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癌癥當然是一種不幸,但是不幸發生之后,需要的是面對的勇氣和克服的信心。乳腺癌從診斷、手術到出院,往往只要2-4周。但是,治療還沒有結束,整個治療周期要半年左右,甚至更長。
有的患者覺得:
手術結束了,化療、放療都做了,也就完成治療了,再進行隨訪,意義不大。
BUT:
我們認為,外科手術是乳腺癌治療的重要一環,卻不是治療的全部。
癌癥的治愈不僅需要醫生專業的手術、化療、放療,更有賴于患者對疾病的重視和警惕,隨訪正是出于監測疾病進展與否的目的,因而科學合理的隨訪對乳腺癌患者十分必要。
隨訪的四個作用
1、隨訪過程包含了治療過程。
手術結束后,病人經過一定的恢復,就接受相應化療或放療。是否要進行這些治療,由醫生決定,每個病人不一定一樣。輔助化療往往需要4-6個月時間,輔助放療需要l-2個月時間。所以,前半年的隨訪對醫生診療決策的實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有人說,
那么放化療結束后,
不就沒事了嗎?
當然不是,后續治療會根據患者的激素受體情況來決定,比如有的患者要服用5年的三苯氧胺或芳香化酶抑制劑。
可見,隨訪過程包含了各個階段的治療過程,隨意中斷隨訪會破壞治療。
2、及早發現同側復發和對側乳腺癌。
乳腺癌患者不僅存在手術側胸壁復發的危險,而且對側乳腺癌的發生率也比健康婦女高很多。大部分胸壁和乳房腫塊可以自己體檢檢查出來,但仍然需要醫生的檢查和儀器的診斷。隨訪過程也是復發監測過程,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健康。
3、監查遠處轉移和“第二癌”。
遠處轉移是指癌細胞轉移到遠處的骨、肝、肺、淋巴結等器官,并惡性增殖。定期隨訪、全身檢查就特別重要。“第二癌”是指其他新的癌癥發生。這可能與病人本身有關,也可能與放化療等因素有關。雖然出現機會不是很高,仍然要警惕,及早發現及早處理。
4、對醫學進步意義重大。
癌癥還沒有在真正意義上被征服,需要不斷總結經驗,完善診治。臨床醫生通過觀察患者在手術治療以后的病情變化,總結經驗,更好地為今后處理疾病作參考和指導。所以,患者的一次隨訪雖然微小,卻對臨床流行病學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為臨床醫生提供了翔實的經驗,醫生可據此總結或調整策略。
如何隨訪有講究
一般推薦如下:
隨訪時間
前2年,每3個月隨訪一次;
之后3年,每6個月隨訪一次;
5年之后,每年隨訪一次。如果時間較為緊張,可以調整為前2年,每3-6個月隨訪一次;
后3年,每6-l2個月隨訪一次;
5年后,一年隨訪一次。
隨訪項目
自我檢查:
每月自行乳房、胸壁和腋窩檢查,發現異常及時就診。
乳腺鉬靶攝片:
一年一次。B超(包括乳腺、腋窩、腹部臟器和婦科檢查):3-6個月,每次隨訪時由臨床醫生決定。
注意,
不推薦的隨訪項目有這些:
血常規、血液生化檢查:
可根據醫生建議實施。
骨掃描:
除非懷疑患有骨轉移,否則一般不建議將此作為常規檢查。
胸片、CT、MRI(磁共振):
除非隨訪醫生認為必要。
CEA、CA-l5-3等血清腫瘤學指標:
不常規推薦。這些指標干擾因素較多,準確性也不高。
隨訪醫院
具備以上檢查項目設備及腫瘤專業知識醫生的醫院。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 乳腺外科
副主任醫師 余科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