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十力曾寫過一篇介紹自己如何讀《詩經(jīng)》的文章,深入淺出,又精妙透徹。
它的好處在于:不只是介紹如何讀《詩經(jīng)》或如何讀好《詩經(jīng)》,更介紹了如何求得真知的途徑。
求得真知了,方能真正地知行合一,依次了悟孔夫子乃至宇宙生命的妙境,走上人生或修行的正道。
這樣的文章值得一讀再讀,并能多所受益!
熊十力讀《詩經(jīng)》可以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初讀階段,是在不求甚解地讀完《四書》之后。少年熊十力顯然善于學(xué)習(xí)、善于觸類旁通地主動地去學(xué)習(xí),所以在讀《詩經(jīng)》的時候,他沒有只是按部就班地去跟從別人學(xué)習(xí)(不像一般學(xué)校里的學(xué)生,老師怎么講就怎么學(xué),之后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就大功告成),而是主動地將《詩經(jīng)》與《四書》中孔子、朱熹論《詩經(jīng)》的句子結(jié)合起來,相互印證(有點像以經(jīng)解經(jīng)的路子),試圖理解其中的道理。他本人這樣寫:
我在少年,讀《詩經(jīng)》之先,已經(jīng)讀過《四書》,當(dāng)然不甚了解。但是當(dāng)讀《詩經(jīng)》時,便曉得把孔子論詩的話來印證。
《論語》記孔子曰:《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我在《關(guān)雎》章中,仔細玩索這個義味,卻是玩不出來。
《論語》又記夫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我那時似是用詩義折中作讀本,雖把朱子詩傳中許多以為淫奔的說法多改正了,然而還有硬是淫奔之詩,不能變改朱子底說法的。除淫奔以外,還有許多發(fā)抒忿恨心情的詩。(變雅中許多譏刺政治社會昏亂之詩,其怨恨至深,如巷伯之忿饞人曰“投畀豺虎,豺虎不食”云云。昔人言惡惡如巷伯,謂其恨之深也。夫讒賊之徒,固可恨,然恨之之情過深,恐亦失中和而近于邪。)
這些文字當(dāng)中,熊十力拎出了孔子對《詩經(jīng)》最重要的兩句評述。第一句是“《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關(guān)雎》是《詩經(jīng)》中的個體,很有名,但凡中國讀過點書的成年人,即便不知道全詩,也知道其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見其傳播之廣。可是,孔子的評論非同一般,這“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究竟如何理解?要懂這八個字,不只是超越了少年熊十力的理解極限,恐怕也是普天之下所有的少年人無法理解的。所以熊十力老實交代:“仔細玩索”,“卻是玩不出來”。
下面一句是對《詩經(jīng)》的整體評論,即:“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孔子就是了不起,“無邪”兩個字便對《詩經(jīng)》三百首形形色色的詩歌做了整體而本質(zhì)的評價。可是,這兩個字不僅難倒了普天下的少年,也幾乎難倒了普天下的文人墨客,即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大成者朱熹在解讀此二字時,仍是不得要領(lǐng)。為什么呢?《詩經(jīng)》中有些詩歌,一目了然地與人間情色相關(guān),怎么可以用“無邪”二字來概括呢?所以,中年時期的朱熹是不懂的,他在晚年時應(yīng)該是懂了,但可能沒有付諸文字。對此,少年熊十力自然也是不懂的。所以熊十力在文章中又寫道:
《論語》又記子謂伯魚:“汝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而立也歟。”朱注:“正面墻而立者,一物無所見,一步不能行。”易言之,即是不能生活下去的樣子。
人而不為二南,何故便至如此。我苦思這個道理,總不知夫子是怎生見地,朱注也不足以開我胸次,我又悶極了。
總之,我當(dāng)時除遵注疏,通其可通底訓(xùn)詁而外,于《詩經(jīng)》得不到何種意境,就想借助孔子底話來印證,無奈又不能了解孔子底意思。
世間有些道理,無論你是多聰明的人,也必然受到年齡和閱歷的制約。所以在第一階段中,即便熊十力很有慧根并苦思冥想,但沒有經(jīng)過時間的洗禮和人生的磨練,無法感受到其中的味道。簡而言之,你沒有嘗過糖,即便別人如何去說,你終究是不曉得的。
但學(xué)問中的真諦,又并非“糖的味道”那么簡單,所以便有很多人,即便一輩子都在與學(xué)問打交道,仍不知學(xué)問的真諦。
不管怎樣,第一個階段讀《詩經(jīng)》是建立在已經(jīng)讀過《四書》的基礎(chǔ)上,熊十力此時雖然不懂孔子對《詩經(jīng)》的評論,但想要求得真知的種子已經(jīng)扎扎實實地播在心間了,只要經(jīng)過時間的發(fā)酵,便可能長出苗、結(jié)出果來。
