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龍八部,梵文A??asenā,藏文lha srin sde brgyad,又稱八部眾、龍神八部。據《舍利弗問經》等記載:八部眾分別是天眾、龍眾、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迦,其中以天眾、龍眾最為神靈。佛教很早就出現了八部眾的概念,祂們經常出現在佛經里,在佛陀宣說佛法時以聽眾、護法的形象出現。隨著,佛教在中國東漢時期的正式、系統的傳入,八部眾的概念也隨著傳入,并逐漸在民間盛行。天龍八部是八類護法鬼神,祂們隨侍佛、菩薩、阿羅漢到各地說法,也會在人世間護持修行的人和寺院。祂們不僅來自六道中的天道,也有來自鬼道、畜生道的,祂們的壽命依然是有限的,當福報享盡時,一樣會墮落三惡道,自此祂們也必須要精進佛法的修行。
天眾,梵文Deva,音譯為提婆,意為天、天神,大梵天、大黑天、帝釋天、四大天王、韋馱天等都是天神,帝釋天是三十三天的領袖。天神的壽命也會完結,天神臨死前會出現衣裳垢膩、頭上花萎、身體臭穢、腋下出汗、不樂本位五種征兆,也就是天人五衰,祂們會再次進入輪回,可轉世為人或其他眾生。局部《九龍圖》紙本墨筆淺設色,中國南宋時期,由陳容繪制,現收藏于美國波士頓美術館。
龍眾,梵文Nāga,音譯那伽,意為神龍。佛經記載有無數的龍王,專管興云降雨。實際上卻是一類蛇神和中國蝮(虺)龍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國發展時附會上了中國的神話故事,用龍相譯,事實上是不同的概念,也可能是同一種神獸,但在兩種文化中有了不同體現。金翅鳥專食龍眾,是祂們的天敵,眾龍王中以娑竭羅龍(海龍)最為出名,因為祂的女兒曾以女身示現,達到了即身成佛的典故。夜叉,梵文Yak?a,是佛教中的一種捷疾勇健的鬼道眾生。據婆羅門教《毘濕奴往世書》記載,夜叉和羅剎同時從大梵天的腳掌中生出,雙方通常相互敵對。夜叉和羅剎不同,祂對人類持友善態度,又稱為真誠者。有時身相被描述為美貌健壯的青年,有時身相又被描述為腹部下垂的侏儒。但在佛教中對夜叉鬼、羅剎鬼是相差不大的描述。中國新疆,克孜爾石窟第171窟,乾闥婆壁畫。
乾闥婆,梵文Gandharva,意為香神、樂神。原是婆羅門教崇拜的神祇,祂是帝釋天的樂神之一,帝釋天的樂神有6千多位,祂們主要以聞香為食,身上也散發濃烈的香氣。阿修羅,梵文Asura,舊時意譯為無端正、非天等,現代語言學研究者認為Asura是一類精怪的名稱,不需要拆解詞根。這類眾生性狂躁,易無端暴惡;分有4種阿修羅,分別為鬼趣攝卵生、畜牲趣攝濕生、人趣攝胎生和天趣攝化生阿修羅。天趣攝化生的阿修羅,才是一般認為的阿修羅,其他種類的阿修羅就是指心性殘暴的眾生而已,如果在談論五道眾生時,天趣攝化生的阿修羅則屬于天道,而天界的阿修羅男眾極丑,女眾極美。18世紀,蒙古風格。
迦樓羅,梵文Garu?a,漢譯金翅鳥,分為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四種,祂兩個翅膀張開足有336萬里。金翅鳥以那伽龍為食,一天可食一個那伽王和五百個那伽,由于那伽體內有毒氣,致使迦樓羅的體內毒氣聚集,到最后就無法進食,于是祂上下翻飛七次,飛到金剛輪山頂上命終,臨死時還會毒發自燃,肉身燒去后只剩下一顆心,為純青琉璃色。杭州香積寺。
緊那羅,梵文Ki?nara,人非人,歌神,半人半馬相,或形貌似人,頭頂有一角,見人就起疑,又稱疑人、疑神,祂是帝釋天的樂神之一,乾闥婆專奏俗樂,祂專奏法樂。摩睺羅伽,梵文Mahoraga,大蟒神,人身蛇頭,相對于那伽神龍,摩睺羅迦又稱為地龍。金庸先生出版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使得這個詞匯享譽華語圈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