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多了,路好走。”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熟人社會,熟人好辦事,能辦事。熟人不外乎:同學、同事、老鄉、戰友、朋友之類。比熟人更熟的是朋友,比朋友更親的是親人。親人最顯著的標志是存在血緣關系,但有血緣關系的親人之間的關系又是五花八門,如“五服”、“六親”、“九族”、“祖宗十八代”等等,那么,這些關系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呢?
九族:九族的組織,是因為血緣而分的。因為血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才分了親疏。然而,所謂九族,歷代有不同的概念和系統,說法也很多,根據周朝時期的文獻記載,周朝時的九簇包括:一、父姓五服以內;二、姑母和姑母的兒子;三、姐妹和姐妹的兒子;四、女兒和女兒的兒子;五、母親的父親家,即現在所說的外公家;六、母親的母親家,即母親的外公家;七、母親的兄弟姐妹和她們的兒子;八、妻子的父姓,即岳丈家;九、妻子的母姓家,即岳母娘家。
這個九族概念,后人將其歸納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類:姑之子、姊妹之子、女兒之子、自已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兒女);母族三類:母之父、母之母、從母子(娘舅);妻族兩類:岳丈、岳母。
關于九族,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歸類的說法,如《三字經》的九族概念是:“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卑凑铡度纸洝返恼f法,九族即包括:“高祖、曾祖、祖父、父親、己身、子、孫、曾孫、玄孫”。與周時的九族概念,可謂大相徑庭。
有了九族這個血緣關系,在其范圍之內,便又按照親疏遠近,分出了六親、五服之類。關于六親,也有多類說法,漢朝賈誼《新書·六術》載:“戚屬以六為法,人有六親,六親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從父而為昆弟,故為從父昆弟;從父昆弟又有子,子從祖而昆弟,故為從祖昆弟;從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為族兄弟。務于六,此之謂六親?!?/p>
按照賈誼的分類,六親包括:父子、兄弟、從父兄弟、從祖兄弟、從曾祖兄弟、同族兄弟。
還有幾種說法,一說六親是父母、兄弟、妻子;一說:父子、兄弟、夫婦。然而無論怎么歸類,六親應是至親的代稱,可具體到每一層關系,也可概指至親。
而五服,則是針對親疏遠近為區別的五種喪服,主要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已這五代。
而所謂祖宗十八代,不過是指以自已為界點的上九代、下九代,自已以上為:父親,祖父,曾祖,高祖,天祖,烈祖,太祖,遠祖,鼻祖,自已以下為:兒子,孫子,曾孫,玄孫,來孫,晜孫,仍孫,云孫,耳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