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在魏蜀吳這三個政權中力量最為弱小,也最先滅亡。然而難能可貴的是,蜀漢僅以“一州之地”,與魏、吳兩強分庭抗禮達半個世紀之久,其間甚至給魏、吳造成嚴重威脅。對于蜀漢興亡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因素的分析,老王已撰述多篇文章進行論述,以下專門來談談人才問題。
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國之爭就是人才之爭,人才得失,成敗之匙。曹、孫、劉三位創始者都意識到誰能夠招附和任用大批的文武人才,誰就會在天下大亂的形勢中搶占先機。不可否認,蜀漢集團占地最小、起步又晚,且沒有上一輩的資產作為根基,人才資源本來就不如魏、吳,這是造成其人才匱乏的客觀因素。如果蜀漢能在有限的條件下,采取更積極完備的人才戰略,努力發現并適當使用人才,或不致于最先傾覆。然而,千萬不要被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茅廬”的千古美談給欺騙了,事實證明蜀漢在人才問題上犯了一系列的錯誤,歸納起來就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四宗罪:
一、排斥益州集團,選才范圍狹小
《三國志·蜀書》中所載人物,除劉氏家族外,立傳者人,其中外來者占40人,土著僅19人。外來者約占三分之二,而荊州又占其二分之一。這可以反映出以劉備、諸葛亮為首的蜀漢決策層,在人才的選拔上,有排斥益州土著集團、偏重荊襄集團之嫌。
劉備自樊城撤退以來,“荊楚群士,從者如云”,他們是劉備政權最重要的支柱,而諸葛亮在與荊州集團的頭面人物黃承彥之女聯姻后,事實上已躋身荊州集團。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三顧茅廬”也是劉備通過諸葛亮來拉攏荊州集團,是以在劉備進據益州后,便出現“豫州入蜀,荊楚人貴”的現象。
建安十九年,劉備平定益州,又通過任用吳懿并與其寡居的妹妹聯姻等手段,來拉攏東州地主集團。這一集團是南陽、三輔等地的人隨劉焉入川的,他們是劉焉父子的武力支柱。劉備拉攏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共同對付益州的土著集團。
對于益州集團,劉備、諸葛亮則采予以排斥和控制,如先后殺掉益州集團中頗有才氣的廣漢人彭羕、蜀郡人張裕。尤其是劉備殺后者的罪名,居然是“芳蘭生門,不得不鋤”,只因張裕被認為未卜先知的高才就要殺掉他,這理由實在太過牽強。
當然,蜀漢也任用了一些益州人士,但并非重用,職務僅限于將軍、郡守之流,不會讓他們進入蜀漢政權決策層。益州人士楊洪得到諸葛亮的賞識,被提拔為蜀郡太守。不久,卻又不放心,調之別任。后來楊洪立有戰功,諸葛亮這才確信楊洪的忠心,讓他官復原職。
由于集團間關系復雜、矛盾重重,使人才選擇的范圍很小,就為蜀漢政權的穩定留下了隱患。
二、用人疑慮太多,不能唯才是舉
“三顧茅廬”為劉備贏得禮賢下士的美名,天下稱道,是以世人有“蜀漢得人和”之說。然而,只要與曹操的用人一對比,就不難看出,劉備之用人常有疑慮,束手束腳,遠遠不及曹操“能用度外之人”,因而,也就不可能象曹魏政權那樣實行“唯才是舉”的“九品中正制”,吸附人才,擴大統治基礎。
《零陵先賢傳》記載:“是時中夏人情未一,聞備在蜀,四方延頸,而備銳意欲即真,(劉)巴以為如此示天下不廣,且欲緩之,與主簿雍茂諫備,備以他事殺茂,由是遠人不復至矣。”雍茂因參與勸諫劉備緩稱王而被殺,冷了天下人的心,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截斷了人才歸向蜀漢的道路。
一方面,劉備作為外來勢力,或多或少對益州集團采取了排擠政策,用人疑慮重重。另一方面,益州集團也認為劉備建立的政權不能代表他們的利益,因此想方設法打入核心領導層,甚至要取而代之。但劉備并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試想,如果劉備入蜀后,盡力攏絡住益州集團,那么養育過司馬相如、揚雄、張綱等人才的巴山蜀水,也不會對劉備如些的吝嗇。武侯祠對聯中“后來治蜀要深思”這一發人深省的名句,其實也可以借用到對四川人才的看法上來。
三、錯用馬謖魏延,造成重大失誤
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應當說是有一定才能的。但他缺少實戰經驗,當個參軍出謀劃策還可勝任,讓他獨當一面就會出亂子。因此劉備在臨終時曾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亮不聽,結果造成街亭失守,斷送了北伐的最好機會。
斬馬謖,又是失策,“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杰,退收弩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
再說魏延,勇猛過人,“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于漁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諸葛亮怕他梟勇難制,不加重用,又因用兵太過謹慎,對魏延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不予采用。
馬謖、魏延均非全才,但如使他們各展所長,就不會出現失街亭、斬馬謖,和魏延被自己人誅殺的悲劇。晉人習鑿齒評價說“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
四、人才培養不力,蜀漢后繼乏力
諸葛亮對蜀漢忠誠勤勉無以復加,“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精神,廣為世人傳頌。但由于人才匱乏,諸葛亮對什么事都要親自過問,“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這樣既讓他自己心力交瘁,也無法讓手下人得到鍛煉,不利于對后備力量的培養。
在人才的培養上,諸葛亮最拿得出手的例子是姜維。他在后期起用姜維,確實證明他有識人之明和培養接班人的責任感。但諸葛亮似乎過分看重個人的作用,僅僅培養一個出色的接班人來代替他自己的角色就夠了嗎?這種領導思維使蜀漢的人才培養陷入死循環。更何況,姜維不僅在軍事方面不如諸葛亮,在政治上也差得很遠,如任由黃皓在宮中弄權卻無為作為就是明證。
諸葛亮死前安排了蔣琬、費祎繼任,這兩個人物確實有其長處,但也有墨守成規、太過保守之弊。
蔣、費死后,諸葛瞻、董厥、樊建等任事,姜維常年征伐在外,宦官黃皓得以竄弄權柄,使蜀漢陷入一片混亂。如果諸葛亮采取了有效的人才培養措施,那么蜀漢政權也至于后繼無人,落到“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地步。(老王不賣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