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屋脊,在許多人心里,青藏高原都是一個廣闊而神秘的地方,不少文藝青年都認為,前往青藏高原可以“洗滌心靈”。
過去,青藏高原的難題在于進藏交通不便,外面的貨物進不去,里面的產品也出不來,導致青藏高原地區經濟落后,中央政府對于青藏高原的控制力度也比較弱。
但自從青藏鐵路之后,青藏高原也是天塹變通途,進出青藏變得更為便捷。
但近幾年來,專家卻發現青藏高原開始了一種“不太好”的變化,這可能會導致中印兩國都受到負面影響。
青藏高原湖泊
眾所周知,青藏高原是由于地球板塊擠壓運動而形成的,它最為著名的特征,就是海拔高,因此,青藏高原也被稱之為“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另外一個著名的特點,就是它水源豐富,其水資源總量占到了全國的22.71%。
不僅如此,青藏高原在整個亞洲都起到了水源匯聚和分發的功能,亞洲的10條大江大河——包括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等都發源于青藏高原,也是因為這樣,青藏高原也被稱之為亞洲水塔。
除了河流之外,青藏高原上還分布著許多湖泊,例如著名的納木錯、羊卓雍措、青海湖等。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
數據統計顯示,在面積達到200萬平方公里的青藏高原之上,有超過1500個湖泊,其中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湖泊就有100多個,占到了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9.5%。
光是從數據上來看,我們就已經能看出青藏高原的水資源有多么豐富了,而近幾年的科學觀測顯示,青藏高原的湖泊面積正在急劇增加。
衛星遙感數據顯示,上世紀70年代,高原上面積大于1平方公里的琥珀僅有1080個,而到了2018年,這一數字則增加到了1424個,湖泊面積也增加了1萬平方公里,相當于多出了2個青海湖的面積。
另外一份數據顯示,從1976年到2013年,青藏高原湖泊的水量增加了1026億立方米,增加的水量相當于3個三峽水庫的容量。
青藏高原湖泊
以色林錯為例,色林錯的面積在50年間擴大了46%,面積從1667平方公里,擴展到了2389平方公里,而且早在2001年就已經超過納木錯,成為了西藏第一大湖泊。
由于蒸發的關系,全球大部分內陸湖泊的面積都是在逐漸縮小的,青藏高原湖泊面積的“逆勢”增加,與全球氣候變暖有著密切聯系。
眾所周知,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冰川融化,雖然似乎專家們總是“強調”南北極的冰川正在融化。但很少提及青藏高原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更甚,高原上的冰川也在融化。
數據顯示,在過去130年內,地球平均氣溫升高了0.85攝氏度,而在1982年到2012年期間,青藏高原的平均氣溫則提高了1.9攝氏度。
青藏高原的冰川
受此影響,青藏高原的冰川加速融化,而高原上湖泊的水源補給類型主要是降水和冰川融雪。
冰川積雪融化后,就匯入了湖泊之中,導致高原上湖泊的面積以及水量都不斷增加。
例如,納木錯近年來增加的水量中,有52.9%都是來自于冰川融雪。
此外,由于氣溫上升,高原上的凍土也開始融化,導致空氣中的水汽進一步增加,降水量也開始增多,這進一步導致了高原上湖泊面積的增加。
雖然水資源對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但專家表示,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增加對于人類——尤其是對于中國和印度兩國而言,并不是什么好事。
冰川
首先嘗到苦果的是印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長年以來,印度對青藏高原都有著“覬覦”之心。自從在英國殖民時期,英軍侵入了拉達克地區之后,印度似乎就開始認為這片地區是他們的“固有領土”,由此,中印之間一直多有領土糾紛。
不過,拋開領土糾紛不說,青藏高原對于中印兩國來說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我們都知道,青藏高原的海拔遠高于印度,早前曾有民間笑話說,解放軍的戰機“一個俯沖”就能抵達新德里,說的正是青藏高原的“居高臨下”。
而且,印度的“圣河”恒河以及印度重要的大河印度河都是發源于青藏高原的,也就是說,青藏高原的水源順流而下,進入了印度,當青藏高原的加劇融化時,也就有更多的水進入了印度,甚至嚴重的時候,還會有冰川斷裂引發洪水。
青藏高原
有媒體報道顯示,2021年2月,印度北阿坎德邦查莫里地區的冰川就發生了崩塌。
巨大的冰塊順著喜馬拉雅山區的河道奔流而下,引發了巨大的洪水,沖垮了沿岸居民的房屋和兩座水電站,造成18人死亡和超過200人失蹤。
除了冰川融化造成洪水之外,水量增加給印度帶來的強降雨,也已經引發了多次洪水。
