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末農民大起義
隋末農民起義戰爭是在隋朝大業七年(公元611年)爆發的,持續13年,推翻隋王朝統治的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
隋朝末年,隋煬帝楊廣統治殘暴,驕奢荒淫,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軍閥割據四方,接二連三的混戰,整個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摧殘,從面激化了貧苦人民與統治者之間的矛盾,于是爆發了農民大起義。
隋朝大業七年,楊廣征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麗時,鄒平(今中國東部山東省鄒平西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鄒平南)率眾起義,當時征役的人多數都去歸附他。同時在山東、河北地區起義的,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后來起義范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余萬人。當年六月,隋國禮部尚書(官職名)楊玄感在黎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浚縣東北)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隋統治集團的分裂,卻有利于農民起義的發展。此后兩三年間,農民起義便席卷全國。先后起義的農民軍約百余支,人數達數百萬。起義軍在同隋軍作戰中,雖屢遭挫折,但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后,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炻軍。
隋朝統治搖搖欲墜,此時許多地方官吏豪強也乘勢起兵反隋,紛紛割據一方。其中以太原留守李淵部較為強大,乘虛進軍關中,奪占長安(今西安)。十四年三月,叛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在江都縊弒隋煬帝,隋亡。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而后唐軍利用農民起義軍內部矛盾,各個擊破,隋末農民起義最終失敗。
瓦崗寨起義軍
大業七年(611年),翟讓領導農民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反隋,山東、 河南的貧苦農民紛紛參加,單雄信、徐世勣、李密、王伯當等人都率眾投奔瓦崗起義軍,使起義隊伍迅速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翟讓接受李密建議,親自率兵攻下滎陽的門戶金堤關及周圍的縣,又在附近的大海寺設伏,殲滅了2萬前來鎮壓瓦崗軍的隋軍主力。大業十三年(617年),隋朝洛陽留守楊侗派劉長恭、裴仁基等帶兵圍剿起義軍,隋軍列陣十里,來勢兇兇,翟讓分軍10隊,與之對峙,并親自率領將士強攻隋營,隋軍大亂,全線潰敗。劉長恭逃回東都洛陽,裴仁基投降。是年二月,翟讓認為李密有領導才能,把瓦崗軍的領導權交給了李密,李密為任統軍元帥,翟讓為上柱國、司徒、東郡公,設三司六衛,建立了瓦崗軍農民政權——“魏”。在隋朝即將被農民起義軍推翻的關鍵時刻,瓦崗軍內部予盾激化,十一月,李密設計殺害了翟讓等重要農民軍將領,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戰斗力遭到極大消弱。大業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軍投降了隋朝皇泰帝楊侗,后又降唐,后來又因起兵反唐被殺,從此葬送了這支農民軍。
河北起義軍
大業七年(611年),竇建德領導農民在高雞泊(今河北固城縣西南)起義反隋,起義軍迅速發展到萬余人。大業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將郭洵率軍進犯起義軍,竇建德率七千義軍乘敵不備,突襲敵軍,殺敵軍無數,繳獲馬匹數千, 隋將郭洵被殺,取得了大勝。大業十三年(617年)正月,竇建德在樂壽(今河北獻縣)稱長樂王,建立了農民政權。楊廣派薛世雄率軍圍剿起義軍,兩軍在樂壽的七里井交戰,起義軍佯敗誘敵至設伏處,突然折回,伏兵齊起,夾擊隋軍,隋軍大敗,薛世雄逃回涿郡。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竇建德稱夏王,但在隋朝滅亡以后,逐漸背離農民戰爭的根本目標。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起義軍與李世民率領的唐軍在虎牢關(今河南滎陽西 北)交戰,被李世民打敗,竇建德被俘,后來在長安(今陜西西安) 被殺。武德六年(623年),唐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擊敗了竇建德部將劉黑闥,河北起義失敗。
江淮起義軍
大業九年(613年), 杜伏威、輔公祏在齊郡(今山東)組織起義,隨后南下到江淮南廣大地區發展,力量不斷壯大。大業十二年(616年) 七月,起義軍進逼江都(今江蘇揚州市),與隋將陳棱率領的援兵相遇對峙,杜伏威率兵強攻隋軍,激戰中,杜伏威的前額被敵箭射中,但他帶箭沖入敵陣,殺得隋軍大亂。隨后,起義軍攻下高郵、歷陽,建立農民政權,杜伏威任總管,輔公祏任長史。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后,起義軍內部發生了分化。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投降了李淵。次年,輔公祏起兵反唐,建立政權,控制了蘇、皖部分地區,以丹陽為中心展開反唐斗爭。唐朝急派大軍鎮壓,輔公祏領導起義軍在當涂與唐軍對峙了10個月。終因寡不敵眾,丹陽失守。輔公祏被俘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