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藝術是民族的。書法除有實用價值外,更多地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寫字不是書法,但書法一定是寫字”。很多人認為寫字就是書法,其言謬矣。以寫字為依托,中國書法藝術表現出瀟灑、飄逸、嬌媚、厚重、端莊、雄偉等個性特征。誠然,書法與寫字都要體現出美感,但美的境界有所區別。書法則是以藝術美為趨勢而表達,感情、思想融入貫通其中,形成神思造化,沖破“法”并獲得“意”來抒發感情。由此,字的氣勢神韻表現出超凡脫俗的藝術魅力,陶冶人之性靈。寫字則以實用為上,僅是一種無精神內涵地表現,因而表現出的美不是靈動的、活躍的。
書法藝術的表現,之所以能與觀賞者產生感染、共鳴與對話,是因為書法藝術的技法,是一個成熟的系統。其包括執筆、用筆、結字、章法、以及書寫工具的使用與靈活駕馭工具的方法。書法藝術不是純粹的實際操作問題,還受書寫者世界觀、精神狀態、文化素養等因素的影響。由于文字和文學的知識性、思想性,書法審美受到人的社會意識、世界觀和文化素質等因素的強烈制約,并具體影響著書法藝術創作的風格特征和內在品格。因而,較高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成為書法藝術對于書寫者的內在要求。
中國書法以漢字為載體,歷經幾千年傳承與發展,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是世界文化的瑰寶。中國書法按照其文字特點及其涵義,以其特有的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寫字,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從河圖洛書中倉頡造字,再到甲骨為書,金鼎作文漢字從原始的繪畫圖像演變為成熟的文字體系——“六書”。在漢字的表現形式上,具有筆畫和結構象形,獨體、方形豎式等多樣化,十分生動。在西周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由鐘鼎祭祀用途轉向實際需要,漢字逐漸線條化、規范化。早期粗細不勻的線條變得柔和,隨實物畫出的線條變得簡練生動,規范后的字形結構逐漸離開圖畫的原形。秦朝時期,李斯對篆加以改良,成為小篆,把大篆的形體簡化改良。后又因篆書書寫不便,出現了隸書,由篆書到隸書的蛻變,結體由縱勢變成橫勢,線條波捺更加明顯。隸書完成了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不但使漢字趨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后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從而使漢字不僅在審美趨向上,獲得了以字表意、傳達情感的藝術效果;而且使漢字在應用功能的基礎上,達到了藝術表現、欣賞的功能,并最終使藝術功能獨立升華出來。使中國書法的美既屬于視覺,同時又屬于心靈,一點一畫傳達出書者的情性、流露出書者的心境。
中國書法的歷史與民族特點,賦予了她自身的歷史使命,孕育了中國文化載體的使命,承傳著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
歷史上任何一種新的字體都是經過長期演變逐漸形成的,以甲骨文演變到石鼓文到金文(鐘鼎文)演變到大篆、小篆,再到隸書,到東漢魏晉時代長草,至后來的楷書,行書,一直都散發著無窮的魅力。自秦統一文字以來,中國文字才逐漸走上了發展道路,對漢字的簡化、整理及規范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漢代,隸書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階段,漢字的易讀性和書寫速度加快。由隸書到章草,再到唐代的狂草,唐代繁榮與開放的文化,使漢字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隸書與草書結合形成楷書(真書),楷書與草書之間形成行書。書法的運用越來越書寫流暢、用筆靈活,中國漢字的表現形式的日趨多樣成熟。
中國的漢字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文字不同,每一個字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字的風格,中國的漢字每一個都表達有內容,而且富有哲理性,形象浪漫而多彩,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的結晶。克林頓曾說過:“美國的實力雖然超過中國100年,但美國卻永遠也沒有中國一樣悠久的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優秀的漢字文化當之無愧成為世界文化領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無數文化先賢傳承和發展了燦爛的民族文化。中國書法藝術作為我們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書法前輩們為我們留下了浩瀚的書法藝術瑰寶、知識和經驗,是我們寶貴的精神和文化的財富,我們需不負重任,在繼承這個傳統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輝煌。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國書法”列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所以說中國書法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寶,是人類最偉大的藝術瑰寶之一。中國書法猶如世界文化領域的一顆璀璨明珠熠熠生輝。
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民俗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聯學會書畫院會員。
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書畫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珍藏郵冊》發表幾十幅作品。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表作品,2021年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