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上戶外網,對8264關注多些,他們的很多帖子很有趣。其中《北方的空地》就是一個很不錯的,這個單人77天穿越羌塘無人區的帖子還成書出版了——這也是8264策劃得比較好的一個活動,它抓住了很多驢友的眼球。
一個人在羌塘可可西里阿爾金山那樣的地方搞穿越,我給他總結失敗的可能是:缺水渴死、沒食物餓死、被動物搞死和病痛傷害等各種意外。這個網名“逆流之河”真名叫楊柳松,生于70年代末,長相斯文,笑容純真,內涵豐富的年輕人成為了很多驢友心目中的英雄!
我對這個作者的猜測是:是個不那么外向的人,是個靠自己內心獲取能量的人。這年頭要想干成77天穿越無人區這樣的事,還真得是那些不得瑟的,不張揚的,能夠沉下心來的。張揚的,得瑟的,能夠寫出的可能也只是個人的情緒,而這個楊柳松的文章卻是有很廣博的野外知識。這是我喜歡閱讀的。
這個作者好象很低調,沒有回應任何一個夸贊他的評論,我想他是不太習慣別人那么夸獎表揚他的吧?
他拍的照片很不錯,大氣,壯觀,應該是個老色友的啦!他的文字和照片確實有出版的價值:http://bbs.8264.com/forum-viewthread-tid-512349-extra--authorid-33896449-page-13.html
2,
77天中這個小楊英雄幾乎是每天都在缺水找水找干凈點的水是最大困擾中渡過,他自己總結道:“水,始終是個大問題,期間斷水多次。后期雖雨季水多,河系泛濫,但水質多混雜不堪,時而無奈。縱觀全程,飲用清潔地表水的天數約占20%,融雪和礦水(包括輕度鹽堿水、泥沙水等)各占40%。可見若無雪則命不保,當然輕度鹽堿水喝多了麻煩是非常大的,后文詳述(多次的腹瀉經歷)。”
穿越的第38天的時候,終于他碰到了開始沒有水的日子,他寫道:“漫長的一天,筋疲力盡,這才又想起渴來,無食無水。半夜醒了幾次,風沙打在帳篷上,以為是雪花。我祈禱著,下一場雪吧,給你一百塊錢。”
缺水第二日,也就是穿越的第39天,他的描述中說:“放棄湖區尋水,找西側的河,無水,白色鹽堿漬卻是不少,很迷惑人。最迷惑的是常霧嶺半山上有片白,鹽堿而已,卻是那么誘惑,再三觀察,思量,放棄僥幸心理。若爬上山,非雪也,估計人就下不了山了,身體已經很糟糕。”
缺水的第三日,他以為馬克思會在那一天招他去開會的了,因為“早晨醒來,看見干透透的帳篷非常驚詫,甚至有些恐慌,此行唯一帳內沒有結露現象,甚至連濕的痕跡都無一絲。這說明了空氣的濕度有多低,側面也反映出呼吸中的水分也少的可憐。”
絕望中,他:“夜里醒多次,口腔黏在一起,喉嚨也仿佛合攏了,喘不過氣來,嚼口唾液撕裂的痛。擔心早晨醒來口腔會張不開,最后,用一個長尾夾放在嘴里,既是物理隔絕也是刺激唾液分泌,再用一根紅繩子栓在長尾夾上,以免不小心吞咽。迷迷糊糊聽見帳篷沙沙聲,以為又是風沙作祟,微明,掀開帳篷一角,見是雪子,再看了眼天際,灰云鋪頂。不喜不悲,因為羌塘白天是很難下大雪的,更難積蓄。心中也并無打算今天如何找水,身體透支太多,再難強打精神,也無祈禱,該怎樣怎樣。無視,繼續睡去。”
