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1+1》2012年9月3日完成臺本
——尋找,最美鄉村教師!
(節目導視)
解說:
從武漢到恩施高原,從城市到邊遠山村,三年堅守改變著70多個孩子的命運。
湖北恩施高原小學學生 梁春群:
你會在一個舞臺上證明你是最棒的,我覺得這樣好好啊。
解說:
高原上的“雪蓮花”,她當之無愧。
湖北恩施高原小學教師 鄧麗:
我找到了比在武漢工作沒有的那種感覺,就是那種幸福和快樂。
解說:
站在舞臺上的是30歲的鄧麗,而在生活中默默堅守的還有846萬鄉村教師。
貴州惠水干昌教學點教師 黎永清:
難道吃飯都要用瓢吃,沒有碗,有時候沒有米,要去寨子里去借。
解說:
他們有希望,孩子就有希望,孩子有希望,中國就有希望。《新聞1+1》今日關注:尋找,最美鄉村教師!
主持人 董倩:
晚上好,歡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聞1+1》。
我身后的這個大屏幕上會有很多的照片出現,他們是一個群體,這個群體的名字叫做鄉村教師。他們中年齡不同,有的是80后,剛剛30歲,有的已經年過六旬。他們中的婚姻狀況也不同,有的是因為干上了這份工作,所以很難找到對象。有的是夫妻兩個人共同干這份職業。他們中有的身體已經很糟糕,有的是患了重病,甚至有的是殘疾。但所有這一切人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這樣一個崗位上堅守著。
問他們為什么這么做,其中有一位老師說了這么一句話,他說,“我們堅守是為了讓更多的孩子走出去”。今天我們就來關注這個群體,首先我們從關注那位80后的女老師開始。
(播放短片)
解說:
30歲的鄧麗來自湖北恩施高原小學身兼一個年級的語文、四個年級的英語、全校的音樂課、一個年級的班主任、全校的大隊輔導員、女生寢室管理員。
湖北恩施高原小學老師 鄧麗:
自己沒有覺得苦,也沒有覺得那么累,覺得還蠻好的,很快樂,而且我找到了比在武漢工作沒有的那種感覺,就是那種幸福和快樂。
解說:
和鄧麗一樣感覺到幸福和快樂的還有全校的72名學生。2008年,鄧麗從中南民族大學工商學院畢業,在武漢工作一年以后,她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加入湖北省的農村教師資助行動計劃,以支教生的身份前往恩施鶴峰縣的一所中學。
鄧麗:
作為一個支教生,我去也可以,我不去它那里也不缺少這樣一個老師。其實在那種山村學校,它才是更需要的老師。
解說:
不在乎地方偏遠,不在乎一年五六個月需要烤火,不在乎自然條件惡劣,甚至倔強的說服教育局領導一定要到艱苦的地方。
鄧麗:
房子也是破破爛爛的,操場上到處都是泥土,積滿了很多水。那種從武漢到鄉村學校來的心情的落差非常強。
解說:
當然最艱苦的地方往往有最純樸的孩子,羞澀、好奇,這是鄧麗留下的深刻印象。
鄧麗:
圍在那個門邊想進來看,想喊,但是又不敢,流著鼻涕,臉上到處都是灰,擠在門口,你推我攘的。后來校長他們那些老師都告訴我,你知道為什么他們這么驚喜嗎,因為現在我們學校的學生就從來沒有見到過女老師。
解說:
學校七位老師全是男的,最小的46歲,最大的59歲,鄧麗下決心留在這里。
鄧麗:
我是自己選擇的,我就說即使再苦再累,跪著都要走下去。
解說:
這是用舊課桌拼成的舞臺,廢棄的紅被單相當于紅地毯。三年來,鄧麗為全校的孩子開啟的是一個人生嶄新的舞臺。
湖北恩施高原小學學生:
開的舞臺比較小,對于我們來說已經是很大的舞臺。
(鄧麗拍攝畫面)
解說:
第一次登臺,第一次開口說普通話,第一次上英語課,第一次吃免費午餐,第一個“六·一”聯歡會,從內向、沉默到活潑、開朗,希望就寫在孩子們的臉上。
湖北恩施高原小學學生 梁春群:
你會在一個舞臺上證明你是最棒的,我覺得這樣好好啊。
解說:
孩子的歡笑是鄧麗前進的動力,三年支教就在今年到期。昨天晚上在《開學第一課》面對無數的觀眾,面對孩子難舍的眼淚,是走還是留?30歲的鄧麗需要經過一次痛苦的抉擇。
記者:
為什么還告訴孩子老師不會走呢?
