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兩虛到底先要“補陽”還是“滋陰”?中醫是這樣理解的!
一般情況下,腎陰虛指的是當腎陰出現虧損的時候,陰不制陽,陰不制陽就會導致陽氣過、虛火虛熱內擾,甚至擾心勞神。
通常表現為腰酸酸軟,燥熱,五心煩熱、口干舌燥等癥狀。
而腎陽虛就是陽氣不足,溫煦功能下降,氣化失常,所以很容易怕冷。
一般表現為手腳冰涼、怕冷、容易感冒、疲乏無力等癥狀。
而陰陽兩虛則說明既有腎陰虛,又有腎陽虛。
陰陽兩虛的原因眾多,其中最有可能的是本來就先天不足,后天又得病,得病后身體更加虛弱。
比如一個人,他先天就陰虛,后天又由于大病或者是長期的疾病導致了陽虛,從而形成陰陽兩虛。
陰陽兩虛一般表現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特別怕熱。
中醫建議,陰陽兩虛應該先補陰后補陽,原因在于陰液是人體運行的基礎,只有先補充陰液使人體有足夠的營養物質來運行體制,效果才會更加明顯。
所以,先滋陰的同時搭配補陽,陰陽雙補,機體便可恢復。
中醫臨床常用陰陽兩虛調補中藥:
先滋陰:用藥北沙參,南沙參,天冬,石斛,黃精等加減治療。
再補陽:淫羊藿、肉蓯蓉、人參、鹿茸等加減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