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奇人――東方朔
東方朔(前154~前93),復姓東方,名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陵縣)人。博學多識,滑稽善辯,詼諧足智,機敏過人。但言談放蕩,行為不檢,近似癲狂。事漢武帝為郎,以滑稽善辯得寵,官至太中大夫、給事中。但終身不得大用。晚年有所轉變,頗有善言直諫,但仍詼諧不改。其事跡史書多有記載,但評價不一。劉向視其為神仙家,收入《列仙傳》;司馬遷視其為滑稽家,與淳于髡、郭舍人等并寫入《史記·滑稽列傳》;《漢書》單獨為之立傳。有贊曰:“其滑稽之雄乎”!(《漢書·東方朔傳》,下引此書不再加注)評說貶多褒少。而《漢書·藝文志》著錄東方朔文二十篇于雜家類。今人將東方朔列入文學家。如何評說,難定一格。
滑稽詼諧,喜劇人生
《漢書·東方朔傳》載東方朔到長安上書自言身世云:
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殖7勇分浴D甓?,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猛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①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
此言東方朔二十二歲到長安上書。而《列仙傳》說他曾“久在吳中,為師數十年”,顯然不足信,傳聞而已?!妒酚洝せ袀鳌吩疲骸拔涞蹠r,齊人東方生,名朔,以好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能舉動。漢武帝讀兩個月才算讀完。
上書說了什么,除《漢書·本傳》錄其自言身世一段外,各書均不見有錄。但從自言身世一段可以看出,其中不乏自我吹噓。故班固說他“言辭不遜,高自稱譽。”因此漢武帝看了,雖奇“偉之”,但未立即詔用,只使其“待詔公車”。“公車”,漢設機構,屬衛尉。公車司馬掌殿司馬門夜徼宮,天下到京上書言事以及征召到朝廷的人士,都到公車。
東方朔待詔公車,久不見詔見和錄用,俸祿又薄,急了。于是想法引起皇帝重視,從而召見他,以便進身。有一天他編造謊言,嚇唬在宮中養馬(或御馬)的矮子——侏儒說:“皇上以為你們身單力薄,種田不及常人,當官當不了,當兵拿不動兵器,于國無用,白費國家衣食,要盡殺你們?!辟鍌儑樀每蘖?。東方朔又教其主意說:“過一會兒皇上從這里經過,你們可以向皇上叩頭請罪?!辈灰粫簼h武帝果然從這里經過,侏儒忙向前號泣叩頭。漢武帝不知為何,便問:“這是為什么?”侏儒們哭著說:“東方朔說皇上要殺掉我們。”為了弄清原因,便召東方朔問道:“你為什么要嚇唬侏儒?”東方朔說:“我活著要說,死了也要說,侏儒身長三尺余,拿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我身長九尺余,也是一囊粟,錢二百四十。侏儒要撐死,我東方朔要餓死。如果侏儒可用,最好改變待遇。如不可用,干脆趕他們走,不要白費長安的糧米?!币幌挵褲h武帝說笑了。原來如此。漢武帝明白了東方朔的用意,于是“使待詔金馬門,稍得親近。”
金馬門者,宦者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曰“金馬門”。漢代制度,凡征召來的士人,都待詔公車。只有學識優異才能出眾者,才得待詔金馬門。金馬門比公車進了一步,設在宮中,能常見皇帝,故曰“稍得親近”。
東方朔用這種惡作劇的方式作為晉身之階,實在有些損德,但他取得了成功:待詔金馬門,得入宮中,有較多機會接近皇帝。東方朔并不因此滿足,而是得寸進尺,千方百計尋機炫耀自己,以期進一步接近皇帝。