終于,迎來了第四日:“天色放亮,雪越下越大,才清醒些,認為是生機。然后三兩分鐘掀帳看下雪情,待到有些積淀,便趕緊扒了些雪融水,生怕云散雪化。終于喝了水,這才感觸頗多(可能諸神也喜歡看帖J)。寫今天文字時翻看當天DV,有一段自拍,很是矯情,眼有淚花,覺得做作。人的一生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此時彼時,我再也無法感同身受了。
趁雪未停,繼續化,沒想這雪越來越大,鵝毛之勢,傍晚才歇,這是此行唯一一次,在羌塘也是鮮見的。不停取雪化水,把所有水袋裝滿,人也喝得飽,整整7L,唱歌,尿液亮晶晶,興奮。除了控制糧食,水也是受控的,是為節省汽油,水再多,一天兩鍋水,3L,所有食物用和飲用,顯然此環境下也是不夠的,尿液一直淡黃。今天,終于見白,閃著亮光,耀武揚威。
吃飽喝足,外面風雪,困在帳篷里聽音樂,如果再有根煙,我情愿再喝尿一天。果有根煙,我還能等到明天嗎?客觀的回想,是不能了。”
原來,人真的是可以渴個三兩天的,這個貝爾說得沒錯,不過,楊柳松沒用去喝自己的尿液,他說只是用來潤潤口腔,喝尿液有害。這個我倒沒研究過。
3,
這個背負臨糌粑50斤(丟棄一斤),壓縮餅干25斤穿越77天的人說:“在荒原中控制食物,的確很難,尤其四五十天后,那種食物的欲望非常折磨人。所以前期控制非常重要,是為了留給失控期一個較大的空間。如何控制食物?最簡單、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每頓吃多少,這靠記憶和感覺是不行的。有個舀糌粑的碗,能裝多少糌粑精準到克數,大蒜按瓣數買,鹽按每天十多克的標準配,酥油用刀劃線……所有的食物是按理論極限80天配置的,(最大攜帶量,提供基本熱量)。”
最后我記得他好象是糌粑就剩一斤左右堅持了三四天的吧?他說:“一天沒吃,最后一棒糌粑要留在最后時刻,這是獵人傳授的經驗,一定要把最后一口糧食藏在餓死之前的一刻才能記起的地方。
路好,天氣好,一直并行白石山。最后十幾天只攝取相當高度饑餓程度的熱量,最近兩三天基本沒吃,但并無強烈的饑餓感,再加上“飯店”的誘惑,心態還算坦然,但這腳令我萬分擔心,這樣走下去,明天還能不能動是個問題。如果腳廢了,一切都完了。過了中午,難再支撐,休息次數略多,坐下、站起,腿都沒法打彎。”
饑餓看樣子比沒水要好應付一些,不過我們肯定不愿嘗試。打獵我估計也是不行的,看來野外生存是不太可能的。
當然他是運氣好,在缺水得就要渴死的時候下雪了,在就要餓死的時候遇到探礦的一個小車了,不過看他的帖子真的還是捏了兩手的冷汗——太危險了!
4,
在我們的想法中最危險的好象應該是動物才是,我看過那個丁丁的騎自行車行記是一天遇到6個大熊的,但楊柳松好象不怕任何的動物:“此次旅行遇熊五次,有兩次距離特別近,其中還和一只同走了一段路,就像約好了散步似的,沒有想象的那么可怕。與遇狼一樣不要后退、不要恐懼。把熊惹火了,他的沖刺時速是40公里,你能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跑過他嗎?”
