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證”是祖國醫學辨證的基本方法。《傷寒論>-書除以六經立綱外,“八綱辨證” 無不融合于六經各篇之中。例如以六經為例,三陽經概腑而為陽,三陰經概臟而為陰;三陽經在表,三陰經在里;三陽經腑病熱證多而寒證少,三陰經臟病寒證多而熱證少;三陽經腑病則多實,三陰經臟病則多虛。再以太陽經病為例,同是外感,有發于陽者,有發于陰者;發于陽者多中風,發于陰者多傷寒;傷寒中風發熱汗出者屬表虛證,無汗惡寒,身痛脈緊者為表實證。太陽病兼有里熱,可于解表藥中加入石膏,如大青龍湯,此為解表清里;太陽病兼有里寒,可于解表藥中加入千姜,如小青龍湯,此為解表溫里。如此例者,展卷滿目皆是,仲景將臟腑病證在六經分類的前提下,按其病邪所在部位的深淺。疾病的寒熱屬性,人體正氣的盛衰,分其屬陰屬陽,辨證立法,選方遣藥。以上例子充分說明,在辨證論治過程中,兩者往往有機結合,以達到明辨證候的目的。實際上,《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本身,即是運用“八綱辨證”的最好典范。
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的關系
臟腑辨證是祖國醫學理論的核心,而六經辨證則是以臟腑辨證為基礎的。
六經辨證是以足經為綱,一經包括兩臟,將臨床由各種原因引起的疾病和癥狀,按六經進行辨證論治。
臟腑辨正則是根據各臟腑發病的證候,按其臟與臟、腑與腑、臟與府之間的相互關系,按照陰陽表里、虛實寒熱進.行辨證論治。
以上兩種辨證方法,各有各的使用范圍,臟腑辨證多用于內傷雜病,而六經辨證則無論外感、內傷,構能適宜。因六經之內就包括著十二藏府。如臨床小便熱澀淋痛一證,也有因手少陰心經有熱引起的,病機按傳統理論,稱為“心熱移于小腸”,心熱遺于小腸而癥狀卻呈現在膀胱,如不用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二者是岡經關系相互影響致病來加以開明,單用臟臁辨證來解釋,顯然是不夠的。
因此,六經辨證能包括臟腑辨證,而勝腑辨證卻不能代替六經辨證。因為六經包括十二臟腑,同時,又多了每經之間的相互關系一環。兩種辨證方法,各有長處,在具體情況下,臨床可互為參考選用。本章重點指出的是,六經辨證是以臟腑為基礎的,而臟腑辨證應屬于六經辨證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用六經辨證歸類,使臟腑辨證更深入一層,更富有條理性。同時,使六經辨證與臟腑辨證二者有機結合,更有利于臨床辨證施洽。
“六經辨證”與“營、衛、氣、血”的關系
“營、衛、氣血”辨證屬于“六經辨證”中的一部分。如《傷寒論.脈法篇》:“問日: 脈有三部,陰陽相乘,營、衛、氣、血,在人體射,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傷寒論.太陽篇》:“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傷,骨節煩痛,當發其開也。”“病常自汗出者, 此為營氣和,營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營氣諧和故爾。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傷寒論●脈法篇》:“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營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背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傷則根葉枯槁而寒課變逆,唾腱吐涎沫也。”“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營中寒。營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氣血化生于脾胃,胃主受盛,為水谷之海,脾主運化,將水谷精微分輸于肝肺,肝藏血,肺主氣,肝主疏泄,肺主宣達,足厥陰肝經與于太陰肺經將氣血津液內灌臟腑,外注經絡,內外上下,筋脈竅隧,無處不及。凡臟腑經絡內外之血,皆足厥陰肝經之所流注;凡臟腑經絡內外之氣,皆手太陰肺經之所宜達(《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氣者, 皆屬于肺。”)。行于內,行于臟腑的血仍名血,行于外,行于經絡之血稱為營;行于內,行于柱臘的氣仍名氣,行于外,行于經絡的氣稱為衛。行于內,行于臟腑的氣血名氣血,行于外,行于經絡的氣血叫營衛。所謂營衛者,實際上即是行于人體經絡淺層的氣血。氣血內行于臟腑為營衛之根本,營衛行于經絡為氣血之枝葉。本固則技榮,根枯則葉零。如太陽經病,共始為風、寒二氣所傷。風、寒感傷,營衛受病,營衛病則不相諧和,是以發熱惡寒,頭痛項強。仲景于太陽篇立麻黃、桂枝二方,開肌表而調營衛,營衛外發則病解。若感邪過重,或索體虛虧,太陽經病不解,異日勢必內傳。素體陽盛之人,邪入化煤而入陽明之腑;素體陰盛之人,邪入化寒而入太陰之臟。入臟入腑,皆中氣脾(太陰)胃(陽明)虛騶,氣血衰敗而營衛內陷所致。若胃不偏燥,脾不偏濕,中氣健運,氣充血華,營衛無內陷之路,病邪不致內傳,始終在太陽一經,數日之后,營衛調和,津液自復,不治亦能自愈。