有一天,漢武帝召集諸多術數家“射覆”(即將某物置于反扣的器皿之下,令人猜測),放置一守宮(壁虎)于覆盂下,令術數家們猜測。眾術數家皆射不中。東方朔向前請求漢武帝說:“臣曾學習過《易》,請讓我來猜。”于是他“別蓍(分開卜卦用的蓍草或蓍龜)布卦”,算了一算說:“臣以為像龍但無角,似蛇而又有足,爬起來跂跂脈脈,善于攀緣墻壁,不是守宮就是蜥蜴?!鄙渲辛?,漢武帝稱善,賜帛十匹。復使猜射他物,連連射中,皇帝也連連賜帛。
時有幸倡郭舍人,滑稽不窮,得武帝寵幸,常侍左右,在旁看得眼紅,就說:東方朔發狂,僥幸射中罷了,并不是他的術數極精。我愿意令東方朔再射一物。他射中了,打我百棍;不能射中,賜給我帛。于是暗置一樹上“寄生”于盂下,令東方朔猜射。東方朔說:“是窶藪也?!鄙崛苏J為東方朔猜錯了,忙說:“果知朔不能中也。”東方朔辯說:“生肉為膾,干內為脯;著樹為寄生,盆下為窶藪?!辈恢獤|方朔是杜撰,還是真有此典故。舍人不知,漢武帝認可。于是“令倡監榜(棒打)舍人”。舍人不勝痛苦,大聲呼叫。東方朔在旁幸災樂禍,火上澆油,笑說:“咄!口無毛,聲嗷嗷,尻(屁股)益高?!鄙崛藨嵟卣f:“朔擅抵欺天子從官,當棄市?!庇谑菨h武帝問東方朔:“為何詆毀舍人?”朔答曰:“臣哪敢詆毀他,是與他說隱語罷了。”武帝問:“隱語怎么說?”朔說:“夫口無毛者,狗竇(腚)也;聲嗷嗷者,鳥哺瞤(雛鳥)也;尻益高者,鶴俯啄也?!庇职焉崛肆R了一頓。舍人不服,并企圖尋機報復,便說:“臣愿復問朔隱語,不知,亦當榜?!庇谑潜恪巴秊橹C語曰:'令壺齟,老柏涂,伊優亞,?睝牙’,何謂也?”東方朔說:“令者,命也。壺者,所以為盛也。齟者,齒不正也。老者,人所敬也。柏者,鬼之廷也,涂者,漸洳徑也。伊優亞者,辭未定也。?睝牙者,兩犬爭也。”舍人所問,東方朔應聲輒對,變詐鋒出,莫能窮者,左右大驚。
東方朔依其廣博的知識,精到的術數,機敏的辯才和滑稽詼諧的隱語,又一次用惡作劇的方式炫耀了自己,戲侮了他人,而取得了漢武帝的欣賞和愛幸。因此,“上(漢武帝)以朔為常侍郎,遂得愛幸”。
東方朔得寵之后,更加有恃無恐。不僅言談放蕩,玩世不恭,而且舉止無禮,近似癲狂。
有一次,三伏天,“詔賜從官肉”。天晚了,負責分肉的大官丞還沒有來。東方朔等不及,便擅自一個人拔劍割肉而去,并對從官們說:“伏日當早歸,請受賜。”大官丞以為無禮,告到皇帝那里。第二天漢武帝問東方朔:“昨日賜肉,為什么不待詔令就獨自拔劍割肉而去?”東方朔忙免冠謝罪。武帝說:“先生起自責也。”叫他自我檢討。東方朔再拜曰:“朔來!朔來!受賜不待詔,何無禮也!拔劍割肉,一何壯也!割之不多,又何廉也!歸遺細君(老婆),又何仁也!”漢武帝笑了,說:“叫你自責,你反自譽?!睆唾n酒一石,肉百斤,令歸遺細君。
東方朔的滑稽詼諧,以及漢武帝對東方朔的寵幸由此可見一斑。
說到“歸遺細君”,有必要交代一下。即東方朔好女色,出手大方。皇上所賜錢財,大多用在了女人身上。《史記·滑稽列傳》說東方朔“徒用所賜錢帛,取少婦于長安中好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所賜錢財盡索之于女子。人主(皇帝)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
東方朔行為不檢,近似玩弄女性。這種污德“狂人”,漢武帝不僅不責怪,反而贊許,對稱東方朔為“狂人”的諸郎說:“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若等(你們)安能及之哉!”
正因有皇帝的贊許,東方朔便有更狂的表現?!妒酚洝せ袀鳌份d:有一次東方朔走在殿中(去坐席),有個郎對他說:“人皆以先生為狂?!睎|方朔不以為恥,更不以為憂,反而說出更狂的話。朔曰:“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等坐席中,飲酒至酣,又據地而歌曰:“陸沉于俗,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意思是說隱于朝廷,既可避世全身,又有高官厚祿,身伴天子,言談可任意揮灑,豐厚的俸祿可以縱情享受,何必像古人那樣避世于深山,蝸居于草廬之下,去受苦呢?
