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時海】1941年出生于馬來西亞,臺灣“中國普洱茶學會”創會會長;著名學者;被業內稱為中國“普洱茶第一人”、“普洱王”;臺灣師范大學教授、楊式太極武藝第六代傳人;其關于普洱茶的著作《普洱茶》、《普洱茶續》掀起了普洱茶在大陸的熱潮。鄧老先生對普洱茶的湯色有其獨到的見解,今天我們來一起品讀其關于普洱茶湯色的文章:《七子餅的湯色》,學習如何從湯色中去捕捉關于普洱茶品質的信息。
湯色除了看出茶品的倉儲之外,也透露出茶品的年份,以及分辨曬青茶或是渥堆茶。沒有受過潮的曬青茶,剛出廠時茶湯呈現栗青色,經過一兩年后,開始轉成栗黃色,以后隨著倉儲年份的增加逐漸轉深,約十年左右轉成黃偏栗色,到了十五年左右已經轉成栗色了,二十年以上的茶品轉成栗紅色,即使是陳放四、五十年的印字級普洱茶,茶湯依舊是栗紅色,不會繼續轉深,這使得那些湯色偏向深栗色的茶品,似乎都要在某些地方被懷疑了,例如工序、倉儲等。
如果茶品經過渥堆,那么湯色就更深了,當然渥堆也有程度上的差異。茶品經過輕微的渥堆,出廠時湯色大約呈現栗色,隨后開始轉深,如果出廠前渥堆的程度比較重,或是渥堆茶又經過潮濕的環境倉儲,那么湯色大約已經呈現深栗色,沒有什么轉化的空間了。
除此之外,一種接近黃茶制法的工序,以及毛茶如果存放兩、三年后再壓制成餅,都有可能造成茶湯顏色轉化速度變快,茶湯湯色的變化,造就了某些茶商以新充舊、以渥堆充曬青壓制茶、以受潮充干倉老茶,或是加入不當的加工工序來發行茶葉的空間,這是選購時必須謹慎小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