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不同的場合,時常有朋友向我發問:人工智能就要超越人類了嗎?顯然在人工智能熱浪高漲的今天,這是一個縈繞在很多人心頭的一個擔憂、期盼或理想。
“人工智能”一詞自1956年被創造出來后,投身于人工智能的牛人們曾經對其發展非常樂觀。以下是當年人工智能這個概念被提出后一段時間內,投身于此的大牛們不斷做出的預測:
1958年,H. A. Simon(1916-2001,心理學家,1978年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卡耐基-梅隆大學任職),Allen Newell(1927-1992,計算機科學家,蘭德公司/卡耐基-梅隆大學任職):“十年之內,數字計算機將成為國際象棋世界冠軍。” “十年之內,數字計算機將發現并證明一個重要的數學定理?!?br>
1965年,H. A. Simon:“二十年內,機器將能完成人能做到的一切工作?!?/p>
1967年,Marvin Minsky(1927-2016,認知科學家,麻省理工學院 AI實驗室任職):“一代之內……創造'人工智能’的問題將獲得實質上的解決。”
1970年,Marvin Minsky:“在三到八年的時間里我們將得到一臺具有人類平均智能的機器?!?/p>
我們不僅要問,當年在他們還無法給“智能”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的時候,他們這樣的樂觀來自哪里?是人類當時已經發現掌握了智能的基本科學原理嗎?當然不是。事實上直到今天我們對智能的本質依然相當茫然,如果不是一無所知的話。當年他們的樂觀自信來自于西方文明的一個基本信念。西方文明自誕生起就對于世界有一個基本的信念,他們相信這個世界上的運動變化都是由機械性的邏輯規律主宰的。古希臘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所開創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提出了一個代表性的論斷---“萬物皆數”,即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問題都是數學問題。我們中華文明對世界的看法與此不同。我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了這個世界的復雜性與辯證性,而不僅僅是它的邏輯性。所以,西方學者出于這種信念而認定人的智能無非是由邏輯規則構成的,因而用計算機完整地實現人的智能也就不會存在根本性的障礙,雖然當時連給“智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都做不到。由此他們做出了當年那些樂觀的預測。最終這些學者們發現自己大大低估了這一工作的難度,隨后人工智能長期被冷落。
人類最大的弱點或不幸之一是健忘。
在本世紀第二個十年里,當人工智能這個概念在人類在智能科學原理層面沒有取得什么實質性新進展而借助計算機的“暴力計算”能力“滿血復活”之后,各路大牛對人工智能再次充滿了這種盲目的樂觀,而不斷發出聳人聽聞的“預測”,很多人熱衷于談論人類文明發展的所謂“奇點”正在迫近。他們認為用人工智能技術造出與人一樣、甚至超越人自身智能的系統,已經指日可待。連研究人世之上的天體物理的霍金,在臨終的前幾年都耐不住寂寞地把目光投向人間而參合進來,反復“警告”人類,說人工智能技術再發展下去非常危險,很可能會危及人類自身。
人工智能這一次果真發現了“千古秘籍”就要“修煉成精”了嗎?
討論科學技術問題,需要用科學技術的方法與邏輯,而不能僅僅出于一種宗教似的信念,或個人的愿望,更不能用文學的浪漫來幻想??茖W技術固然需要想象,但是這種想象需要建立在基本的科學技術原理與方法的基礎之上。比如近些年人們抱有極大期望的受控熱核聚變??萍冀缯J為我們離駕馭熱核聚變已經為期不遠了。這個預測是基于兩個基本的科技前提。一個是人類在上個世紀前半葉就已經完全理解了熱核聚變的基本科學原理,并實現了不受控的熱核聚變,所以在技術上實現受控熱核聚變早就不存在基本科學原理上的任何障礙了;另外一個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通過不同的技術途徑我們確實已經接近創造出受控熱核聚變發生所需要的條件了,實現受控熱核聚變的技術障礙也接近突破。所以做出關于受控熱核聚變的預測,是有著相當的科學技術基礎的。盡管任何預測都依然僅僅是預測,但是這個預測屬于有比較充分的科學技術依據的預測,而不是個人意愿的表達,不是文學浪漫的幻想,亦非宗教類信念。
那么關于人工智能將達到或超越人類智能的預測,是否也存在類似的科學技術基礎呢?下面我們就按照科學技術的邏輯方法規范來做一個分析。
近現代人類的科技突破首先是科學原理的突破,沒有科學原理的突破,那就僅僅是八仙過海似的工匠技藝,而無法形成科技的跨越。人類期望創造出具有與人同樣智能的系統,首先要掌握智能的基本科學原理,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技術實現的方法路徑。而掌握智能基本科學原理無非有兩條途徑。
第一條途徑就是理解人類大腦的基本工作原理,或者說理解人類智能活動的基本原理。然后依據這個原理用技術手段設計出與人類大腦具有相同智能、甚至更強功能的系統,人工智能便可以“成精”了。那么今天人類對我們的大腦的工作原理機制是否已經理解掌握了呢?國際神經生理學界里,沒有哪個負責任的學者會宣稱自己已經掌握,哪怕是基本掌握了大腦的工作原理。我遇到的敢于宣稱人類已經理解了大腦的工作機制的人都不是神經生理學界的人士;國際上也沒有哪個負責任的心理學家敢于宣稱自己掌握了人類智能活動的基本原理。退一步看,負責任的學者們也無法預測人類什么時候有希望掌握人類大腦的工作原理或人類智能活動的基本原理。所以,試圖以人類大腦為依據來制造與人類大腦具有相同智能甚至具有比人類大腦更強智能的系統,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我們能夠掌握相關的基本科學原理。而沒有基本科學原理,技術的發揮也就只能是無本之末的工匠技藝。