這種言論,按漢律死罪有二:一是欺君。在朝當官,就要事君竭力,盡忠效命。否則官居要位,竊取厚祿,只為個人享受和“全身”,就是“欺君”。二是有辱當朝。如若要問:“你避的什么世,全的什么身?”豈不得出答案是當世為“亂世”,人命“自難保”嗎?這樣有辱當朝,豈不也是死罪?再說,賢士歸隱,不為當世所用,也可定為死罪。西周初年,姜太公就封至齊,聽說有賢士(華士、狂矞)兄弟二人,隱于東海,聲言:不臣天子,不友諸侯,耕作而食,拙井而飲,無求于人,無上之名,無君之祿,不事仕而事力。太公聞知,以為“世之賢士不為君用,非明主之所臣”,干脆把二人殺掉了。(事見《韓非子·外儲說右二》)
這些掌故和律條,東方朔不能不知,而敢公開聲言是隱于朝廷,“避世全身”,這不是狂到家了嗎!
東方朔還“任其子為郎,又為侍謁者,常持節出使?!辈⒔唐渥訉W他,也“避世全身”于朝廷間。
當然,東方朔可能心中有數:一是他以滑稽詼諧得寵,連惡作劇也屢試不爽,更何況“常在側侍中,數召至前談語,人主未賞不說(悅)也”(《史記·滑稽列傳》)。二是東方朔確實有廣博的知識,又有機智善辯的才能,總能說轉皇帝,變不利為有利。是之謂“藝高人膽大”吧。其知識淵博,以下兩事可見一斑。
《史記·滑稽列傳》載:有一次,會聚
又:建章宮后閣重櫟中出來一物,其狀似麋。聽說后,漢武帝去看了,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無人知曉。詔東方朔去看。東方朔說:“我知道,希望賜給美酒粱飯讓我大吃大喝一頓,我就說?!痹t曰:“可?!钡珫|方朔過了一會兒又說:“某處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若賜予我,我就說。”詔曰:“可?!庇谑菛|方朔這才說:“所謂騶牙者也。遠方當有來歸順的,而騶才預先出現?!边^后一年左右,匈奴混邪王果然率眾十萬來降歸漢,證實了東方朔的預言。因此,漢武帝“復賜東方生錢財甚多”。
東方朔自視甚高,滿朝文武,“自公卿在位,朔皆敖弄,無所為屈?!睗h武帝曾問朔:“方今公孫丞相(弘)、兒大夫(寬)、董仲舒、夏侯始昌、司馬相如、吾丘壽王、主父偃、朱買臣、嚴助、汲黯、膠倉、終軍、嚴安、徐樂、司馬遷之倫,皆辯知宏達,溢于文辭,先生自視何如比哉?”東方朔戲弄地說:“臣觀其砊齒牙,樹頰胲,吐唇吻,擢項頤,結股腳,連睢尻,遺蛇其跡,行步睠旅,臣朔雖不肖,尚兼此數子者?!?/span>
漢武帝以知識才能提問,東方朔卻以形態體貌的某些缺點戲弄大臣,還大言不慚地說,能兼此數子。其狂妄、放蕩,進對言辭,“皆此類也”。
直諫誠嘉,曲意可悲
東方朔天性詼諧,雖難自改,但是也有忠直的一面。班固說他:“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上常用之。”如建元三年(前138),漢武帝始微服出行。與左右能騎射者約于諸殿門,常常夜出,自稱平陽侯。獵于南山下,馳射鹿、豕、狐、兔,手格熊羆,踐踏農田禾稼。百姓號呼謾罵,地方官(雩、杜令)欲抓捕之。馳獵所到之處,私置更衣之所十幾處。又決定圈占阿城以南,周至以東,宜春以西地,擴建上林苑。當時東方朔在旁,上前進諫,陳《泰階六符》之奏,勸之以應天順人:“臣聞謙遜靜愨(謹慎),天表之應,應之以福;驕溢靡麗,天表之應,應之以異?!庇终f:“夫南山,天下之(險)阻也。……厥壤肥饒”,物產豐富,萬民所仰足,今擴建為苑,上乏國家之用,下奪農桑之業,又壞人冢墓,發人室廬,令幼弱懷土而思,耆老泣涕而悲,“故務苑囿之大,不恤農時,非所以強國富人也?!苯又忠浴耙蠹q作九市之宮”、“秦興阿房之殿”,招致滅亡的教訓為鑒,勸武帝深省。
