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應該很多人都體會過被一個詞支配的恐懼: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有禮貌、嘴巴甜、愛干凈......總之,集萬千優點于一身。
而在剛剛落幕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就有這么一部“別人家的電影”:種族平等、性取向平等、人文內核、演員、音樂、剪輯......樣樣出彩。
不出意料的,它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說到這里,大家就應該知道說的是哪部電影了——
《綠皮書》
豆瓣上萬人評分8.9,3月1日在國內上映,3天票房就已破億,成為了國內最賣座的奧斯卡最佳影片。
《綠皮書》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應該是最毫無懸念的一個結果。
早在頒獎典禮開始前,大把熱心吃瓜群眾就紛紛把寶壓在了它身上。因為這部電影就是為奧斯卡而生的。
獲獎點一:種族平等
眾所周知,有“文化大熔爐”之稱的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的關鍵詞是種族歧視。
白人和黑人之間橫亙著一條巨大無比的歧視鏈。
黑人不能與白人上一所學校;不能坐在一個餐廳吃飯;甚至連公交車上都只能坐后排......
在種族隔離下,甚至出現了畸形產物《綠皮書》。
書名聽起來官方又高大上,但實則充滿了壓迫與不公。
綠皮書是黑人出行必備品,上面列滿了在種族歧視更為嚴重的南方,黑人能安全出入的場所,例如酒店、餐廳等。
片名《綠皮書》就源于此。
故事始于1962年的紐約。
男主是意大利籍美國白人托尼,痞里痞氣,圓滑世故。
他生活在底層社會,全家人都指望著他過活,他卻因為打架丟了酒吧里的工作。
困窘之際,朋友給他介紹一個活兒:給黑人鋼琴家謝利做司機,帶他到美國南方順利完成長達8周的巡回演出。
1962年,美國,黑人,南方。
這幾個關鍵詞往一塊一放,就等于兩個字:危險。
但俗話說得好,有錢能使鬼推磨,況且托尼還是個打架高手。
于是在高薪酬的誘惑下,他接受了這份工作,并帶上了一本綠皮書作為出行指南。
謝利博士和托尼開車從紐約一路南下,愈往南,種族歧視就越來越深入。
明面上,白人們很尊重謝利;背地里,卻依然拿種族歧視那套對待他。
謝利受到的待遇也越來越差。
從住豪華酒店,到住破舊骯臟的汽車旅館;再到不能用白人的衛生間;不能買白人服裝店的西裝;不能在他要表演的高檔俱樂部用餐;甚至在公路上都會被警察攔下來查看證件......
影片也借他人之口,道出了謝利南行的真正原因:他想要改變人心,消除人們對黑人的刻板印象。
那時候的黑人是什么樣呢?我們可以從片中的一個場景窺見一二。
車在美國肯塔基一條公路上爆缸了。托尼提著水壺下車給汽缸灌水,而謝利穿著西裝,優雅地從車里走了下來,掏出手帕試圖揮去那難聞的汽油味。
公路的不遠處是一個農場,在上面勞作的全是黑人。看見這個場景,他們紛紛停下了手中的勞作,用不可置信的眼神盯著謝利。
一邊是飽受壓迫的黑人農奴,一邊是雇用白人為自己服務的黑人藝術家。階級、種族的差異在這個不足五分鐘的片段里一覽無余。
謝利在白人世界受歧視,在黑人世界也不被接納。
作為平權路上的先行人,他面對的種族問題遠比想象中的更復雜更嚴重。
獲獎點二:人性碰撞
常規影片中,白人一般作為高貴形象出現,而黑人往往身處社會底層。
比如:《觸不可及》就講述了一對白人老板和黑人雇傭的友誼。
《綠皮書》卻不走尋常路,將人物設定巧妙置換。
謝利博士是黑人,但優雅文明,修養極高;托尼是白人,但受教育程度低、粗魯邋遢。
不僅如此,兩人從頭到腳,從里到外,都完全不同。
