化最重要的參考物。簡單地說,陶器外形的演變,是對時間的記錄;陶器組合的演變,則是對空間上不同文化因素交往的記錄。這里展示的一組陶器,是三星堆文化時期的代表器物。小平底罐、高柄豆、盉、鳥頭勺把是此時陶器的基本組合,還包括瓶一類常見陶器。這些陶器可以視為古蜀人在此階段形成的相對固定的文化面貌。在隨后的十二橋文化時期,小平底罐、高柄豆、盉、瓶等陶器仍有承襲,又出現了一些新的文化因素,即甕、尖底杯等新的陶器。這種現象說明十二橋文化對三星堆文化有顯著的傳承,同時注入了新的文化因素,也可以通俗地說古蜀人的族群構成在這一階段添入了新的血液。
小平底陶重罐
高16.8厘米,口徑16.3厘米,腹徑20.1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鳥頭形陶勺把
高14.2厘米,柄徑2.3厘米,高4.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陶瓶
高14.9厘米,口徑4.5厘米,底徑5.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陶盉
高34厘米,腹徑約19厘米,寬17.5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交流
盡管四川盆地四面群山環繞,天然的陸路、水路交通極為不便,但卻從未阻礙過盆地內外的文化交流。三星堆文化時期,古蜀文明從中原地區吸收了青銅牌飾,以及玉璋等重要禮器,并進行器物類型的改造與用器制度的創新,形成古蜀文明禮儀文化的核心,影響深遠。此外,三星堆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尊內盛有海貝,同坑內還有青銅鑄制的貝形掛飾,可見此時古蜀文明與盆地之外的往來遠達海濱,海貝這樣的遠方奇珍不僅傳入古蜀文明的中心,還被吸收和再創造。
青銅牌飾
長13.9厘米,寬約5.9厘米,厚0.87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牌飾是二里頭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在夏代便流行于中原地區。除二里頭遺址外,甘肅天水、新疆哈密都發現有形態相似的青銅牌飾。三星堆遺址地處上述三地的南部,說明蜀隴交通線路至少在夏商時期已經開通。
貝形青銅掛飾
長8.8厘米,寬約8.9厘米,厚1.1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青銅貝
貝長6.3厘米,貝寬3.4厘米,鏈長8厘米
商
1986年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坑出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藏
玉璋
長60厘米,寬8.4厘米,厚0.8厘米
商
1931年廣漢三星堆遺址真武宮燕家院子出土
四川博物院藏
璋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禮器之一,起源很早。古蜀文明的玉璋多屬于牙璋,即射部有凹陷的形態,應是中原地區傳入的類型。古蜀人將中原地區射部微凹的牙璋改造成丫形射部,并在金器中也引入了這種造型,形成古蜀文明又一個重要的禮器門類。
這件玉璋的射部凹陷略深,又尚未形成丫形,是玉璋在古蜀文明中本土化過程的掠影。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