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約按一] 近幾日,觀約有幸參加了幾個研討會。對于漢語的未來以及英語的全球化這兩個論題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和思考。本來早有構思,正好乘此流想錄之成文,以期與有興趣的同好一起探究。
[觀約按二] 上面的“近幾日”是4月中旬,但思考火花迸發于1月。又是一個“近幾日”,聆聽了幾次李宇明教授關于世界知識的中文表達的宏論,很受教益和啟發。遂又想起此小文,可以算是一個小小注腳。“觀約談”極少出此類略帶評論性的文字,所以還是想盡力客觀地把選擇權交給尊敬的讀者。一隅之見,敬請方家指正。
本期“觀約談”嘗試探討一個學術研究的“元問題”,即用什么語言來寫學術論文。
“為什么要用英語寫論文?”這一問句至少可以有兩種解讀:
第一種解讀,這是個特指疑問句。它的使用語境是說話人想知道用英語寫論文的原因,受話人的回答模式是這樣的:“因為……(,所以我們要用英語寫論文)①。”就如同“為什么是美國的馬斯克完成了‘獵鷹重型’火箭的發射?”這個問題一樣。
第二種解讀,這是個反問句。它的使用語境是有人說了類似“要用英語寫論文啊”的祈使話語,說話人用此句反問,意思約等同于“沒必要用英語寫論文”。就如同大冷天媽媽問孩子“為什么不穿得厚一點?”這個問題一樣。
到底選擇哪種解讀,敬請看官自己定奪。
不知從何時開始,許多專業的博士生不發英文文章不能畢業,許多學校評職稱的人員特別是破格者都是英文著述滿滿,許多專業的老師們發英文文章似乎成了標配,學術英文寫作也已發展成了國內英語學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不僅在理工科如此,人文社科也已卷入。
英文發文,可以從好多角度進行類型劃分。包括但不限于:
就研究者來說,可以分為:(1)英文發文是無標記狀態者,發英文文章已經成為一種習慣;(2)有興趣而為之者,對發英文文章很有興趣,但還未成為一種習慣;(3)不得已而為之者,為外界環境所脅迫而不得不發,其實毫無興趣。
就頻率來說,可以分為:(1)經常為之者;(2)間歇性為之者;(3)偶爾為之者。
就英語水平來說,可以分為:(1)自身水平很高,親自為之;(2)自身水平較高,自己寫個初稿,然后找英語母語者或者中介公司給修訂潤色;(3)自身水平一般,中文寫成,然后通過翻譯公司或英語母語者甚至機器翻譯、網絡翻譯系統等途徑翻譯成英文。
就發文動機來說,可以分為:(1)覺得本身的研究值得展示給國際學界;(2)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跟國際上更多的學者交流;(3)評職稱等的剛性需求;(4)為了滿足“獲得他人認可和尊重的渴望”。
從發文類型來說,可以分為:(1)原創性論文;(2)書評;(3)簡訊;(4)其他。
(一)原因
大致說來,上述現象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大致有兩點:第一,顯然仍然是鴉片戰爭以來國人忍辱負重、奮發有為以謀求中華崛起和民族復興的強烈愿望;第二,是個人的學術/人生追求,或者是不得已而為之,或者是滿足“獲得他人認可和尊重的渴望”。外因大致有兩點:第一,是西方在學術領域研究和話語權的強勢地位以及英語作為全球通用語的強勢地位;第二,是社會評價體系和環境的作用。
內因的宏觀層面,是鴉片戰爭將當時中國統治者的“天朝”想象打回原形,由此開啟了國人170多年來的師夷長技、洋為中用以及由此帶來的崇洋、媚外心態。家長和孩子們爭相學英語、學者們爭相用英語發文,都是其外在之表現。內因的微觀層面,是有些學者將用英文寫作從而成為國際學者作為個人的奮斗目標,或者有些學者是為外界所迫不得已而為之,或者可能僅僅是“面子理論”的一種體現。
外因的宏觀層面,是西方國家依然掌握著學術研究的話語權,而英語的全球通用語進程依然強勁。學術用語的英語化也是世界許多國家都有的普遍現象,中國也是其中一員。外因的微觀層面,則是國家相關政策導向以及高校或研究機構的評價體系促動。
(二)益處/支持者說
支持者的觀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
(1)這是中國學術國際化的重要途徑和體現;
(2)這樣才能與國際學界進行交流,并在互動中提升中國的科研水平;
(3)這樣才能向國際學界展示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更多國際學者所用;
(4)雙語寫作能力對于個人的思維和其他能力有益;
(5)用哪種語言無所謂,只要能對人類的知識體系和社會發展有貢獻就好。
……
(三)弊端/反對者說
反對者的觀點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些:
(1)這是在為國際英語學術界貢獻中國智慧;
(2)這是在為進一步提升英語的國際影響力做貢獻;
(3)這是在為提升英語文獻的歷史積累做貢獻;
(4)通常說來,是一個人的母語水平決定了一個人思考的廣度和深度。一心二用,可能會分散時間和精力;
(5)語言從來都不是中立的,語言之間的競爭也是民族和國家之間競爭的一部分。
……
在當代的很多國家,關于外語特別是英語的爭議總是此起彼伏。如何處理好由外語而帶來的各種社會問題,使外語作為一種社會構建的積極因素而呈現,進而為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貢獻正能量,是一個很值得研究者探討、社會治理者關注的方面。
觀約倒是覺得,將有必要寫英文論文的專業或有志于此的學者與沒必要寫英文論文的專業或無志于此的學者混到一塊兒、春秋不分的“一刀切”模式,還是盡量避免為好。當然,說易行難。
許多時候,有些人會認為眾生中的許多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去那么做,眾生只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另一些人則認為,為什么要去想那些問題吶,問那么多“為什么”有什么用吶,簡簡單單、難得糊涂就好。
“為什么要用英語寫論文?”尊敬的看官,不知您會做何解讀?
注:① 括號表示里面的內容在不同說話人的回答中或隱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