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太多人關注,我只能自己查資料,希望得到更多批評和意見。
我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人的氣質有天生的傾向性,這又相當程度地影響人性格的形成。說到氣質性格的研究就必須聊一聊杰羅姆·凱根。
以此來解釋我的描述“內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溫床”:
天生高敏感者---行為抑制型-----形成內向性格----心理疾病易感者。一、內向的天生傾向性偽裝是內向者在面對世俗偏見時常用的手段,很多人從小就掌握了這種技能。科學家發現,人們會變得內向還是外向,完全是天性使然。早在母親的子宮中,嬰兒就會因為潛移默化的影響,漸漸形成性格上的傾向性。
哈佛大學發展心理學專家杰羅姆·凱根曾就此發起過一項實驗。1989年,凱根及其團隊對500名4個月大的嬰兒進行研究。他們把這些嬰兒放置在帶有不同
刺激的實驗房內,這些房間布滿了氣球、彩色的運動物體,以及蘸過酒精的棉簽。其中約有20%的嬰兒對這些刺激反應強烈;40%的嬰兒相對安靜些;其余
40%的嬰兒則處在平靜、哭鬧這兩個極端的中間。
根據凱根的推測,那些對外界刺激有明顯反應的嬰兒——也就是那組被稱為“高敏感”的嬰兒,在青少年時期會成為內向的孩子,而“低敏感”的嬰兒可能會變成外向的人。當實驗對象長大后,凱根的推測得到了證實。
心理學家伊萊恩·阿隆在《高度敏感的人》一書提到,內向的人對刺激的抵抗性偏低,在一屋子的氣球面前,他們很快便學會用抑制性的行為來保存有限的能量。一場雞尾酒會、一次集體研討,就會讓他們的神經飽受折磨,而外向者卻對這類刺激樂此不疲。
二、兒童的氣質分為行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兩類在
面臨陌生情境的最初很短時間內(大約10—15分鐘),兒童所表現出的敏感、退縮、膽怯的行為,就是抑制行為。如果在其他類似情況下也穩定地表現出這些行
為,該類兒童就是行為抑制型兒童。相反,如果兒童在這個時間內表現出不怕生、善于交際、主動接近情境的行為,就是非抑制行為,而在類似情況下穩定地表現這
些行為的兒童即行為非抑型兒童。
三、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兒童長大后都注定要成為一個害羞的人他
還提出,不是所有抑制型的兒童長大后都注定要成為一個害羞的人。因為雖然人格中有生物基礎,但是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還是起定作用。“人格既不是生物性決定的
固定氣質,也不完全在社會性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凱根,1991)。如果抑制型兒童的父母能夠敏感地觀察到兒童對陌生情境的不適應表現,可以試著教會兒
童對待陌生環境和陌生人,對兒童克服氣質中的羞怯會有很大的幫助。凱根的這一觀點在現代的幼教領域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一項對成年人的研究顯示,許多企
業領導人、社會工作者和演藝界士都曾經克服過自己的羞澀,最終過上了一種交際廣泛的生活(Zimbardo,1977)。
內向者:
比爾·蓋茨(CEO、慈善家):比起與人相處,他更愛鉆研新技術。
沃倫·巴菲特(資本巨頭):巴菲特曾說過做投資最需要具備的品性就是要有對的氣質,他內斂、謹慎的特性正說明了一切。
希拉里·克林頓(美國國務卿):頻頻出現在外交場合的希拉里,事實上是一個較為內向的人。
問題來了:先天抑制型氣質到底多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日后社會行為的發展?(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四、兒童早期行為抑制與其日后社會行為發展研究1.極端抑制型氣質明顯影響兒童早期行為
兒童早期表現出的行為抑制- 非抑制性在其一生發展中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 我們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子: 如在14個月、20個月時極端抑制的兒童在14個月時有更多顯著的癥狀, 如易怒、睡眠不好、習慣性便秘、害怕分離和陌生人等。在Fels縱向研究中也發現, 在生命的頭三年中極端抑制的兒童在3至6歲期間更容易被同伴支配, 從社會交往中退出來;6至10歲期間, 他們會逃避一些危險活動, 不常表現出攻擊行為, 順從父母, 并且是膽小的。