“此次遇狼七次,其中五次是對狼。首先不要緊張,野獸是能嗅到人的恐懼氣息,其次不要后退,后退就等于承認自己是獵物,不要做過大的肢體語言,覺得安全時拍個照片沒問題,然后凝視對方的眼睛僵持著。僵持時間少則幾分鐘,多則半小時,當狼搞不懂你后且不覺得你有什么危險,就會匯集一處從山坡后溜走。要知道,狼不缺食物,搞定一只鼠兔比搞定一個比自己身形大的人要輕松的多。即使他饑餓,他首先也要評估自己能不能搞定你。而你要傳達給狼的信息就是我對你沒興趣,也不怕你,更不會給你看身份證。”
上午繞行普爾錯北面,岸邊是此起彼伏的大坡,稀疏的草地生出嫩黃,野牦牛多三兩結伴各霸一處。忽然有五頭結群的野牦牛向我沖來,一時塵土飛揚,雷霆萬鈞之勢,非常有震撼力,對野牦牛脾性不熟悉的人定會被驚嚇一番。結群的野牦牛并不會傷人,沖人只是在表述領地,在離人近時會突然九十度轉向,絕塵遠去,然后停在一處高地遠遠的觀察你。身軀重達一噸的野牦牛其實是荒原中生性最膽小的動物,他們遇人最初的反應是尾巴翹起,前蹄磨地,犄角向前,雙眼發紅,披身長毛不時抖動,一副不干死你就不叫牛魔王的兇狠勁頭(示警)。這種舉動是內心恐懼的反饋,期望用兇狠的表情嚇退外來之物,你只要壯著膽子不去理睬,當靠近野牦牛群時,他們會突然潰敗轉身逃去,和先前狠勁截然相反,情勢轉變之快令人錯愕。只有膽大的野牦牛群才會短暫的沖向人,但絕對不會真有膽量查看你的護照。野牦牛群的數量越少,這種恐懼的反饋機制越明顯。在羌塘,有經驗的司機是不會從兩三頭野牦牛前經過的,遠遠的就避開了,實在繞不過去,就點上一根煙等牛吃飽草自然走開。因為野牦牛是會真的頂車,而非流言,能把越野車輕而易舉的頂翻。我曾向他們求疑,為什么我推著自行車沒遭到過一次恐怖襲擊?老師傅給我的答案是我的車太小,牛看不上!離群或發情的孤牛的恐懼反饋機制就更大了,我路過它們時也是心里沒底的,那種對峙令人窒息。我個人經驗是極慢速度靠近,不要對視牛的眼睛,不要在乎他做什么兇恨的動作,但只要他的前蹄往前邁一步,那怕一小步的挪動,就要利馬停下來,給對方一個緩氣調整心態的時間。如此反復前行。若逼急了,野牦牛將是地球上最具殺傷力的動物,沒有什么能夠阻擋,一般的***子彈打在它的皮上根本穿不透,頂多一個小眼。以往,無人區附近的牧民會把捕獲到的野牦牛皮切下來做菜板,幾十年都剁不壞。
羌塘深處的藏羚羊并不十分怕人,最近距離可至30米。它們會安靜的看著你,揣測著你是什么玩意,為何走的這么慢。它們會在你的前方來回穿插,時而佯作一副膽小的神情躊躇不定,實則逗你玩。性格決定命運也適用動物,藏羚羊就是典型代表,它跑的快,身姿矯健,最厲害的是頭頂一對長角,其硬度和鋒利是數一數二的。如果它們轉了性,三頭藏羚羊戳死一頭狼是很簡單的事情。可它們倒好,這對角是在發情時和競爭對手玩命用的,一劍封喉啊!
這個小楊的膽子真的很大:“我的防衛裝備只帶了鞭炮和辣椒水,實際使用情況是一次也沒用。鞭炮過河時打濕了仍了,辣椒水都沒打開過。(注:不到萬不得已不要使用辣椒水防衛,因為野獸大多靠嗅覺搏生,嗅覺毀了就等于要他命了。)晚上宿營沒考慮過防范,覺得實在沒有必要。白天遇野獸連貼身小刀也沒摸過,徒步探路時基本無防范。羌塘真的很大,有什么東西早發現了。”
不過,我認為如果是女人穿越這無人區可能就沒有這樣幸運的啦!男人與動物對持的時候,有一種雄性動物的威風在,而女性單就是77天中至少得遭遇三個生理周期就很是危險——動物都是嗜血的,狼呀熊的可能對看你的身份證倒沒啥興趣,但你要是身上有血的味道,那可麻煩大了的!女性不適合一個人走!
