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斑馬 集郵者
特63-殷代銅器共八枚,司母戊鼎是其中的第八枚,也是最后一枚:
4分 父戊舟爵 300萬枚
4分 亞觚(gu) 300萬枚
8分 舉父乙觥 450萬枚
8分 斝 450萬枚
10分 尊 150萬枚
10分 戊箙卣 100萬枚
20分 尊 100萬枚
20分 司母戊鼎 100萬枚
1964.8.25發行,影雕套印,尺寸P11.5×11,26.5mm×36mm,50(10×5)。
設計者:邵柏林。
雕刻者:孫鴻年,孔紹惠,高品璋,唐霖坤。
當然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在2012-16,國家博物館郵票中也再次亮相。
2012-16 國家博物館 郵票
而在2016年的殷墟郵票中,司母戊鼎再次登上國家名片,可以說是絕無僅有了。
2016-17 殷墟 郵票
器物介紹
司母戊大方鼎,商王武丁時期,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現藏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官方介紹:
器厚立耳,折沿,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轉角、上下緣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紋為地,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部周緣飾饕餮紋,柱足上部飾浮雕式饕餮紋,下部飾兩周凸弦紋。
“后母戊”青銅方鼎(曾稱“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偉莊嚴,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國古代最重的青銅器。器腹部內壁鑄銘“后母戊“,是商王母親的廟號。
司母戊鼎 拓片
司母戊鼎 銘文圖
“后母戊”青銅方鼎器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后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環節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后母戊”青銅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后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
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淀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銅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筑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我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撰文:于成龍)
流轉過程
司母戊鼎最早是在1939年3月被安陽武官村農民從侯家莊西北崗(或稱武官村北地)吳家柏樹墳園盜掘出土。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安陽已被日寇侵占。由于司母戊鼎個體很大,不好藏匿,村民為了不使司母戊鼎落入日寇手中,遂又將司母戊鼎埋入原墓之中。抗戰勝利后,1946年4月安陽農民又將司母戊鼎重新挖出,因主權發生糾葛該鼎遂歸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司母戊鼎被作為送給蔣介石的壽禮運到南京。蔣介石看后甚喜,下令交南京中央博物館籌備處收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歸南京博物院收藏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新館建成南京博物院大力支援國家博物館的工作將司母戊鼎從南京運往北京,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中陳列展出。