鑒于此, 研究者開始致力于探討兒童早期行為抑制對其日后行為發展以及社會適應的預測力度的研究, 主要采用追蹤研究的方法。
2.抑制型氣質容易面臨特定人際問題
國外所進行的一系列研究都得到了如下較為一致的結論: 在個體生命的第二、三年內所測得的兒童對不熟悉事件的行為抑制性可以很好地預測其在兒童期與同伴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的被動、退縮行為,
而這種行為可能是抑制型兒童所面臨的特定的人際問題。
3.抑制型氣質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
Kochanska
與Radke-Yarrow采用追蹤研究探討了學步期兒童兩種類型的行為抑制對其在5歲時與一個陌生同伴交往中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研究發現,
社會性抑制較強有力地預測了害羞或抑制行為( 包括旁觀、無所事事、盯著某處和與同伴較少的言語交流) 的高分數和在想象游戲中情緒表達的低分數,
并且社會抑制分數高的兒童會表現出更多的消極情緒。
今晚查詢部分資料,整理與大家分享。
先說明一個概念:
氣質:氣質是心理活動穩定的動力特征,和性格并不一樣。
氣質帶有先天的傾向性,性格是遺傳和環境交叉影響而形成的思維行為習慣、態度等。一、經典的氣質類型分類經典的四種氣質:
多血質外向,活潑好動,善于交際;思維敏捷;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情緒情感容易產生也容易變化和消失,容易外露;體驗不深刻等。
膽汁質 反應迅速,情緒有時激烈、沖動,很外向。
粘液質 情緒穩定,有耐心,自信心強。
郁抑質的人神經類型屬于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穩定的情感產生也很慢,但對情感的體驗深刻、有力、持久,而且具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
下圖“公園坐到帽子”形象說明氣質類型的特點:可以用內外傾、穩定性來劃分,膽汁質外傾不穩定,粘液質內傾穩定,抑郁質內傾不穩定,多血質外傾穩定。
二、氣質類型的生理基礎:高級神經活動類型人具有先天傾向性,這是由人的什么生理基礎決定的呢?觀點五花八門,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巴普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不同氣質類型的傾向性由神經活動的特性所決定,有三個維度:神經過程的強度,神經過程的平衡性,神經過程的平衡性。分別對應四種經典的氣質類型。
普遍認為,高級神經活動類型是生理基礎,氣質類型是心理表現。
具體請大家自己百度搜索“高級神經活動類型”。
三、巴普洛夫本人對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觀點巴普洛夫對各個神經活動類型的評價是有優劣之分的。
他認為強、平衡而靈活(多血質)是一種健康、堅強、充滿活力的神經活動類型。巴普洛夫認為這是最完善的一種類型,即使生活在不良環境中這種類型的人也難以出現神經性的疾病。
強、平衡而不靈活(粘液質),這種類型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強而不平衡(膽汁質)在特定要求個體有強抑制的情境中,這類型傾向于抑郁和昏沉,或產生難以遏制的攻擊性行為。
弱型(抑郁質)這個類型個體需要在特定環境中才能較好生存,正常強度的刺激也容易讓他們產生保護抑制,
這種類型常見于神經官能癥。可見,巴普洛夫認為氣質是有優劣之分的,當然他這種觀點后來受到很多批評,現在主流的觀點已經是認為神經活動過程(氣質)是無優劣之分的。但不可否認,內傾(性格上容易形成內向)的兩個類型粘液質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抑郁質很容易產生神經官能癥。
還有一點必須說明,氣質類型大都是混合型的,單一的經典氣質類型較為少見。
三、氣質的發展1、氣質是很難發生改變的
托馬斯(A·Thomas)等人發現“在
許多兒童中這些氣質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隨后的20多年發展階段中保持著。”所謂的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說的就是氣質的穩定性。2.遺傳因素對氣質發展的影響斯科特和查爾斯用三種不同的獵狗進行研究,它們生下來的氣質就有差異,如果以同樣的方式養大,長大三者的氣質差異更大。說明氣質類型具有先天的傾向性!