大家都知道,原本,印度的降水主要是因為暖濕氣流帶來的,而這種暖濕氣流會被青藏高原阻擋,難以進入高原地區,可現在,情況有一點不同了。
因為青藏高原上的水量增加、水蒸氣也開始增多,而且,高原上的水蒸氣還可以隨著季風來到印度給印度帶去更多的降水。
印度洪水
例如,就在2021年,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就遭遇了四十年來的最強降雨,強降雨不僅造成了嚴重的積水和內澇,還引發了山洪、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
造成了85人死亡,房屋、道路被淹沒,無數人流離失所,給當地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當然,許多人會認為,印度本來就是一個洪災頻發的國家。印度的強降水和洪水并不一定是青藏高原水汽增加導致的。
但其實,傳統上由于西南季風帶來大量水汽,印度通常會在每年的5月到9月發生洪災,可在湖泊和冰川的影響下,印度在11月、或是2月也會遭受洪災,這正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增加,對印度造成影響的證明。
印度洪水
除了印度之外,中國也是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增加的“受害者”,而且我們也受到了更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最為直觀的是,湖泊面積的擴大會淹沒周邊的土地,導致湖泊周邊水草豐美的土地被淹沒,影響高原上動物的棲息。
另外,青藏高原上的湖泊大多為咸水湖,可雨水和冰川融雪卻都是淡水,大量淡水注入湖泊,會影響到湖水的含鹽量,進而影響到湖泊內的生態系統。
那些經過了上萬年演化才適應了咸水湖的生態體系的生物,可能會因為湖水的含鹽量的突然變化,而大量死亡。
生活在湖邊的生物
其次,湖泊水量的增加,也可能會引發決堤,或是對下游水量造成影響。一方面,在新世紀,西藏境內已經發生了數十次湖水潰決的事件,影響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此外,如果冰川融雪疊加季節性降水,很有可能會引發洪水,對下游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財產造成巨大影響。
另外一方面,這也會影響到下游的水利設施。
例如,水庫的蓄水很容易改變局部地殼的承受力,而且青藏高原的板塊結構應力本就極其復雜,如果冰川融雪加上降水量的增加,導致這里的水量積蓄越來越多,就很有可能會引發地震,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冰川沖毀大壩
另外,冰川融化也可能會導致冰川崩塌,在2016年時,西藏的阿魯村就曾發生過冰川崩塌的事件,雖然沒有造成人員傷亡,但村中數百頭牲畜因此死亡、大片草地遭到破壞,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第三,氣候變暖導致凍土層的融化,可能會影響到青藏鐵路的安全。
我們知道,為了修建青藏鐵路,我們克服了凍土層的這一巨大難關,在凍土層上直接打樁后修建鐵路,讓天塹變為了通途。
可隨著氣候變暖,凍土層開始慢慢解凍,變得松軟,這意味著當初鐵路的樁基也開始變得不牢固,長此以往,將會嚴重影響到鐵路行車安全。
此外,湖泊面積的增加,也會逐漸淹沒附近的公路,對西藏的交通造成巨大的影響。
青藏鐵路
雖然我國已經在想辦法解決這些工程問題,但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全球變暖,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工程技術加固鐵路或者是解決公路被淹沒的問題,可如果全球變暖繼續加劇,中印兩國只會面對更加嚴重的問題。
因此,除了加強對于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大的監測與研究,我們還是應該從全球變暖入手,才能解決這個中印共同面對的“世紀難題”。
實際上,我們確實一直在為延緩全球變暖而努力,努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展現的正是我國的大國責任和大國擔當,為了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積極的戰略、法規、標準,并以實踐推動了諸多進步。
只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光靠我國的努力并不夠,需要全球各國一同攜手努力,才能真正實現這個目標。
中國新聞網,《青藏高原湖泊近50年增1萬平方公里 研究顯示未來將持續擴張》《專家稱近30年青藏高原湖泊變“豐滿” 面積擴張或提速》
求是網,《做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