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人們壓力不斷加大,以及日常飲食的不均衡,腦卒中的發病率日益增長。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死亡率、致殘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應及時住院搶救治療,并同時進行早期積極、正確的康復治療。
早期康復是降低致殘率的關鍵。通常主張在生命體征穩定48小時后,原發神經病學疾患無加重或有改善的情況下開始進行康復治療。一般來說,腦梗塞病人在發病后5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腦出血病人在發病后10天左右即可開展康復訓練。
腦卒中的康復治療包括運動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高壓氧、矯形器的應用及傳統康復治療等方法。康復的項目還包括感覺障礙、言語障礙、吞咽障礙、認知障礙等的康復治療。其治療過程按疾病不同時期分階段進行,不同時期康復目標及治療方法都有所變化。
首先是急性期的康復治療。一般在神經內科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患者病情穩定48小時后開始進行,治療目的是預防可能出現的壓瘡、關節腫脹、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泌尿系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同時,配合患側各種感覺刺激和心理疏導,以及相關康復治療如吞咽功能訓練,發音器官運動訓練、呼吸功能訓練等,有助于患者受損功能的改善。
主要訓練方法有:良肢位的擺放(抗痙攣防關節脫位),患肢的被動運動(保持關節活動度防關節腫脹),正確適量的床上運動(翻身、側移、橋式運動等),物理因子治療(功能性電刺激、肌電生物反饋和局部空氣壓力治療等),傳統療法(按摩和針刺治療)。
其次是亞急性期(恢復早期)的康復治療。主要目標除前述的預防常見并發癥外,應以減輕患肢肌痙攣的程度和避免強化異常模式為主,促進分離運動恢復,加強患肢的主動活動并與日常生活活動相結合。
主要治療方法有:軟癱肢體強化治療(利用軀干肌的活動促使肩胛帶骨盆帶的功能恢復),床上與床邊活動(肢體運動、臥坐轉移、坐站轉移、床邊站等),坐位運動訓練(坐位平衡訓練、坐位上下肢運動訓練等),站立活動(起立床訓練、患側下肢負重訓練、站立平衡訓練、上下臺階訓練等),輔助步行訓練,物理治療(抑制痙攣肌的物理治療),傳統康復療法,作業治療等。
恢復中后期的康復治療,主要治療目標是加強協調性和隨意性運動為主,并結合日常生活活動進行上下肢實用功能的強化訓練,同時主要抑制異常的肌張力。主要有上肢、手和下肢的治療性活動,協調性訓練,步行訓練,作業性治療活動和輔助器具的應用。
最后是后遺癥期的康復治療。后遺癥期是指患者由于顱腦損傷過于嚴重、未及時進行早期規范的康復治療,治療方法或功能訓練指導不合理等原因,而表現出患肢控制能力差,手功能障礙,偏癱步態,足下垂步態等后遺癥,經過各種治療在相當長時間內也不會有明顯改善的時段。此期的康復治療應加強殘存和已有的功能,以進行代償性功能訓練、輔助器具的應用訓練為主,同時注意防止異常肌張力和攣縮的進一步加重。
根據相關調查表明,在腦卒中存活的患者中,進行早期、積極的康復治療,可使90%的存活患者恢復獨立行走和自理生活,可使30%的患者恢復原來的工作。相反,不進行康復治療,上述兩方面恢復的百分率相應地只有6%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