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病取下,百病治足”,這是中醫早有的說法,腳部是人體的第二心臟。足部以下有60余個穴位與五臟六腑有親密聯絡,因而腳部變化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當身體的某些部位生病時,也可以通過足部的變化來觀察。
1.腳出現痙攣 腳突然出現抽筋,或是肌肉忽然收縮,可能是過度鍛煉或脫水的持續狀態。如果經常肌肉痙攣,你應該補充鈣、鉀和鎂。
2.腳趾甲發黃 腳趾甲發黃可能是身體疾病的一種暗示。指甲真菌感染往往開始是你的指甲尖下的黃色斑點。如不進行處理,這種變色可能會深深地滲入到指甲及周圍的其他腳趾。
3.腳趾用力不均 比如鞋底拇指側會磨得明顯變薄,這種人容易得肝病。小腳趾側鞋底磨損更明顯,也許患有心臟病。鞋跟明顯磨損,說明腎臟有缺陷。
4.腳上傷口變多與年齡老化相關的糖尿病、靜脈疾病,會放緩流向雙腳的血流量,這會讓傷口和穿新鞋引起的水皰愈合速度減慢。
5.扁平足有研究發現,隨著很多青少年的體重增加,扁平足的出現的幾率也會明顯增加;還有很多女性產后會出現扁平足的情況,鞋子的碼數會明顯變大。扁平足的人長時間徒步行走,容易誘發足底筋膜炎。
腳部問題不容小視,練腳保健康
古語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足部的運動,主要體現在“行”上。行者,動也,包括行走一類的活動。
1.抬足 抬高(高抬腿)雙腳是對足部鍛煉的有效方法,每次5-10分鐘。會使腿部肌肉得到松弛,心肺的氧氣供應和血液回流得到加強,對大腦和心臟的保護作用尤為明顯,還具有抗衰老作用。
2.踮腳 雙腳并攏著地,輕輕踮起腳跟,然后再輕松放下,反復進行。每天堅持2-3次,每次5-10分鐘。長期進行這項運動,能解除站久、坐久后的機體疲勞、下肢酸脹和因下肢的血液回流不暢而引起的靜脈曲張,并對皮膚色素沉著及經久不愈合的潰瘍有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