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的現象在老年人中更為常見,老年人的身體老化,腿腳不靈便,走起路來非常吃力,故很多老人都會借助拐杖進行行走,這種情況屬于自然規律,但也有些下肢無力,走路不穩是由疾病引起的,比如以下幾種:
1. 深感覺問題 ”是指肌肉及關節位置覺、運動覺、震動覺。如傳導深感覺的神經纖維或大腦感覺中樞病損,就會出現深感覺障礙。一般表現為在床上抬腿、用力沒問題,只是下地走路不穩。糖病患者可能也會存在此問題。
2. Vb12缺乏 有些患者嚴重挑食,或有胃病,導致Vb12缺乏,也可能會引起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出現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的情況。
3.小腦病變或下肢動脈問題 走路不穩的,應該是小腦的病變,輕度的萎縮是沒有問題的,或者是下肢動脈有不正常,可先檢查下肢動脈,如下肢動脈沒有閉塞的話,就可能是小腦的疾病。
4.脊髓和神經問題 如雙下肢,不論躺在床上還是到地下都非常沒有力氣,走路也不穩,要觀察有沒有大小便問題。如同時也出現大小便的問題,這時就要考慮有沒有脊髓、運動神經、自主神經的問題。腦、脊髓、周圍神經,甚至神經-肌肉接頭出問題,都能導致肢體無力,出現這種情況時就要及時去醫院就醫問診。
又:出現下肢無力、走路不穩的疾病時,除要及時去醫院就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進行一些改變,避免久坐久站,彎腰負重。同時可倒著走或適當的游泳、做平板支撐,以鍛練身體穩定性。
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引起下肢缺血的疾病
表現為下肢間歇性跛行、皮膚蒼白、皮溫降低、肢端麻木、疼痛,甚至發生潰瘍或壞死
發病與吸煙、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有關
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
定義
下肢動脈硬化是下肢動脈壁上沉積了一層臘樣的脂類,在動脈壁形成斑塊,使動脈的彈性降低。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是在斑塊的基礎上病變進一步發展,造成下肢供血動脈內膜增厚、管腔狹窄或閉塞,病變肢體血液供應不足而引起的下肢缺血癥狀的慢性進展性疾病。
常表現為下肢間歇性跛行、皮膚蒼白、皮溫降低、肢端麻木、疼痛、甚至發生潰瘍或壞死。
中老年人常見的肢體慢性缺血性疾病,是全身性動脈硬化在肢體的局部表現。
根據缺血程度分類
無癥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無下肢局部缺血癥狀,又稱為下肢動脈硬化。
有癥狀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有下肢缺血癥狀,如出現間歇性跛行,靜息痛、肢端潰瘍壞死等。
發病情況
據Belch報道,北美和歐洲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有2700萬人以上,一般人群的發病率為3%~10%,7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為15%~20%。每年新增重度下肢缺血患者為500~1000/百萬人。
資料顯示, 我國動脈硬化的發病率60歲以上達到了70%。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病率60歲以下為5%,60~69歲為5%~10%,大于70歲為20%。
無癥狀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占82%。
在既往研究中,下肢動脈硬化患者10年生存率小于60%,未來心肌梗死危險性增加4倍,腦卒中危險增加2~3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