漢武帝雖未采納東方朔的意見,“遂起上林苑”,但卻因《泰階》之奏,乃拜朔為太中大夫、給事中,賜黃金百斤。
東方朔的諫言也有被采納的,如奉觴上壽,勸武帝止哀:隆慮公主之子、漢武帝的外甥兼女婿昭
東方朔的直言切諫又一次被采納,那就是敢逆“龍鱗”,阻止武帝的寵幸之人“
“
有一天,漢武帝為竇太主置酒設宴宣室,使謁者引董偃入內。時東方朔當值,持戟立于階側,上前阻止,曰:“董偃有斬罪三,安得入乎?”皇上問:“這怎么說?”東方朔大聲說:“偃以人臣私侍公主,其罪一也。敗男女之化,而亂婚姻之禮,傷王制,其罪二也。陛下富于春秋,方積思于《六經》,留神于王事……偃不遵經勸學,反以靡麗為右,奢侈為務,盡狗馬之樂,極耳目之欲,行邪枉之道,徑淫辟之路,是乃國家之大賊,人主之大蜮,偃為淫首,其罪三也?!蔽涞勰徊粦?,良久曰:“吾業已設飲,后而自改?!睎|方朔說:“不可。夫宣室者,先帝之正處也,非法度之政不得入焉……”漢武帝說:“善?!庇谑窃t止,“更置酒北宮”,“賜朔黃金三十斤”。
東方朔又一次善言正諫,是武帝問治國化民之道,東方朔對以孝文之治?!稘h書》本傳載:
時天下侈靡趨末,百姓多離農畝。上從容問朔:“吾欲化民,豈有道乎?”朔對曰:“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上古之事,經歷數千載,尚難言也,臣不敢陳。愿近述孝文皇帝之時,當世耆老皆聞見之。(文帝)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衣弋綈(黑色厚繒),足履革舄(硬生皮鞋),以韋(不加飾的韋)帶劍,莞蒲為席,兵木無刃(不治利兵),衣(亂絮)無文(紋飾),集上書囊以為殿帷,以道德為麗(美),仁義為準。于是天下望風成俗,昭然化之。今陛下以城中為小,圖起建章,左鳳闕,右神明,號稱千門萬戶;木土衣綺繡。狗馬被(披)繢(五彩毛織物);宮人簪玳瑁,垂珠璣;設戲車,教馳逐,飾文采,聚珍怪;撞萬石之鐘,擊雷霆之鼓,作俳優,舞鄭女。上為淫侈如此,而欲使民獨不奢侈失農,事之難者也。陛下誠能用臣朔之計,推甲乙之帳燔之于通衢,卻走馬示不復用,則堯舜之隆宜可與比治矣?!兑住吩唬?正其本,萬事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副菹铝粢獠熘??!?/span>
這篇諫言剛直不阿,正義凜然,敢拿漢武帝之奢侈與孝文帝之節儉對比,直言當今天子之失,是要有膽量、有卓識、有正義在胸的,弄不好會招致殺身之禍。但因言皆有據,道理明正,漢武帝雖不改其奢,但也沒有怪罪。
東方朔的直言切諫,還有兩事。
其一,勸止武帝浮海求蓬萊?!顿Y治通鑒·漢紀·孝武皇帝》載: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后,聽信方士之言,以為蓬萊諸神可得,欣然東至海上,欲自浮海求之蓬萊,群臣諫不能止。東方朔諫曰:“夫仙者,得之自然。……若其有道,不憂不得;若其無道,雖至蓬萊見仙人,亦無益也。臣愿陛下第還宮靜處以待之,仙人將自至?!睗h武帝這才罷了。
