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對西方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與概括,述評了刺激-反應理論、認知學習理論、行為-認知學習理論等主要理論流派,并述評了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習性學習理論帶來的挑戰。它還以較大的篇幅闡述了一些新興的學習理論,以期增進我國教育界對該理論領域發展新動向的了解。本書側重對學校學習的研究,對學習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專門的理論概括,介紹了學習原理與策略,有利于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我對書中第十四章的對“羅杰斯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介紹和述評內容感受頗深。因為,我校的《初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實踐與探究》的研究課題完全可以從羅杰斯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中找到最好的理論依據。
羅杰斯主張意義學習,學習者應該以一個“完整的人”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意義學習把邏輯與直覺、理智與情感、概念與經驗、觀念與意義等結合在一起。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學習時,我們就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即成了能夠充分利用我們自己所有陽剛和陰柔方面的能力來學習的人。”(羅杰斯,1983)其基本內容如下:
1.強調人的因素和“以學生為中心”
2.主張意義學習及自發的經驗學習
3.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并增強適應性
4.倡導學生的自我評價
雖然素質教育提出了好多年,教育教學改革也始終沒有間斷過,但身為教育教學第一線教師的我感覺在我們當下的具體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依然盛行填鴨式的教學,學生的課業負擔依然過重,學生仍然被牢牢地桎梏于繁復的作業之中,學習是苦差事依然沒有改變,在學習中學生只要簡單服從就可以了,很少有自主的空間,對學生學知識的要求仍停留在只要上課能聽懂、課后能消化、考試出成績上。其實,這些問題的負面影響現在都在逐步顯現,如學校教育教學的生硬古板也使學生養成了跟著教師走的依賴心理,一旦脫離了教師走上社會,在遇到實際問題而沒有所學的現成知識時,就會束手無策;又如,我們的學生從小到大都是在“外部評價”尤其是教師的評價中長大的,因此習慣于凡事都要以得到老師的肯定心里才踏實,才算優秀,才有成就感,離開教師的評價許多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無所適從的感覺。
所幸的是,現在我們的觀念正朝著積極的一面在改變,“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已深入人心,看了羅杰斯的“人本主義教學理論”再聯系自己的教學實際,我有如下體會:
1.激勵并使學生發揮潛能
“人生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但這種好奇心往往因他們在學校教育中的經驗而變得遲鈍了。”(《學習論》P386)羅杰斯認為,在合適的條件下,每個人所具有的學習、發現、豐富知識與經驗的潛能和愿望是能夠釋放出來的,每個人都渴望學習的天性。鑒于人的這種“渴望”,我們的教學理應給每個學生充分的自我表現的機會。對于相對優秀的實驗初中的學生,我們學校和老師應該多多地肯定他們的長處,并激勵他們向更高的學習高峰邁進。關于這一點,我們學校目前做得非常成功,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們學校的美譽度現在呈現出輻射狀態,這是很值得慶幸的。
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生學習的關鍵不在于教師的教學技巧,專業知識,課程計劃,視聽輔導材料,演示和講解,豐富的書籍等(雖然這中間的每一個因素有時候均可以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料),而在于特定的心理氣氛因素。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人情味的教育環境至關重要,因為這是學生潛能的“觸發器”之一。
2.尊重和接納
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要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意見,關心學生的方方面面,接納作為一個個體的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情感表現。比如說課堂中允許學生出現錯誤,真誠鼓勵學生改正。
3.移情性理解
教師作為學習的促進者能了解學生的內在反應,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在這樣一種心理氣氛下進行的學習,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師”只是學習的促進者,協作者或者說伙伴,朋友,“學生”才是學習的關鍵,學習的過程就是學習的目的之所在。
總之,羅杰斯在教育實踐中倡導以學生經驗為中心的“有意義的自由學習”,把教學活動的重心從教師引向學生,把學生的思想、情感、體驗和行為看作是教學的主體,從而促進了個別化教學運動的發展。羅杰斯的人本主義理論的精髓還有待我進一步去挖掘,使之指導我的教育教學實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