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一定的變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將他們生活的重點,從吃得好、睡得好、住的好逐漸的轉移到要出門看看。世界那么大,我們的確應該到處去旅游,看一看、轉轉。而旅游資源也在不斷的擴大,其中宗教對于旅游所提供的資源帶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本篇文章也就是講了宗教為旅游提供的旅游資源,以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主要講的是老撾佛教對旅游提供的資源,以瑯勃拉邦小城主要的代表。
關鍵字:宗教 佛教 瑯勃拉邦
引言:研究瑯勃拉小城所具有的佛教文化以及風俗等等旅游資源及今后的發(fā)展方向。
談到了瑯勃拉邦存在的宗教文化以及對旅游的發(fā)展,我們就不得不去說一下老撾的佛教文化。
一、老撾佛教文化淵源
老撾在公元七百四十九年建國,與此同時它也一直處于周圍大國之間的爭奪之中。一直到1353年,流亡在吳哥的王子創(chuàng)建了獨立的國家。但是他從小生活在柬埔寨,并且娶了當時吳哥王的女兒作為自己的妻子,并且在吳哥王的扶持之下取得了當地的王位。因此在瑯勃拉邦建立了自己的國度,而在他繼位之后,南傳上座部帶去了到了老撾,并且逐漸發(fā)現(xiàn)成為當時的國教。而到了十六世紀的時候,又建造了維蘇寺。同時也將經典的佛經三藏翻譯成了老撾文字。而當時的王位繼承命令民間只能信奉佛教,并且祭祀鬼神,才使得佛教空前的普及。兒子之后的繼位者也繼續(xù)的信仰著佛教,曾經由清邁請來的那座源自于斯里蘭卡的翠翡玉佛像,現(xiàn)在也在萬象的玉佛寺里供奉著,人們對它進行參拜。這些都是老撾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老撾佛教文化的基礎。所以說老撾這座城市,對于佛教是有自己的民族信仰的。而且這種信仰他也源于歷史,源于時間的積淀,凝固在了人們的心中。佛教的文化也改變了人們的內心,如果你貼近了這個民族,就會在她的唇齒之下,感覺到那佛教的神秘,悠悠與恬靜。
二、老撾的建筑融于佛教的文化底蘊
老撾的居民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信奉著佛教。這些佛教的產物,在當地的有一百九十多座佛寺,經歷過時間的積淀,與歷史的滄桑,如今保留下來的佛寺也有三十四座。這些古老的佛寺都以精美的佛塔,或者是精湛的技術而聞名海內外,像那些浮雕雕塑等等成為老撾歷史文化發(fā)展的寶貴遺產。時至今日,我們已經不能透過歷史的眼光去看看曾經在老撾、在瑯勃拉邦發(fā)生過什么,但是這點點滴滴的佛教色彩,卻為我們展現(xiàn)了曾經一個美好的時代,佛教在這里曾經繁榮的發(fā)展過。也正是這歷史的積淀,也正是這時間的滄桑,凝聚成的佛寺,每一座佛塔,每一盞佛燈,每一尊佛像,每一條長長的甬道都是令世界各地人們?yōu)橹拷Y舌。人們不遠萬里,帶著一路的顛沛流離與日曬甘霖來到這座美麗的城市,只為了欣賞這里曾經發(fā)生過的那些繁榮。這也就是老撾的佛教文化以及瑯勃拉邦凝聚的精神,它們也為了城市的發(fā)展旅游提供的資源。
三、瑯勃拉邦的魅力
我們說完了老撾的佛教色彩,佛教文化,接下來我們就談一談瑯勃拉邦這個城市。老撾的佛教文化是這個國家的一個特色,那么浪勃拉邦的佛教文化就是老撾佛教文化體現(xiàn)的一個特點了。在瑯勃拉邦城鎮(zhèn)的內外都有無數座佛事存在。在瑯勃拉邦這個城市里最不缺的可能就是佛像了,尤其有一些著名的佛像是由金子做成的,佛像的百分之八十都是金子。1904年建造的小佛像是最出名的。人們欣賞到的不止是博物館里那復制的珍品。更多地是欣賞到了一種佛教文化的凝固色彩。這個小佛像它高達八十三厘米,重約五十公斤,據說它就是基督紀年的第一個世紀里,創(chuàng)造于希臘的佛像。而在瑯勃拉邦這個城市當中。除了有許許多多的佛像以外,還有許許多多的佛教寶塔。普拉巴斯努阿佛寺里就因為有著一個三米多長的佛的足跡而聞名于世界。眾所周知,在所有東南亞的國家當中,佛教是比較盛行的一個宗教,但是這個佛的足跡也是非常出名的。老撾的國際化研究也是我們要發(fā)掘的一個話題,而以上的觀點和下面的論述都是我從文獻二當中有所參考,對于之后我的進一步論述,提供養(yǎng)分。
在瑯勃拉邦這個城市當中還有一個比較著名那就是普寺山脈。它正好位于瑯勃拉邦小城的中部。建造于1804年。而也就是從此之后,許多的佛寺也跟逐漸的繁盛起來,也就是這些建造使得瑯勃拉邦這個山頂上逐漸的風光,異常美。
