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后的吼聲。”大家所熟知的國歌,自1935誕生以來,就通過“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將全國各族人民進一步團結在一起,至今仍發揮著凝聚民族力量的巨大作用。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中華民族”這個名詞從何而來,中華民族的前身是漢族嗎?下面,我就帶著問題跟大家簡單聊聊中華民族的演變過程,從一個側面體味數千年不曾中斷的中華文明之偉大。
“中國民族”的概念由梁啟超首次提出,1902年,梁啟超發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正式提出“中華民族”。1905年,梁啟超發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文中指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完成了“中國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涵的革命性創造。之后,楊度進一步深化了“中華民族”的內涵,他認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做是一個文化共同體。這就回到了春秋時期華夷之辨的核心問題,正本清源,中華民族與華夏族一脈貫通。
梁啟超
“中國民族”的概念在抗時期逐漸深入人心,全國上下眾志成城,以挽救“中華民族”為歷史擔當,極大地增強了民族團結,凝聚了民族力量,錘煉了民族精神,取得了近現代以來的反帝反侵略的偉大勝利,并最終促成了新中國的誕生。
中華是中國本土詞匯,延續數千年。而中國歷史上從未有“民”“族”二字連用,作用最多的是“群”“族”“人”“民”等,《左傳》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記載,但是這些都并非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民族是外來詞匯,是近代以來日本在翻譯西方nation所用的詞匯,清末被引入中國。
現代意義上的民族,指在文化、語言、歷史與其他人群在客觀上有所區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來通過研究人類進化史及種族所形成的概念。
民族團結就是力量和信心
中華民族是典型的國族概念,國族是以政治凝結成的比狹義的民族更加廣泛多元的新族群,其他類似的還有巴西民族、美利堅民族等,但其實,漢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也是國族的概念,因此現代的漢族也具有國族的意義。
中國人以及全球華人都自認是炎黃子孫,將炎帝與黃帝共同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那么,為什不是黃炎子孫呢,炎黃二帝有著怎么樣的故事呢?
炎黃二帝雕像
炎帝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也稱作赤帝,是上古時代神農部落的首領,是已知最早的天下共主,炎帝并不是具體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首領的集合體。炎帝親嘗百草,發明了中藥;制耒耜,種五谷,發明了刀耕火種;織麻為衣,民著衣裳;作五弦琴,以樂百姓;削木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為中國先民的全面發展,社會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
炎帝神農氏歷經500多年的發展,到最后一代炎帝的時候,遇到了蚩尤部落作亂,此時的黃帝部落顯然已經具有據炎帝抗衡的實力,炎帝主動與黃帝結盟,并在在涿鹿之戰中擊敗了蚩尤,蚩尤部落一部分融于炎黃部落,另外一部分南遷成為苗族等少數民族的祖先。后來,在阪泉之戰中,黃帝部落打敗了炎帝部落,并取而代之成為天下公主,炎黃兩大部落更加緊密地融合在在一起。之后,黃帝率領炎黃部落向東發展融合了東夷部落,向南征服了九黎部落。黃帝以統一華夏部落、征服東夷、九黎而統一中華的偉績而載入史冊。炎黃二帝時期逐漸形成華夏族,他們被視為華夏族共同的祖先。華夏族自稱炎黃子孫。華夏族就是中華民族的來源主體。
炎帝在先,黃帝在后,這也是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的主要原因。
從公元前21世紀以后,相繼出現了夏朝、商朝、西周幾個王朝。在周朝時,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稱為諸夏?!叭A夏”最初僅為一文化概念 ,由于當時遵守周禮與周王室親近的諸侯國大多集中在中原地區,所以當時夏也指中原地區
春秋時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夷而進入中國則中國之?!眳^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后來文化禮義成為首要因素,華夷之辨的宗旨植根于《春秋》以及《周禮》《禮記》《尚書》等經典。直白地說,華夏族如果用蠻夷的風俗禮儀那它也就是蠻夷,蠻夷如果用華夏族的風俗禮儀那它也就是華夏。這就脫離了狹隘的血統論,轉而以一種更高的理想將華夏聚集在一起,這個理想就是文化認同。
戰國時,秦、齊、燕、韓、趙、魏、楚等諸侯國同稱諸夏,是當時強大的華夏諸侯國。周邊是四夷,是對中原以外文化較低各族之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
春秋時期諸侯國分布圖
華夏族具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特質,這也是華夏族綿延至今的奧秘所在。