由此可見,營、衛、氣、血,雖殊名而本源則一,皆由足太陰脾,足陽明胃所化生,足厥陰肝、手太陰肺所宜布。凡五臟六腑,經脈竅隧之血瘀而不暢者,與足厥陰肝不能疏泄有關,凡五臟六腑、經脈竅隧之氣滯而不宣者,與手太陰肺不能宣達相聯。
營衛氣血來源于臟腑的機能活動,但又是臟腑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臨床上任何一種疾病的 產生,也都是臟腑機能活動在不同程度上的損害和營衛氣血失調的結果。因此,“營、衛、氣、血”辨證,它既是祖國醫學理論中多種辨證方法中的一種,又是多種并證方法中的基本內容,與后世溫病學派提出的“衛、氣、營、血”辨證,將臨床溫熱病分為由淺入深的四個階段迥然有別。“營、 衛、氣、血”辨證涉及五臟六腑,經脈竅隧,能運用于外感,更適宜于內傷,應用范圍甚廣,實為祖國醫學理論的重點部分之一。
“臟腑辨證”似顆顆明珠,“營、 衛、氣、血辨證”如穿珠之線,“六經辨證” ,則揭其大綱者也。
六經辨證”與“三焦辨證”的關系
關于“三焦辨證”,祖國醫學兩千多年前典籍中已有記載,《靈樞經.營衛生會篇》說“上焦如霧, 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到清代,由于溫病學說的發展,“三焦辨證”又有了進一步提高。溫病學家吳鞠通將三焦運用于臨床濕熱病的辨證,根據濕熱病自上而下的傳變規律,分別歸屬于上、中、下三個部分,並用來概括濕熱病由輕到重的三個階段。于是,曾一度出現“三焦辨證”只適用于溫病辨證的傾向。其實,在溫病學說尚未形成之前,“三焦辨正” 已被歷代醫家廣泛運用于臨床。如《傷寒論》太陽篇中:“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宿硬,服瀉心湯已,復以它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愈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萬余糧湯主之”。又如《傷寒論.脈法篇》;“寸口脈微 而.....三焦無所仰,身體痹而不.三黑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 噫而吞酢,中焦不歸者,不能消谷引食,下您不歸者則遺溲。”這些例子充分說明,“三焦辨證” 實為“六經辨證”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三焦者,即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機制把五勝六腑劃分為三個區域,傳統說法所謂“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者,是將臨床受射機會較多,占比例較大,在生理上又比較重要的重點臟腑作為代表,以重點代表- -般,膽火與心包應歸屬于上焦,小腸習慣上歸屬于脾,可列為中焦范圍,膀胱、大腸、女子胞自然應屬于下焦。所謂“上焦如
霧,中焦如漚,下焦如讀”者,實際上是對三個區域所有臟腑部分功能的概括。“三焦辨證” 運用得當,實對臨床有指導作用。如中焦如漚,陽升則中焦脾胃運轉而能漚,氣陷則脾胃虛寒而為利,理中丸者,調理中焦,以祛其濕寒。又如下焦如讀,上焦肺氣能降,若霧露之沉,下焦腎氣溫暖,肝木疏泄則膀胱能為瀆。肺氣壅塞不降,肝術郁而不達,寒水泛溢則導致小便癃閉、痰飲、水腫。另如婦科痛經,閉經,盆腔炎、附件炎及膀胱炎、慢性闌尾炎、慢性結腸炎、氣建脫肛等陰寒證,均可以“下焦肝怪”之說,根據脈象舌苔及其它體征,適當選用歸經入肝的活血化瘀藥和歸經入腎的溫陽散寒藥,臨床常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
根據三焦所主病證,大體可歸納為“上焦心肺”,一為少陰君火上炎;或陰虛血虛;二為少陰心經陽氣不足等,三為手太陽化燥生熱,或從脾化濕而致痰飲,或感受外邪而肺氣不宜等。“中焦脾胃” ,一為本氣化顯生寒為太明理中、四逆輩證等二為從金化燥為陽明白虎湯、承氣證等。“下焦肝腎”,一為足厥陰風木郁陷證,二為足少陰附虛或陰虛證,三為厥陰、少陰之連經證等。
綜上所述,“三焦辨證” 不僅能運用于溫病,也可適用于外感病和內傷雜病,並與“六經辨證”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