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性因發熱、咳嗽咳痰入院,胸部CT提示左下肺團塊影、中心壞死,逐漸形成厚壁空洞內有液平,反復抗感染治療無效,背后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病例回顧
現病史
56歲男性,因“咳嗽4月,發熱3月余”入院。
患者4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咳嗽,白色粘液痰,偶有血絲。3月前胸部CT:左下肺團塊影、中心壞死。
圖1. 入院3月前胸部CT:左下肺團塊影、中心壞死。
抗感染過程中出現發熱,Tmax 39.7℃,改為美羅培南治療1月,體溫高峰有下降(Tmax 38.0℃)。2月前胸部CT示左下肺厚壁空洞,內有氣液平。
圖2. 入院2月前胸部CT示左下肺厚壁空洞,內有氣液平。
門診支氣管鏡BALF病原學檢查均為陰性,BALF未見瘤細胞。
該如何進行后續診治?
鑒別診斷
患者中年男性,亞急性病程,臨床表現為發熱、咳嗽、痰中帶血,影像學表現為左下肺厚壁空洞內有液平。結合患者臨床特征,及特征性的肺空洞表現進行鑒別診斷。
肺空洞的定義和鑒別
肺空洞(pulmonary cavities)是一種影像診斷,指的是實變、團塊或結節內部出現含氣空腔,空洞通常有較厚的壁(>4mm)。腔內除了氣體之外還可出現液體、壞死、真菌球等。從病理生理的角度,肺空洞的形成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為各種病因導致的肺實質的病變和壞死,第二步為壞死物經支氣管引流。
引起肺空洞的疾病眾多。患者入院時肺空洞病變病程9周,考慮亞急性,但由于總病程已經大于12周,慢性肺空洞病變的病因也必須考慮(鑒別診斷流程如圖,引自協和呼吸引經據典[15])
圖3. 肺內空洞診治流程
鑒別診斷
感染方面
發熱和咳嗽等臨床表現常提示感染病變,急性及亞急性感染性空洞包括:細菌性肺膿腫、壞死性肺炎、膿毒癥肺栓塞、肺諾卡氏菌病及急性真菌感染(隱球菌肺炎、球孢子菌肺炎、侵襲性曲霉菌病(IPA)、毛霉菌病)等。慢性感染性肺部空洞,常見病原菌:結核分枝桿菌及非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慢性壞死性曲霉菌病(CNA)及曲霉菌球、組織胞漿菌病、芽生菌病、肺吸蟲病、肺包蟲病、慢性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等。
腫瘤方面
原發性肺癌、肺轉移癌均可出現空洞。原發性肺癌高危因素包括:大量吸煙史、肺癌家族史、石棉接觸史。患者可出現咳嗽、消瘦、無力、咯血。惡性腫瘤空洞內壁常不規整,以上肺分布為主,常為單發空洞。肺轉移癌的高危因素包括:胸外惡性腫瘤(鱗癌為主),大量吸煙史。癥狀與原發性肺癌類似。影像學上,既可以是厚壁不規整的空洞,也可以是薄壁規整的、類似囊腫的空洞。惡性腫瘤的診斷依賴病理檢查。
自身免疫病方面
類風濕關節炎肺受累影像學表現為邊界規整的、多發的肺內結節,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不等,可發生中心壞死形成空洞。肉芽腫性血管炎(GPA)也可出現雙肺多發結節,25%-50%患者結節內可有空洞形成,多為厚壁空洞,伴或不伴局灶或彌漫的支氣管壁增厚、支氣管擴張。
進一步檢查
感染方面
PCT 0.13ng/ml;
ESR 58mm/h;hsCRP 59.25-82.84mg/L;
T-SPOT.TB:0;G試驗:小于10pg/ml;GM:0.55ug/L;
反復留取痰病原學均未見明確病原菌;
血培養(-)。
腫瘤方面
腫瘤標記物(-)。
自身免疫病方面