美
國紐約縱向研究所它們追蹤研究了231名兒童,從嬰兒期直至青春期。這些兒童在生下來之后就有明顯的氣質差異,等到了青春期仍然傾向于在活動水平、生理機
能、敏捷度適應性等這些基本方面保持原有的特性。說明不僅動物,人身上的氣質也是具有先天傾向性的,而且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
著名的卡特爾和艾森克的雙生子研究也說明了這一點(這里不再贅言,打起來特別麻煩,大家自己百度)
3.環境因素對氣質發展的影響巴普洛夫把8只同時出生的小狗,4只關在籠子里,4只在自由環境長大。兩年后研究人員發現,關在籠子里的4只小狗沒有一只是強型的,它們對外界刺激變現出明顯的被動、防御的特點。
極端環境下人氣質類型發生轉變,說明環境因素是對氣質類型的發展有影響的,雖然氣質類型很穩定。4.氣質類型的年齡趨勢(1)未成年人的氣質年齡發展趨勢神經活動類型興奮型多見于5歲的兒童,隨著年齡增長又趨向于平衡,興奮型的人數減少,但到了青春期興奮型的人數有增多,青春期結束,興奮型的人數再次下降,興奮型隨著年齡的發展出現了一個“U”型變化的趨勢。
(2)氣質發展的一般年齡趨勢少年期興奮過程強,壯年趨于平衡,老年抑制過程變強,神經活動變弱。
(3)各種氣質類型隨著年齡變化程度不一膽汁質、膽汁多血質、膽汁粘液質和膽汁抑郁質明顯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其中前三種氣質類型受到年齡因素的影響非常顯著,而大多數氣質類型,則不因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顯著變化。膽汁質可以認為是對年齡變量比較敏感的氣質類型,抑郁質可以認為是對年齡變量十分遲鈍的氣質類型。
綜上所述,可以這么認為,多血質的氣質類型是適應力最強的類型,是神經活動過程平衡性最好的。膽汁質隨著年齡增長會趨于平衡,而這兩個類型都屬于外傾的類型。
粘液質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而抑郁質的類型是不平衡,容易產生神經官能癥(神經官能癥就是神經癥,是一種泛化了的較為嚴重的心理問題,常見的例如強迫癥、疑病癥等),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幾乎不會發生顯著變化,而這兩個類型是內傾型的。
所以,“內向是心理疾病滋生的溫床”這句話就我查閱資料論證過程中發現是有一定的正確性的。一、抑郁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好抑
郁質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正相關傾向, 而多血質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呈現負相關傾向。調查結果說明抑郁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好;
多血質傾向強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好; 而膽汁質和粘液質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跟其氣質類型相關并不是很顯著;
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存在顯著差異, 女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低于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引文出處:不同氣質類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呂元月 (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大連)
二、膽汁質和抑郁質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粘液質和多血質(中學生)目的:比較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方法 :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 運用艾森克人格問卷和心理健康診斷測驗測量被試的氣質類型和心理健康狀況, 以氣質類型為自變量, 心理健康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
結果: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論 :膽汁質和抑郁質被試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低于粘液質和多血質。
引文出處:題目:不同氣質類型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比較研究 作者:曹靜芳,徐嘉駿, 崔立中,朱鵬
三、
氣質的內外傾維度與壓抑存在負相關有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氣質的內外傾和神經質維度相關。Victoria等( 1997) 發現神經質維度與焦慮、壓抑存在顯著正相關,內外傾維度與壓抑存在負相關。
由多重比較發現, 依據心理健康水平, 存在三類氣質: 第一類, 由氣質類型7、8, 即多血質和多血—粘液質組成, 這兩種氣質類型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數顯著高于其它氣質類型, 屬于中上等級; 第二類, 由氣質類型1、2、4, 抑郁質、膽汁抑郁質和粘液—抑郁質構成, 這些學生的心理健康分數顯著低于其它氣質類型, 屬于較差等級; 第三類, 由氣質類型3、5、6、0, 即膽汁質、多血—膽汁質、粘液質和混合質構成, 他們的心理健康屬于中等水平。
引文出處:初中生心理健康與氣質、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 劉建榕 (福建師范大學教科院, 福州, 350007) 劉金花 (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 上海, 200062
四、抑郁質的被試外顯主觀幸福感最低。主觀幸福感分為外顯主觀幸福感與內隱主觀幸福感。前者是能夠被個體意識到的對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 后者是個體意識不到的、自動激活的對生活質量所做的整體評價
以具有四種典型氣質類型的64名大學生為被試, 以總體幸福感量表( GWB) 和GNAT測驗為工
具, 探討氣質類型與外顯和內隱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 氣質類型影響外顯主觀幸福感, 其中多血質被試的外顯主觀幸福感水平最高, 粘液質、膽汁質被試次之, 抑郁質被試最低。氣質類型不影響內隱主觀幸福感。
引文出處:大學生氣質類型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初探 黃俊偉, 鐘毅平 (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湖南長沙410081)
五、興奮性弱和靈活性差的特質個體更易出現心理問題興
奮強度特質和靈活性特質影響心理健康, 具體表現為興奮強度弱(興奮強度分數得分低) 的個體更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靈活性差( 靈活性分數得分低)
的個體比靈活性強的個體更易出現心理問題。這與巴甫洛夫的理論預期是一致的。平衡性與心理健康之間雖然也呈負相關,
但非參數檢驗結果不顯著。這表明平衡性特質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較小。
對SCL量表總均分和陽性癥狀痛苦水平的Kruskal-
Wallis檢驗表明, 在心理健康水平( 總均分表示) 方面四種氣質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在心理問題癥狀的體驗方面(
陽性癥狀痛苦水平表示)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巴甫洛夫關于膽汁質和抑郁質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的觀點不一致。
引文出處:氣質特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評定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100875) 郭召良 鄭日昌
觀點更新:1.一部分人身上的某種特質,使他的思維行為具有先天傾向性,使他相對而言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2.這種特質用”內向“來形容是模糊和不準確的。
3.這種特質:(1)抑郁質的人身上具備;(2)先天內向傾向性;(3)生理基礎:神經活動類型為,興奮性弱和靈活性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