5,
我所謂的讀后感還是多一些的摘錄,因為讀這樣的文章就是一種學習:
呼吸很重要,學會呼吸就可控制心率,控制心率是為了減少血液循環,減少血液循環代謝就少,代謝少了就能節約熱量,節約熱量就能省食物。呼吸和食物之間的關系便如此,體力減少更不必說。如果一個小時休息十分鐘,不如學會一個小時休息六十次,每次十秒,使你的心率永遠控制在低頻。(僅指羌塘推行,因人因線路而異控制休息次數和時間,徒步控制心率更容易些。)我的體格并不強健,中等,除了探路外每天長休息三次左右,每次不超過十分鐘,其他時間推一會,喘口氣,控制心率。提高推行頻率,比太陽起得早,速度就是這么來的,盡量不做無氧運動(過多使用爆發力)。另外,胡思亂想、多愁善感、吟詩作畫、悲天憫人也都會消耗體力(尤其拍照)。有網友問心情變化,大部分時間里是沒心情的,有心情時也要控制成一個平滑的狀態,套句網絡語就是“蛋定”。
不僅心情重要,調整呼吸重要,一路看這楊柳松拆自行車、修GPS,補褲子,修眼鏡,我覺得野外對人的生存能力是要求很高的——在野外你得啥都會才行,不僅是取水、做飯、搭帳篷……還有很多麻煩事呢,看看他的敘述:
今天發生一件很糟糕的事情,就是爐頭壞了。爐頭壞了,無疑等于慢性自殺,所以國外探索者一般此長線,多會備一個爐頭。早晨從六點半修到十點半,晚上從九點修到凌晨一點,全天修理時間八個小時。此前,爐頭多次修理,多是分火盤和噴嘴積炭,清理便好,而今天似乎沒這么簡單了。早晨,爐子反復拆多次,總算折騰出些小火苗,燒了熱水上路。晚上,又把爐子拆得七零八碎,能拆的都拆了,不能拆的硬拆。話說爐頭是借朋友的,肯定比主人分解的厲害,因為沒他那么愛惜。發現癥狀,是油管和噴嘴連接處的細管堵塞,內部,垂直,針眼般小,根本沒法疏通。不知拆了多少遍,折騰了多少次,很焦心,依然無法打通淤積,倒是把汽油弄得四處。一次點火中,帳篷里火焰騰起,以最快速度將油爐扔到帳篷外,然后撲滅帳篷里的火苗,萬幸,無大礙,只是防潮墊燒黑一塊(帳篷等都是防火材料,只融不燃,速度快可避免杯具)。若遲疑一秒,后果不堪設想。實在無法,我已接受現實,爐子徹底廢了,一路冷水泡糌粑何妨?客觀說,這個打擊是非常巨大的,在羌塘,如果連基本的熱水都無法保證,確是和慢性自殺等同。至于燒牦牛糞,那是過度的浪漫主義,不現實。正因此,我又僥幸的一試再試,把噴嘴拆下,當廢品折騰,直燒油管。忽然,“嘭”一聲,火焰躥升,烈焰熊熊,又是連忙把爐子仍到帳外。心里卻是興奮,爐子被燒通了?等火焰熄滅后,再次試驗,果然,爐子正常了,真是死馬當做活馬醫的一次典型案例。愛迪生試驗燈泡,最后一刻,世界亮了。
繼續無聊,找事情打發。修了GPS,線路老化,想著老無所依可以做電工;縫了褲子,材料老化,想著老無所依娶個裁縫老婆;然后寫日記,拍照片,覺得做卡梅隆其實也不錯,當然,首先要華誼兄弟鼎力支持……又想了一堆亂七八糟,改換壓縮餅干鎮壓一切妄念。
6,
這個作者準備很充分,戶外知識和能力真是了不得,這里還是把我認為重要的戶外知識點摘錄下來:
