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癥是最常見的癡呆癥,其特征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力下降。這種情況被認為是由于淀粉樣斑塊和tau的神經纖維纏結在大腦中堆積造成的。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治愈這種疾病的方法。
1月23日,發表雜志上的研究證實,導致牙齦疾病的細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存在于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大腦中,而不僅僅是口腔中。這項研究還發現,在小鼠身上,這種細菌會引發阿爾茨海默癥典型的腦部變化。
近來一波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可能在阿爾茨海默癥中發揮作用,諸如皰疹病毒可能會導致阿爾茨海默癥、引起口腔潰瘍的白色念珠菌或能引起阿爾茨海默癥的癥狀等。但即使是支持這一觀點的科學家也不愿相信,牙齦卟啉菌會是阿爾茨海默癥的“幕后推手”。在找到一定線索之后,他和企業家一起創辦了這家公司,在研究生時代曾研究過阿爾茨海默癥。
在這項研究中,歐洲、美國、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的實驗室分析了50多名阿爾茨海默氏癥死者的大腦樣本,結果在所有的樣本中都檢測到了牙齦卟啉菌。同時,他們還檢測了具有輕度至中度認知障礙的阿爾茨海默癥患者的腦脊髓液,同樣也發現了這種微生物的DNA。更重要的是,研究人員在90%以上樣本中都發現了由牙齦卟啉菌產生的有毒酶——牙齦蛋白酶。牙齦蛋白酶越高的大腦中,阿爾茨海默癥相關蛋白tau和β-淀粉樣蛋白的水平就越高。這些結果無疑增大了牙齦卟啉菌引發阿爾茨海默癥的“嫌疑”。
為了進一步探究牙齦卟啉菌是否會引起阿爾茨海默癥,研究小組每隔一天用牙齦卟啉菌擦拭健康小鼠的牙齦,持續6周,確保小鼠感染。然后研究小組發現,所有小鼠的大腦中都檢測到牙齦卟啉菌,在那里他們還發現垂死的神經元和β-淀粉樣蛋白水平也高于對照動物。這意味著,受感染的小鼠已表現出阿爾茨海默病的跡象。此外,為了阻止牙齦卟啉菌的積累,研究小組還設計了一種針對牙齦蛋白酶的小分子抑制劑。通過一系列的實驗,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名為COR388的化合物能夠抑制小鼠大腦細菌負荷,減少了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和神經變性。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首次有確鑿的證據表明,牙齦卟啉菌和阿爾茨海默癥的發病機制有關,同時也證明了一類小分子療法有可能改變這種疾病的發展軌跡。
據了解,Cortexyme目前已經完成了對COR388化合物在人體內安全性的第一階段試驗。9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接受不同劑量的這種化合物治療28天。耐受性很好。9名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在完成幾項認知測試后,與另一組未接受治療的患者相比,其結果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