當然,人類的科技創造并非都是模仿自然的結果,就像人類用自然界根本不存在的輪子,實現了動物腿腳的行走功能。所以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還存在第二種可能的路徑。那就是拋開人類大腦內在的基本原理,我們用自己大腦的智慧去創造出一個可能與人類大腦無關的智能基本科學原理,并從此出發建立技術實現體系,然后從理論與實踐上證明,依據這個智能基本科學原理與技術體系,我們可以創造出與人類大腦具有相同、甚至是超越人類大腦的智慧能力的系統。放眼全球,有哪一個科技大牛創造出了這樣的智能科學技術體系了嗎?或者有哪一個科技大牛為這樣的智能科學技術體系奠定了基本科學原理層面的基礎了嗎?顯然沒有。如果有人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他恐怕獲得的就不僅僅是諾貝爾獎或圖靈獎了,他將被視為上帝本尊降臨而被眾生頂禮膜拜。所以,脫離人腦獨立發展智能科學原理的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至今也沒有見到任何曙光,雖然有真假學者不斷地在虛張聲勢。
智能基本科學原理的缺失,導致了人工智能只是利用計算機解決一些不同類型問題的實驗性方法,停留在了現代工匠技藝的層面,被用來嘗試解決一些具體的“復雜”性問題(詳見慧影訂閱號歷史文章:“'深度學習’與工匠技藝”一文,點擊即可跳轉)。雖然借助計算機的“暴力計算”能力,這些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而且在這些具體的問題解決方面不斷超越了人類的表現,但是人工智能系統要想擁有與人一樣的主體地位、自覺意識、從零開始的認知能力,還是遙遙無期的事情。因為對于這些能力我們還缺少基本的、在科學規范框架內的認識與理解。在科學探索之外,人類對主體地位、自覺意識等智能的本質問題做了很多哲學或文學層面的分析與想象,但是這些是不能構成對智能的科學認知的,更無法成為人工智能系統技術實現的科學基礎。
也許有人會說,當人工智能的工匠技藝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之后,我們將這些工匠技藝整合在一起,或許便可以實現智能科學技術領域里的實質性突破,從而讓人工智能系統具有與人類相同的智能甚至超越人類。不幸的是,近現代人類科技發展的歷史實踐并不支持這樣的論斷。自伽利略等人奠基人類近現代科技之后的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基本科學原理層面的突破,就不會有人類科技的實質性跨越。沒有科學理論的支撐,工匠技藝是無法完成華麗轉身的。
中國科學院在2017年曾經向業內部分學者發出一個關于未來科技發展預測的調研問卷。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是否認為在2030年關于人工智能的基本科學原理問題會得到有效解決?我當時給出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經過近一個世紀的努力,我們還沒有見到曙光。當然我們不能排斥一種可能,就是突然有一個超級大牛出現而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種事件屬于我們基于科學技術邏輯方法所作的預測之外的偶然了。是否相信這種偶然的出現,屬于個人意愿或信念問題,不在科學技術預測的范疇內。
綜上所述,按照科學技術的邏輯與方法來分析,根據人類迄今為止取得的成果,由于我們至今沒有發現人工智能的基本科學原理,甚至不知道向哪個方向努力可以接近這個目標,其實更尷尬的現實是到今天為止我們都無法在科學的意義上給“智能”下一個完整嚴格的定義,所以人工智能“修煉成精”還是遙遙無期的夢想。給它起一個貌似很高大上的“強人工智能”的名字,也僅僅是個空洞的名字而已無濟于事,我們大可不必杞人憂天。信息技術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還僅僅是由人類掌控的輔助與延展人類智能的工具,而人工智能只是信息技術應用中的一部分解決具體問題的實驗性方法。當然作為智能類工具,信息技術正在給人類帶來一場人類文明史上空前的智能革命而不是什么“工業革命”,推動人類文明進入到一個嶄新的階段---智能化的信息文明階段。智能化信息技術的全面普及應用,正在推動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發生改天換地般的質變(詳見慧影訂閱號歷史文章:“信息文明:虛擬世界的形成與'自由’的挑戰”,點擊即可跳轉)。
在一個日益商業化的社會中,還原科學技術的本來面目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也不是一件受歡迎的事情。人們對枯燥而嚴格的理性科學思維方法訓練越來越興趣索然,許多各界的“大牛們”也熱衷于商業化的炒作而實現各自背后的目的。當然在人類的歷史上,科學技術從來沒有擺脫過世俗功利的影響,只是在今天這種影響可能更加廣泛深入了。
宗教與世俗的權力與資本可以踐踏客觀規律,但是它們都無法在根本的意義上改變客觀規律。作為人類文明的精華,科學技術的發展有其自身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在人間按照客觀規律做事終歸才是正道。
(本文根據《智能化未來----“暴力計算”開創的奇跡》一書部分內容整理補充完善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