河水一直未退,已不抱希望,這樣的等,逐漸失去了意義。必須有所行動,不然真混吃等死了。有了幾天的水文資料,雖然水一直在漲,但有其自身的小規律,就是下午5點鐘左右是水位最低期。這似乎不符合邏輯,但事實大于臆測。中午開始在下游的一段河道里踩探,首先沿河每隔一米左右距離放塊石頭,目的是要確定河水中的位置,岸邊石頭就像經度,而維度靠相鄰步數記錄,確定河流硬底、水旋、溝槽、軟泥的準確位置非常重要,光靠記憶是不行的,也是致命的。岸邊再置一錨點,身系繩子,順流斜切。到下午四點左右,終于像下跳棋似的到了對岸,極度狂興奮,太不容易了。
此行四份地圖,1:100萬地形圖,等高線地圖,GE地圖,行政地圖。確定河道溝壑的最有效方式是GE地圖,這也是GE地圖唯一有實用價值的地方。羌塘廣袤,GE細節無法呈現,但一條條溝壑卻是清晰,將設計好的路線轉成KML格式,同時再在周圍多設些參考坐標,最后將GE地圖打出,便能快速的尋找溝壑以及確定方位,速度和精準性極高。如果有支持位圖的GPS手持機就更容易操作了。另隨身攜帶一個傳統指南針,電子羅盤不可靠,(電磁干擾大,有巨大風險隱患,)GPS算出方位角,用指南針定位。
關乎國防,大比例地形圖是受限制的,1:100萬地形圖可在國家基礎地理信息購買,雖屬開放級別,但還是需要單位介紹信。另外1:100萬地形圖屬于首長級地圖,沒多少細節,做戰略指揮用。(顯示中國全貌的1:100萬地形圖大概有一百張。)
非常疲倦的感覺,有過經歷的人就知道,每天近二十公里的速度是怎么來的。除了極少的路可小騎過個小癮,其余路況很少能一次推一百米不停下喘兩口氣的。硬草地一般推個五十米喘口氣,寒漠土二十米喘口氣,沙土路十米喘口氣,重沙地三五米喘口氣,陡坡半個輪圈喘口氣。這羌塘就是這么一口口氣喘過來的。白天記憶很是模糊,追趕流逝的時間,一直無視風景。其實,也無風景,羌塘即沒那么美了,也沒那么糟了,種種幻想也變得實際,走一步算一步,掙扎是所有情感的總和,新鮮感一過,剩余的只有時間在流淌。荒蕪永遠是羌塘的背景,偶爾的奇異地貌和掠過眼前的動物只是襯托了荒蕪。
下午到達旭光湖,一個超強風暴團正從身后涌起,風暴前鋒蔚為壯觀,只見玉帽雪山被一點點吞噬。仔細觀察,風暴前鋒離我尚遠,且風向東南,我非擋道,便拿上水袋準備去湖畔打水。走了不過十來米,不放心,回頭一瞥,只見一團白色急速涌來,心想不好,奔到自行車處,剛掏出救生毯,這風暴便夾著冰雹昏天黑地了,十分恐怖。救生毯,十元錢,就是塑料布涂上一層錫箔。此行第一次用(總共用兩次),當時見風暴來,就覺非同尋常,掏沖鋒衣肯定來不及了,順手取了夾在背包外側的救生毯。十元錢,效果好,昏天黑地中不覺一絲冷意,但明顯感覺自行車被推動了,人用腳撐住地面才能穩住,勉強測了風速,瞬間十一級。
墨鏡夾片:羌塘紫外線高,保護眼睛很重要。有可能多備一副,我的眼鏡、墨鏡都被冰雹打花的不成樣子了。
太陽能充電板:三層非晶硅,柔性,厚約一毫米,重量輕,堅固,也是今年剛發現的新產品,可以淘寶上搜,國外生產,國內技術只能做到三毫米。
兩塊板子,一塊功率1瓦,一塊功率5.4瓦,再買些導線、插頭和二極管,總成本一千元。
市面上一些組裝好的太陽能同等性能要貴出兩三倍,且要自己額外充電管理外設。
所以,太陽能跟設備匹配自己DIY就行,很簡單。
提示:盡量不要用高容量鋰電池包做中轉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