“六王畢,四海一”,秦始皇成為統一六國的“千古一帝”,大秦帝國的威名遠播。秦,古音作Chin。China是在秦Chin后面加了一個字母a,用以表示地域。在西方話語體系中,中國即是秦,秦即是中國。如今,中國臺灣依然采用韋氏拼音法,將秦嶺拼作ChinLing。
秦始皇兵馬俑
隨后漢朝建立,并統治中國400余年,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之治、光武中興、明章之治、永元之隆等文功武治鑄就了漢朝的強大,漢武帝時獨尊儒術是的國人思想有了大一統概念,漢民族開始形成,而“華夏”這個稱呼逐漸成為漢民族的別稱。
儒家開創者--孔子
此時,含人最大的威脅來自北方的匈奴,西漢就是踏破匈奴才樹立國威。需要指出的時候,此時的漢人仍然具有華夏族的重文化輕血統的包容特質,漢人是一個具有國族性質的稱呼。
西漢版圖
魏晉南北朝,在將近400年的時間內,一方面是民不聊生,內斗嚴重,另一方面也是民族融合的范圍更廣,強度更大。
三國以后,晉朝建立沒有多久,發生了司馬氏政權的“八王之亂”,中原空虛,之后是“五胡亂華”,北方游牧民族趁機南下入侵,逼迫西晉“衣冠南渡”,形成了南北朝。“五胡”主要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但事實上五胡是西晉末各亂華胡人的代表,數目遠非五個。
南北朝并立形勢
此時,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權居多,但是因為其文化的落后性,這些游牧民族在文化上逐漸被漢文化所同化。最著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北魏是鮮卑族政權,但是在孝文帝任內尊奉儒家思想為國教,主動向漢文化靠攏。
而南朝大多數是由躲避戰亂向南遷徙的漢人建立起來的政權。中原華夏文明,由黃河流域開始深入到長江流域,進一步擴大了漢文化的影響范圍。這種民族和地域的大遷徙、大融合,也促進了“新漢族”的形成。這種新的民族認同,比傳統的中原文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590年,隋朝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國的大一統。但是時間不長,被唐朝所取代。此時,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合已經基本完成,連唐朝李氏宗室,都有著鮮卑族血統。而五胡夷族的習俗已走入中原,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
唐朝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在當時國際上有很高的聲望,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是世界各國經濟文化交往的中心,夷族外邦紛紛朝拜中華,至今在國外的華人聚集地仍然叫做唐人街。此時的唐人也是一個具有國族性質的稱呼。
唐朝疆域圖
但是鮮為人知的是,接近300年歷史的唐朝,對外戰爭就有130場,勝率甚至不如看起來文弱的宋代。突厥、契丹、吐蕃、南昭、回紇都曾幾萬幾萬的掠奪唐人。比如公元763年,吐蕃大軍攻占唐朝首都長安,還立了偽皇帝;公元783年,唐政府被迫與吐蕃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款割地賣國條約《唐蕃清水盟約》。當然,唐朝最后還是平定了突厥、回紇。但吐蕃滅國是因為內亂,契丹后來在宋代成為北方的主要威脅之一。
論國力,唐朝是強于漢朝的,之所以今天的漢族沒有叫做唐族,個人認為一方面是因為漢代首創性,另一反面也是因為唐朝雖然也開疆拓土,但是伴隨著莫大的恥辱,國威不揚。
宋朝立國三百余年,二度滅國,都是因為外患。主要是因為宋朝重文輕武的治國思想,因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武將上位,杯酒釋兵權之后武將地位普遍較低。
雖然“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保且驗橹螄枷氲氖`,軍事上少有建樹,宋朝一直給人積貧積弱的印象。宋真宗與遼國澶淵之盟,金國南侵靖康之恥,到最后亡于蒙古,在與少數民族交往斗爭中,幾乎都是處于守勢。
宋朝與遼國、金國和蒙古的戰爭也在客觀上深化了民族融合,但不管是北宋滅亡,還是元朝取代宋朝,由于游牧民族文化的落后性,漢族的文化沒有中斷過,漢族進一步融合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漢族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動搖過。但是類似于漢人,唐人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
明清兩代幾乎重復了宋元的民族演化過程,明朝恢復了漢家江山之后,雖然與北部韃靼等少數民族有戰爭,還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明朝后期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民較交流幾乎終中斷。清朝雖然是外族,但是同樣漢化,與此同時,清朝也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主要是國內滿、蒙、苗、回與漢族的進一步融合。
從炎黃部落,到華夏諸族,從秦人到漢人,從唐人到宋人,直到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改革開放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內在動力,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