其二,《史記·滑稽列傳》云:
至老,朔且死時,諫曰:“《詩》云:'營營青蠅,止于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副菹逻h巧佞,退讒言?!钡墼唬骸敖耦櫀|方朔,多善言?!惫种?。居無何,朔果病死。傳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笔侵^也。
這段文字沒有前因后果。東方朔為什么有此諫言?《資治通鑒·漢紀·孝武皇帝》有段記述:太子造反,兵敗逃亡。武帝怒甚,欲必發兵誅之。群臣憂懼,不知所出。壺關三老茂上書諫說以骨肉之情:“太子造反,是因奸詐之臣用上命迫蹴太子,太子以救難自免罷了,并無邪心”。于是引《詩》曰:“營營青蠅,止于蕃。愷悌君子,無信讒言。讒言罔極,交亂四國。”書奏,武帝感悟,然尚未說赦免太子。
但這段話記于征和元年(前91),壺關三老茂名下。時朔已于兩年前病故,引《詩》一樣,是兩回事,引用相同,還是同一件事,記事有誤?不敢斷定。東方朔的“直言切諫”,所見大體如此。
晚年轉變,終吐真言
東方朔自視極高,欺詆下人,傲弄大臣,有點目空一切,除了皇帝,似乎誰也不放在眼里。自言誦《詩》、《書》二十二萬言,兵法二十二萬言,又學戰陣、鉦鼓之教,二十二歲身長九尺余,堂堂儀表,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文武全才?!叭舸?,可以為天子大臣矣。”“為天子大臣”這是東方朔的初衷宏愿。在他自己想來,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事與愿違。盡管他費盡了心機,表現自己,但就是不見重用,只是“常為郎,與枚皋、郭舍人俱在左右,詼啁而已”。對此,東方朔當然不會甘心。
怎么辦?改變方式。直的不行,來曲的。首先,曲意奉承,吹捧皇帝。有一次漢武帝問他:“先生視朕何如主也?”東方朔說:“唐虞之隆,成康之際,未足以喻當世。臣伏觀陛下功德,陳五帝之上,在三王之右。非若此而已,誠得天下賢士,公卿在位,咸得其人矣”。于是把當朝大臣比做周、邵二公、孔子、太公、畢高公、皋陶、后稷、伊尹、伯夷、管仲、百里奚、子產等,把武帝說得大笑。顯然漢武帝聽出了其中的奧妙:東方朔在說違心的話,曲意奉承而已,與前“自公卿在位,朔皆傲弄”,完全相反;與前之“直言切諫”批評武帝之失和陳“化民之道”,也大相徑庭,故漢武帝大笑,以滑稽詼諧之言視而置之。這一手又失靈了。
漢武帝雄才大略,內興制度,外事四夷,國家多事,用人之際,廣攬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弊怨珜O弘至司馬遷,滿朝文武,皆得其位。而東方朔則常與幸倡俳優為伍,實在令其難忍。沒有辦法,只好上書陳農戰強國之計,因自訟獨不得大官,欲求試用?!捌溲詫S蒙眺薄㈨n非之語,辭數萬言,終不見用”。朔因著論,設客難已,用位卑以自慰諭。又作《非有先生論》,借非有先生之口,以諫吳王為名,既發牢騷,又抒政見;既大講仁義大道之理,又借機譏評當世。由此看來,東方朔晚年壓抑過于深重,實在“直”不起來了。直到臨死,再無顧忌時,才再敢一吐真言,諫曰:“愿陛下遠巧佞,退讒言”。一語道出久積胸中的塊壘,使漢武感到奇怪,說:“今顧東方朔多善言?”