這種反差極大的設定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給劇情增添了許多趣味性。
一開始謝利和托尼簡直水火不容。
謝利喜歡安靜的環境,托尼偏偏是個話癆。甚至連是否能在車內吸煙,開車時能否分心這樣的小事都能發起爭執。
然而隨著相處時間漸長,兩人對彼此的了解也隨之加深,逐漸超越普通的雇傭關系。
托尼愛吃炸雞,經常邊開車邊吃還順手把油抹在褲子上。
而炸雞在出身高貴的謝利博士看來,是底層人的食品。
但是在托尼十級的嘴炮功力,和炸雞的香味誘惑下,謝利居然也美滋滋地啃起了炸雞。
托尼并不懂古典音樂,依舊被謝利的演奏打動。
為了讓劇院方備好謝利專用的施坦威鋼琴,甚至對仗勢欺人的工作人員大打出手。
謝利也愛給占小便宜的托尼“上課”,教他好好做事。
托尼看到玉石攤的玉石,順手把掉落的一塊收入囊中。謝利就說服他把玉石還回去,或者自己付錢買。
影片中最溫馨的一處情節就是謝利教托尼寫信。
出門前媳婦千叮嚀萬囑咐要多寫信回去,托尼寫是寫了,但他是這么寫的:寫這封信的時候,我正在吃薯條,有點口渴。我洗了襪子,擱電視機上晾干,早該聽你話帶個熨斗的。
您這是寫信呢,還是記流水賬???
一旁的謝利博士實在看不下去了。信不能這么寫啊老伙計,媳婦都要被你趕跑了。
在謝利博士手把手的指導下,信的逼格瞬間提高了N個level:親愛的德洛瑞絲,當我想到你,我就想到了愛荷華的美麗平原.....
看把托尼媳婦感動的,這個就叫專業!建議廣大直男男友們多多學習,早日過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
影片最后,在下著雪的圣誕夜,為了幫助托尼回家團聚,謝利博士主動上前,替換疲憊的托尼開車。
這一處情節徹底宣告了兩人雇傭關系的終結。兩人在人種、階層等多個方面的差異都得以消解。
其實褪掉種族的外衣,《綠皮書》本質上就是兩個男人由分歧建立友誼的溫馨故事。
獲獎點三:性取向平等。
沒錯,謝利是個同性戀。
看似高貴優雅的他,因為在公共泳池和別的男人發生性關系,被抓進了警察局,只能躲在角落等著托尼帶他出去。
令人驚訝的是,看似大老粗的托尼沒有表現出絲毫歧視或者厭惡,只是輕聲說了一句:我明白,這個世界很復雜。
近幾年,LGBTQ題材頗受關注。而反映此類問題的影片也通常會因為制作精良、立意高深成為奧斯卡的大熱門,比如《月光男孩》《寵兒》等。
所以不要小看《綠皮書》中的這個設定。
獲獎點四:精湛的表演
《綠皮書》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兩位男演員的表演。
飾演托尼的維果.莫騰森,本是個美男子,卻甘愿為了這個角色增肥40斤。
生生將一個沒文化、油滑、粗俗、滿足跑火車,但又不失義氣的底層意大利人飾演的活靈活現,舉手投足之間充滿煙火氣。
謝利這個角色是由黑人演員馬赫莎拉.阿里出演。
謝利的性格非常復雜,作為黑人與同性戀,他沒辦法被一個階層或種族完全認同。
而馬赫莎拉成功的詮釋出了這個人物的高傲和孤獨。
演奏時的優雅迷人,崩潰時的自我懷疑,都被表演的毫無造作之感,甚為成功。
難怪他能憑借這個角色拿下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
除了上面幾點外,本片的配樂亦很出色。
托尼播放的黑人音樂相當于變相梳理了一遍美國靈魂爵士樂發展史,再加上謝利在片中彈奏的各種室內樂、爵士、肖邦......簡直是聽覺的一次饕餮盛宴。
這么看來,《綠皮書》種族與性取向的主題,均扣著奧斯卡大熱門,劇作、演技、音樂也樣樣在線。
可以說它簡直是為奧斯卡而生的。
雖然本片也遭受著劇情老套的爭議,但在創作疲軟的奧斯卡小年中,這樣的電影不得奧斯卡,那就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