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居胸中,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主氣,司呼吸,開竅于鼻,系于氣管、咽喉,外合皮毛
砭石,又主治節,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為嬌臟,不耐寒熱,當外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首先犯肺。病理變化主要是肺氣宣降功能失常。
癥見胸悶、胸痛、咳嗽、氣喘、咯血、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失音等。
由于肺與大腸相表里,手少陰經脈(
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上肺,足少陰脈入肺中,足厥陰經脈上注肺,胃之大絡絡肺,肺經起于中焦,與脾經交會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辨證論治與大腸、心、肝、腎、脾、胃的關系最為密切。
(一)風寒束肺
惡寒重,發熱輕,頭痛,全身酸痛,無汗,鼻塞,流清涕,咳嗽,痰涎清稀,苔薄白,脈浮緊。
治宜祛風散寒、宣肺解表。
基本操作(相關鏈接:《
泗濱砭石操作手法》):取手太陰經和手陽明經以及足太陽經為主,刮法散寒解表力強。可取相關穴位(
砭石使用結合穴位效果更佳,詳情請看砭石養生欄目)如中府、列缺、風門、肺俞等點壓。
(二)熱邪壅肺 發熱重,惡寒輕,有汗,口渴,鼻干或流黃涕,鼻衄,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稠,大便秘結,小便赤黃,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宜宣肺解表、清熱散風。
基本操作:取手太陰經及手陽明經為主。一般采用拍法。再取相關穴如風池、魚際、合谷、少商點刺,大椎部位連及肺俞部可以刮至出痧。
(三)痰濕阻肺
咳嗽氣喘,胸膈滿悶,喉中痰鳴,不得安臥,咳痰甚多,色白而黏,苔膩脈滑。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病變主要涉及肺脾兩臟,證屬本虛標實。
治宜宣肺降氣、除濕化痰。
基本操作:取手足太陰、足陽明經為主。治法多采用擦法、滾法。或取相關穴位如太淵、列缺、太白點刺;取三陰交、豐隆、足三里、肺俞、脾俞叩法。
(四)肺氣虛
咳嗽無力,少氣懶言,氣短不足以息,聲音低微,面色蒼白,倦怠無力,自汗,舌淡,脈細。
治宜補肺氣,健脾氣,溫腎氣。
基本操作:取手太陰、足少陰、任脈為主。一般使用擦法、滾法。取相關穴位如太淵、太溪、關元、氣海、肺俞、脾俞、腎俞等點壓。
(五)肺陰虛
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痰中帶血,咽干喉燥,聲音嘶啞,形體消瘦,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象細數。
治宜滋養肺腎、清瀉虛熱。
基本操作:取手太陰、足少陰經滾法為主,兼太淵、中府、尺澤、孔最、魚際、太溪、照海點壓,取肺俞、腎俞、膏肓穴叩法。
[
進入“砭術基礎”欄目,了解砭術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標簽:
肺 砭術 肺病 砭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