瑯勃拉邦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就像他的文化一樣。佛教文化寧靜悠遠而又綿長。瑯勃拉邦也是這樣。它隱藏在一座深深的山林之中,在湄公河的邊上。這依山傍水的。環(huán)境既符合人類發(fā)展的要求也符合了佛教對生存環(huán)境的要求。佛教的發(fā)展,遠離城市的喧囂,而瑯勃拉邦它所處的地理位置也脫離了城市的吵鬧。也正是這種遠離世間的繁雜,所以它的那些寧靜,它的安詳,它的悠遠才能夠完完全全的保存下來。瑯勃拉邦那滿城的文物,滿城的古跡才得以毫發(fā)無損的留給后人。至今它也都影響著周邊的文化,同時也影響著越來越多的佛教的信仰者以及世界文化的豐富性。在瑯勃拉邦這座城市當中,你能充分地感受到那非常濃郁的佛教氣息,仿佛你個人已經置身于佛教的圣地,已經來到了西方極樂世界。不大的城中,密密麻麻的布滿了數十座金碧輝煌的佛寺。每座佛寺,都是文化的一種積淀,都是瑯勃拉邦對佛教文化的一種詮釋。
這樣神秘而又這樣年輕的一座古老的城市,在1995年被聯(lián)合國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文化屬于老撾,同時它也屬于世界。如今的瑯勃拉邦已經不再像以前那樣寧靜悠遠。世界各地的人紛至沓來,來到這座曾經寧靜的城市。這里已經成為了旅游的勝地。據專業(yè)部門統(tǒng)計,每個月都有高達二十到三十萬的人來到瑯勃拉邦這座城市去感受濃郁的佛教氣息。
從文獻一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老撾居民的生活習俗,這也是我們研究老撾民俗的的切入點。每年的十月中旬就是當地的開門節(jié),每一家每一戶都在為這個節(jié)日作節(jié)日前的準備。無論是佛寺里的和尚們還是房屋里的家人們,他們都折著紙船紙飛機等等的祭祀用品。而等到遠方的天空漸漸明亮起來,這祭祀的活動就開始了。紛至沓來的僧侶以及。成群結隊的布施者,還有各種各樣的供品都是當地一種文化特色的呈現(xiàn)。而這種祭祀活動,原本是為了祈求一年的和平,祈求上蒼對人的照顧,而現(xiàn)在變成了我們對未來的祈求祈求未來更美好,祈求當下更快樂,這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總之,在這其中我們分不清到底是在祈求上蒼還是感恩現(xiàn)在,我們過得很快樂。而這種文化的綿延,也為當地旅游發(fā)展帶來了一定的資源。
在老撾的瑯勃拉邦,還有許許多多的風俗習慣,這些都是旅游資源,是非物質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地的人,因為他們大多信奉佛教,所以他們齋戒,守住五。而且他們每天只吃兩頓飯。過了中午就不吃飯。這也是瑯勃拉邦文化的又一組成部分。他們也忌諱別人觸摸他們的頭,他們認為人的身體,頭是最神圣的部位,任何人都不能侵犯,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旅游的大街小巷,人們都不去互相觸碰頭,他們也忌諱用左手去傳遞食物或者是東西,認為左手是最骯臟和下賤的,所以在旅游各地,無論我們是買什么東西你都會看到瑯勃拉邦人們恭恭敬敬地用他們的右手給我們遞上來。入鄉(xiāng)隨俗,每個旅游的人也都遵從著這樣的文化,而且也都在當地去迎合這種文化,他們享受他這種文化當中的樂趣。而這些都在我所例舉的文獻三中有所體現(xiàn),也是我們研究的一個方向。
總結:老撾的佛教文化為瑯勃拉邦的旅游業(yè)發(fā)展以及其他地區(qū)的旅游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旅游的資源。而這些資源包括著有形的佛寺建筑,以及無形的風俗文化,它們都不斷的在豐富著旅游。同時我們可以預見佛教文化文化也還會為這里的旅游繼續(xù)提供著資源,這種資源是不竭的。在未來的發(fā)展上,它會更加的繁榮,更加的壯大,同時當地的政府也會積極地利用這種資源,將其擴大,將其完善,我們期待在未來的旅游更加廣闊的天空,我們也期待更美的瑯勃拉邦。
參考文獻
[1]王玉.老撾瑯勃拉邦古城社區(qū)居民.[D]2013
[2]信那寬.老撾瑯勃拉邦旅游業(yè)國際化問題研究[D]2016
[3]衛(wèi)彥雄.老撾的民俗旅游[J].東南亞縱橫.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