母戊鼎出土時缺失一耳,為了尋找此耳,更為了弄清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的情況,根據盜墓人指認的出土地點,經過國家文物局批準,1984年9一12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隊對出土司母戊鼎的大墓進行了考古發掘。該墓編號為殷墟M26。,位于侯家莊西北崗殷王陵東區,解放前發掘的M1400殷王陵南面40米,1950年發掘的武官村大墓西南80余米處于商代晚期祭祀場西側。該墓墓室為長方形.南部有一條墓道習稱甲字形墓。墓口長9.6米,寬8.1米墓深8.1米,墓道長24米,南端寬4.1米。木槨中置木棺已被破壞。墓底有腰坑,內埋1人及1犬,墓中共發現殉葬人牲308個。該墓曾多次被盜,隨葬品基本上已被盜一空.因此考古發掘沒有發現缺失的那個鼎耳,僅發現白陶簋片、玉戈、金葉以及石磐殘片等。根據地層關系及白陶簋殘片等的時代特征.發掘者確定該墓的年代屬于殷墟2期.即商代晚期的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時期。
尺寸問題
司母戊鼎毫無疑問是目前存世的最大的鼎,也是最大的青銅器,這種重器從先秦時期留存到現在是極其稀少的,存世已知的大型青銅鼎不超過十個。這里面除了司母戊鼎外,還有大盂鼎、大克鼎、淳化大鼎、鑄客大鼎、子龍鼎。
淳化大鼎
大克鼎
大盂鼎
子龍鼎
鑄客大鼎
這樣的重器之所以存世很少,原因大概有幾方面:
重器在朝代更迭的時候,往往勝利一方要對失敗方“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因而大部分器物被毀。另一方面呢,在各個朝代缺銅的時候,往往選擇熔掉這些重器鑄造銅錢,再加上戰亂損毀,可以說每個流傳至今的青銅器都是幸存者。宋代有著錄的大約五六百件銅器,現存僅有四件。清代西清古鑒記錄一千七八百件,最近范季融、周亞等編新書《西清古鑒今訪》搜尋了好些年也就找到254件。一次動亂,一次災害,可能就毀掉很多很多。
那么司母戊鼎是不是古代最大的鼎呢,應該不是,我們從很多證據來說明下。(內容引自唐際根老師“司母戊鼎并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一文)
司母戊鼎出自殷墟侯家莊西北岡王陵區的一座“甲”字形大墓中,其編號為84M260。學術界普遍的看法是,墓葬形制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墓主人的社會身份與地位。殷墟西北岡王陵區的墓葬有多種形制,包括帶4條墓道的“亞”字形墓、帶2條墓道的“中”字形墓和帶1條墓道的“甲”字形墓。
學者們認為,“亞”字形墓可能系商代王陵、“中”字形墓和“甲”字形墓有可能只是商王配偶的墓葬(圖二)。而從規模上比較,即使無視墓道的數量,“亞”字形墓的墓室也遠大于“中”字形墓,更大于“甲”字形墓。傳出司母戊鼎的“甲”字形墓84M260的墓室體積約365立方米,而所有帶四條墓道的大墓的墓室體積都在2200立方米以上。84M260在商代墓葬中顯然不能算是特大型墓葬,其體積只有商代王陵的七分之一左右(表一)。因此我們有理由推測,體積遠比84M260更大的商王陵大墓,完全可能使用比司母戊鼎體積更大、重量更重的青銅器隨葬。只是由于殷墟所有的王陵大墓在歷史上都曾經被盜掘,而隨葬的青銅器或許早已被人從地下掘出,遺失或重新熔化,鑄造為其他青銅器了。
日本的根津美術館現今陳列有3件傳出殷墟西北岡M1001號大墓中的青銅盉,每件銅盉高度都在70厘米以上,其造型的精美,遠好于司母戊鼎等其他銅器。這3件青銅盉僅僅是M1001的劫余物品。從另一個方面證明殷墟西北岡王陵大墓很可能使用比司母戊鼎更大更好的銅器隨葬。
左中右三盉
左盉 銘文
中盉 銘文
右盉 銘文
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在商王朝后期都邑,著名的安陽殷墟遺址的苗圃北地銅器鑄造作坊中,清理了一處大青銅方鼎的內外范。鼎范發現于一處工棚內,出土時倒扣在地下,雖然僅殘存了鼎口的一半,但鼎口的長度完整保存下來,寬度也可據作出合理推測。據觀察,該鼎范系使用過后的殘跡。現場測量表明,其成品銅鼎的口部長度為117厘米,寬度不會小于80厘米。這一尺寸顯然略大于司母戊鼎的實測數。因此苗圃北地鑄銅作坊曾經鑄造過比司母戊鼎更大的青銅器。
定名風波
司母戊鼎銘文拓片
司母辛鼎銘文拓片
司母戊鼎在2010年之前,定名都為“司母戊鼎”,之后國家博物館將其改為“后母戊鼎”,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和質疑,我們簡單的梳理下這個過程。以下圖表來自國家博物館李維明-“司母戊鼎更名現象觀察”
可以看出,基本上古文字與青銅器領域的著名專家幾乎都參與其中,可以說是熱鬧非凡了。因為筆者并非古文字專家,無法對此作出評價,只能說更同意裘錫圭的說法。以下貼出裘錫圭論文內容。
總之,國家博物館的這次改名是非常不成功的,在沒有充足證據的情況下,修改重器的名稱,顯得很輕率,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的困擾和麻煩,甚至是國家博物館自己出版的書,也不得不標注很多。
比如在最新出版的《館藏文物研究叢書-青銅器卷-商》一書中,朱鳳瀚提到司母戊鼎,就標注了一長串。可以說這次改名是弊大于利、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