接下來講熊十力讀《詩經(jīng)》的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歲月的洗禮、生活的磨練,將《詩經(jīng)》的句子、孔夫子的評論與自己的生命感悟相結(jié)合,不僅體悟到《詩經(jīng)》的真諦,而且使自己躍入“熊真人”的境界。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到后來,自己稍有長進,仿佛自己胸際有一點物事的時候,又常把上述孔子底話來深深體會,乃若有契悟。我才體會到孔子是有如大造生意一般的豐富生活,所以讀《關(guān)雎》便感得樂不淫、哀不傷的意味。生活力不充實的人,其中失守,而情易蕩,何緣領(lǐng)略得詩人樂不淫、哀不傷的情懷。凡了解人家,無形中還是依據(jù)自家所有的意味推故。
原來,至理真言除了“以經(jīng)解經(jīng)”外,還需與自己的人生實踐相結(jié)合,如此反復(fù)琢磨,方可有成。
熊十力所言“凡了解人家,無形中還是依據(jù)自家所有的意味推故”,所以,所有的學(xué)問,關(guān)鍵還是自己,讀經(jīng)也是如此。
那么,少年時不求甚解的讀經(jīng)和背經(jīng)是不是無用的,當(dāng)然不是,那也是重要的基礎(chǔ)。
行文至此,我還是想再強調(diào)一下,經(jīng)典都是經(jīng)過歲月洗禮、大浪淘沙而沉淀出的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不讀這些內(nèi)容,怎么能行呢?有人稱這些東西過時了,怎么可能呢?那些真正透徹體悟人間乃至宇宙大道的智慧怎么可能過時呢?即便有些言論受到當(dāng)時時代的局限,那些也不過是書中的一些皮毛,跟他的真精神有什么相干?當(dāng)然,你也可以舍棄那些皮毛嘛!甚而,有人利用這些經(jīng)典中的皮毛做文章,你也可以與他辯駁甚至做斗爭呀!可是,如果你根本沒有整體而全面地讀過、體悟過這些經(jīng)典,只是道聽途說或者為了給自己的言論找靶子,隨便揪住幾句話來做批判,那么,你終究是膚淺的!為學(xué)為人者,不可不戒!
再回到熊十力此時對“詩無邪”三字的理解。他說:
至于思無邪的說法,緣他見到宇宙本來是真實的,
人生本來是至善的,雖然人生有很多不善的行為,卻須知不善是無根的,是無損于善的本性的。如浮云無根,畢竟無礙于太虛。
吾夫子從他天理爛熟的理蘊去讀詩,所以不論他是二南之和、商頌之肅,以及雅之怨、鄭之淫、唐之嗇、秦之悍等等,夫子卻一概見無邪思。
元來三百篇都是人生的自然表現(xiàn)。真淫美刺的各方面,稱情流露,不參一毫矯揉造作。合而觀之,畢竟見得人生本來清凈。夫子這等理境,真令我欲贊嘆而無從。
宋儒似不在大處理會,反說甚么善的詩可以勸,惡的詩可以懲。這種意思,已不免狹隘。腐朽即是神奇,貪嗔癡即是菩提。識此理趣,許你讀三百篇去。
這便引出了孔夫子的境界:人生本來清凈。
這樣的境界,與釋迦牟尼佛的境界是一致的。因為都與宇宙的道體相契合,都是見到了真實的宇宙之根。
“腐朽即是神奇,貪嗔癡即是菩提”,這些話與《心經(jīng)》中所講“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有何本質(zhì)的不同?
熊十力了悟這一境界,所以也就超越了普通的宋儒,而成為真正有見地的新儒家開山之人。
第三個階段,熊十力對孔子的整個思想有了甚深的了解,而且玩味出孔子思想中的無法形容的大道。這個階段與第二個階段不是截然分開的。可以說,在第二個階段中便蘊育著第三階段的內(nèi)容了。對此,熊十力這樣講述:
再說人而不為周南、召南,何故便成面墻。我三十以后,漸漸識得這個意思,卻也無從說明。這個意思的豐富與淵微,在我是無法形容的。向秀《莊子注》所謂“彰聲而聲遺不彰聲而聲全”就是我這般滋味。如果要我強說一句,我只好還引夫子底話,“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這句意義,廣大精微。孔子哲學(xué)底根本主張,就可如此探索得來。他確是受過二南的影響。話雖如此,但非對孔子底整個思想有甚深了解的人,畢竟不堪識此意味。我又可引陶詩一句,略示一點意思,就是“即事多所欣”。試讀《葛覃》、《□□》、《兔□》諸詩,潛心玩味,便見他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種欣悅、和適、勤勉、溫柔、敦厚、莊敬日強等等的意趣。這便是 “即事多所欣”。緣此,他現(xiàn)前具足,用不著起什么恐怖,也不須幻想什么天國。我們談二南,可以識得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直前努力,再不至面墻了,這是孔子所啟示于我的。
在這些講述中,熊十力將道家、佛家的話,來印證孔夫子的啟示,來啟發(fā)世人認識人生的真正意義與價值,是非常透徹而明了的。
對這些話的至深理解與實踐,可能是前往“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之彼岸的最好的坦途,但真正理解者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