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患者疑惑,筆者將最近一段時間網上廣泛流傳的混亂信息整理匯總如下:
①膽固醇無好壞之分
②膽固醇有益無害
③LDL-C顯著降低(<1.8mmol/L,甚至更低時)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
④他汀類藥物引起人過早衰老、糖尿病及惡性腫瘤
⑤他汀類藥物傷肝
⑥他汀類藥物不能預防和治療冠心病
⑦停他汀,改用輔酶Q10、深海魚油等保健品,過度鼓吹保健品的療效
該怎么理解和分析這些信息呢
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物質,其主要的作用是構成細胞膜和合成激素等。膽固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其中LDL-C是“壞”膽固醇,血液中的LDL-C增高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大量的研究已經表明:血液中LDL-C危害很大,當其水平升高,會使得脂質沉積于血管壁,加速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引起血管狹窄,從而導致冠心病和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
早在100年前,德國科學家在研究人體解剖標本時發現,動脈壁粥樣斑塊內有大量膽固醇沉積,首次提出血液中膽固醇水平的顯著升高可能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重要原因。后來的研究中,科學家發現給兔子喂食高膽固醇食物后,3個月之內出現了腹主動脈顯著的粥樣斑塊,而改喂無膽固醇食物后,斑塊又可以明顯消退,這提示了膽固醇與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密切相關,大幅度降低血膽固醇水平可以逆轉斑塊。
從上世紀50年代到本世紀初,美國的心血管發病率出現了持續下降的變化,分析其原因顯示,1/3歸因于醫療,2/3歸因于危險因素的控制,其中膽固醇水平的降低占首位。反觀我國,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血脂水平也明顯增高。
2010年中國慢性病監測研究報告31省18歲以上人群的血脂情況,發現血清膽固醇水平比2002年大幅增高。與此同時,我國心血管病患者數量也迅猛增加,已從1.7億增加到2.9億。
目前,科學家們已經達成共識,公認膽固醇,尤其是LDL-C是導致粥樣硬化的元兇,而降低膽固醇和LDL-C的水平可以顯著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這是業已證實的,毋庸置疑。
研究顯示新生兒的LDL-C水平約為30mg/dl(0.75mmol/L),此時動脈硬化過程尚未開始,因此上述的LDL-C水平或許是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最佳膽固醇水平。然而,非常低的LDL-C是否安全?
兩個著名的大型臨床試驗——IMPROVE-IT研究和FOURIER研究,一致發現即使將LDL-C即壞膽固醇降低至20mg/dL(0.5mmol/L),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尚未見嚴重的副作用,但仍需要長期的隨訪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并無必要把所有患者的LDL-C降到如此低的水平。對于冠心病、放過支架或者搭過橋的患者而言,基本的需求是將LDL-C降至1.8mmol/L。如耐受很好,無副作用,不要隨意自己決定將藥物減量或停藥,可以繼續用藥觀察。
他汀其醫學名稱應該叫做“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不僅能通過抑制肝臟膽固醇的生物合成降低血清膽固醇和LCL-C的水平,同時還有抗氧化、穩定粥樣硬化斑塊、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及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等,即他汀的“多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