鄧麗:
因為現在農村里來說是最需要的這種年輕的老師,如果說走了話,而沒有年輕的老師再繼續下去,可能他們又會恢復到原來的樣子,不會說普通話,不會唱歌,不會跳舞,甚至不會說英語。
解說:
這是一名年輕的支教生,但她三年來給邊遠地區的幾十個孩子所帶來的變化使我們再次看到了鄉村教師這個特殊的群體所承載的歷史使命。
董倩:
說真的,能夠像鄧麗這樣選擇80后的女孩子真的不多,本來是有月收入4000多塊錢的在大城市里面工作的機會不要了,然后去到一個高原的小學,非常偏僻、非常艱苦的小學去支教。本來去年已經考上了正式老師的編制,可以到中心學校去教書,但是還是沒去,放棄了穩定的工作,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那她在這樣的一個艱苦的小學里面進行堅守,我們希望鄧麗能夠堅守下去,但是我們這么做是不是也有一些自私呢?我們真心的去關注這樣一個群體不止一次了,為什么?首先他們真的是很辛苦,犧牲的太多。像鄧麗她可能犧牲了個人,犧牲了家庭,犧牲了自己未來的選擇,甚至犧牲了物質上的利益。
再有,我們經常說不能讓一個孩子失學。可能當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主要面對的是像農村的那些孩子,像鄧麗這樣的支教的農村的老師他們這么做,實際上在替社會在兌現這樣一個承諾。
還有一個原因,是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居多。那么對于這些孩子來說,在家庭教育明顯不足的情況下,這些農村的、鄉村的教師他們可能不僅要承擔老師的責任,還要擔負起哥哥姐姐甚至爸爸媽媽這樣的責任,他們身上肩負的重擔應該說是讓我們很難去想象有多么的重。
那么我們不妨看幾個評論。《中國青年報》的評論員說,“向他們致敬,他們的留守和堅守給被邊緣化、被拋棄的鄉村留下了希望。在以‘城市為中心’發展語境中,所有優質資源都在流向城市,青壯年到城市打工,農村娃娃讀大學往大城市擠,鄉村只留下空心化的貧瘠身軀,留守在鄉村的被悲情地稱作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在這種情況下,那些留守在鄉村的老師背影就顯得特別偉岸和高大。”
再來看一下,王攀《河南上報》評論員,“榜樣是用來學習的,但是‘最美鄉村教師’不只是讓人學習,還是為了讓人關注中國846萬鄉村教師這一群體的艱難生存狀態,進而改變這種狀態。輿論關注,社會圍觀,都是呼吁政府去重視、去改變。如果光有學習沒有改變,只讓馬兒跑不讓馬吃草,榜樣的力量就不能長久。”
我們看中國有846萬鄉村教師,這個職業是美的,因為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很神圣的一個職業。再加上他們工作在那樣一個艱苦的地方,我們心存感激,我們更是要對他們說一聲“感謝”!
解說:
他們本就收入微薄,卻仍選擇為孩子們傾盡錢財,他們的愛心不僅陷于精神,而比精神更多。
劉效忠,黑龍江省木蘭縣西二屯教師,三十二年每每碰到缺錢、輟學的學生他從不放過。
記者:
聽說你三十多年給好多孩子都墊了很多學費,有的家庭至今都沒還,是嗎?
黑龍江東興鎮五一村小學西二屯下伸點教師 劉效忠:
墊了很多學費,當時屯子困難,我畢竟工資再少,但是有一部分現金收入,農民就是說種地他不到秋天沒有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