RF正常;抗CCP抗體陰性;ANA3項:ANA 1:80;抗ENA(4+7項)陰性;ANCA3項:陰性。
影像學方面
PET:左肺下葉厚壁空洞,內見氣液平(SUV max18.6 ),空洞近肺門側明顯代謝增高,左肺胸膜增厚,左側少許胸腔積液。
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
CT引導下肺穿刺活檢(投票最多選項,病房也是這么考慮的),標本送檢病原學檢查及病理,結果回報:
病原:細菌涂片及培養/真菌涂片及培養/TB & NTM核酸/抗酸染色/弱抗酸染色及奴卡菌培養/六胺銀染色/放線菌培養均陰性。
病理:肺組織顯慢性炎,伴肺泡間隔增寬,纖維組織增生,肺泡上皮細胞增生。
治療及轉歸
進一步治療
根據院外及入院后的檢查結果,目前證據為發熱、咳嗽,影像學見肺內空洞形成,抗感染后體溫一過性好轉,目前已有的病原學一次痰培養肺炎克雷伯菌、一次痰培養示齲齒放線菌,綜上考慮肺內空洞為感染性病變可能性大;腫瘤方面,盡管PET提示左肺下葉厚壁空洞SUV值增高,但肺穿刺活檢無腫瘤證據;自身免疫病方面證據不充分。綜上,考慮慢性肺膿腫可能性大,給予充分抗感染(圖4)。
圖5. 入院1.5月胸部CT:左下肺病變增大、洞壁增厚。
診斷考慮慢性肺膿腫可能性大,但是抗感染效果不佳,患者體溫下降不明顯,復查胸部CT:肺部病變略有增大。該如何進一步處理?
進一步考慮
擬診肺膿腫的患者在持續抗感染無效的情況下,需要考慮如下幾個問題:
1) 是否病原體不明、病原體未正確覆蓋或療程不夠?
2) 是否有其他病因尤其是惡性腫瘤的可能?
3) 是否有外科干預的指征?
單純肺膿腫患者需要手術的并不常見。一般來說,手術指征通常包括:藥物治療無效、疑似腫瘤、合并出血等。如行手術,通常使用肺葉切除術或全肺切除術。手術與否需和胸外科醫師詳細商討,決定手術方式和范圍,及時交代可能的并發癥如感染播散、支氣管胸膜瘺等。
呼吸科專業組查房:患者左下肺占位,多種抗生素治療不佳,慢性肺膿腫內科治療效果不佳,此外結合影像學改變及PET結果,仍不除外肺部惡性腫瘤,均適宜外科手術干預。
手術治療
患者行左VATS探查+左下肺切除+淋巴結清掃術
圖7. 術中所見
圖8. 術后病理
病理診斷:(左下肺)肺非角化型鱗狀細胞癌。
肺組織病原學送檢均陰性。
最終診斷:
肺鱗狀細胞癌(T4N0M0,IIIa期)
手術后患者體溫正常,白細胞及炎癥指標逐漸下降,術后1.5月開始術后輔助化療。
經驗&教訓
該患者病程中曾積極行病變部位穿刺,并無直接腫瘤證據,但患者為厚壁空洞,空洞內壁不規整,PET-CT有SUV值增高,考慮經過長達數月的抗感染,病變無吸收,而洞壁進一步增厚,無明顯炎癥滲出的表現,有外科干預指征。行左肺病變切除,既可以解決或部分解決患者問題,又能獲得大標本明確診斷,最終避免了漏診肺鱗癌。
參考文獻:
[1] Gafoor K, et. al. Cavitary Lung Diseases: A Clinical-Radiologic Algorithmic Approach. Chest. 2018, 153(6):1443-1465.
文字來源:王季諾 范俊平
版面負責:彭敏 徐燕
版面編輯:張碩
王季諾
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現為北京協和醫院2018級臨床醫學博士后。目前以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文章數篇。
范俊平
醫學博士,2011年畢業于北京協和醫學院臨床醫學八年制專業。同年起于北京協和醫院內科接受并完成住院醫師培訓,2015年至2016年擔任內科總住院醫師。具備扎實的內科基本功,熟練掌握呼吸科常見疾病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