東方朔的著述頗多,但流傳下來的不多?!稘h書·藝文志》著錄二十篇,見諸《本傳》者,有:《答客難》、《非有先生論》、《封泰山》、《責和氏璧》、《皇太子生謀》、《屏風》、《殿上柏柱》、《平樂觀賦獵》、《從公孫弘借車》及八言、七言(詩)上下等。前二篇,班固稱其最佳,故錄有全文,其余僅具目錄。班固認為:“凡劉向錄朔書具是矣,世所傳他事,皆非也?!弊⒁龓煿旁唬骸爸^如《東方朔別傳》及俗用五行時日之書皆非事實也。”班固此說自相矛盾。他在《漢書·藝文志》著錄朔書二十篇于雜家類,這里怎么又說朔書就是這十篇呢?再說,就其《傳》中所見,上書三千奏牘,上《泰階》之奏和“陳農戰強國之計”數萬言,難道不是東方朔的著作嗎?除此之外,《隋書·經籍志》著錄東方朔《十洲記》和《神異經》于史部地理類?!渡癞惤洝酚袪幾h,或謂后人所作,而《十洲記》今已大體肯定是東方朔撰。
東方朔的思想,由于他“言不純師,行不純德”,班固說他“詼達多端,不名一行,應諧似優(俳優—演員),不窮似智,正諫似直,穢德似隱”,很難說他是什么家。但其思想的基本傾向,還是可以從其“正諫”之辭和著作中看出的。其《泰階》之奏、“宣室之諫”(阻董偃入宣室)表現他重禮重義,尚儉禁奢。重本抑末,基本觀點傾向儒家。這與其《簽客難》和《非有先生論》所表現的思想基本一致。東方之論,以此二篇最為完整,最為班固稱道,說:“朔之文辭,此二篇最善”。的確此二篇表達思想最完備而真實,基本體現的是儒家思想。
其一,講修身、行仁義。如其《簽客難》,雖是為自己不得大官自解自慰,說時異事異,生不逢時,無所用武,但又說:“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哉!”“茍能修身,何患不榮!(姜)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設用于文武?!辈⒁对姟吩疲骸岸Y義之不愆。何恤人之言?”強調修身,體行仁義。
其二,主張褒有德,祿賢能;退讒言,遠巧佞。這是在東方朔言論當中屢見的。他常以歷史上正反兩面的經驗教訓為例,以桀、紂與湯、文對比,說明信讒言、用巧佞的危害,而用賢能、褒有德的益處:桀、紂“放戮圣賢,親近讒夫”,“遂往不戒,身沒被戮,宗廟崩弛,國家為虛”。而商湯、周文王,得伊尹、姜太公輔弼,“本仁祖義,褒有德,祿賢能。誅惡亂,總遠方,一統類,美風俗,此帝王所由昌也。上不變天性,下不奪人倫,則天地和洽,遠方懷之,故號圣王”。因此說,帝王應當“舉大德,赦小過,無求備于一人”。這些理論也是儒家的東西。
當然,東方朔所學駁雜,不拘一說,有許多自相抵牾之處。他既“非夷齊而是柳下惠”,認為伯夷、叔齊兄弟二人,恥食周粟,隱遁于首陽山,采薇而食,而至餓死,實不可取,戒其子不要學他。要學老子,避害于朝廷間,“以隱玩世”,故曰“首陽為拙,柱下為工”。是說老子為周柱下史,隱于朝,終身無患,是為工(做得好)也。但是,在《非有先生論》中又借非有先生之口稱夷、齊為仁者。他說:“伯夷、叔齊避周,餓于首陽之下,后世稱其仁?!痹偈菍h武帝及其政治,心中不滿,卻當面吹捧。他發狂言,說自己是避世于朝廷間的隱者,其實隱含了對漢帝的不以為然的看法。如果當時是一種牢騷,是發泄對不得重用的不滿情緒,那么到了晚年,而借非有先生對吳王的談話,大談避世原因,就含有人主不明,用人不當的批評了。
吳王問非有先生:先生來到吳地,我對你期望極高,但三年了,先生“進無以輔治,退不揚主譽”?!吧w懷能而不見,是不忠也;見而不行,主不明也。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不敢說話。吳王曰:“可以談矣,寡人將竦意而覽焉?!毕壬f:“于戲!可乎哉?可乎哉?談何容易!”就是說話不好說。“非明王圣主,孰能聽之?”吳王一再催促。非有先生這才開口,說以關龍逢諫桀,比干諫紂,極慮盡忠,反忤邪主之心,遭殺身之禍,使賢能之士不敢進,而避居深山間?!叭缡?,邪主之行固足畏也,故曰談何容易!”
這明顯是以古諷今,發泄對當世人主的不滿,暗示出自言避世于朝的原因。
反過來又借非有先生之口,闡述自己的正面觀點。拿伊尹事商湯,姜太公事周文王為例,說二人“誠得其君也”,故能成其大業。一番話說得吳王穆然,俯而深思,仰而泣下,幡然悔悟,嘆說:
“嗟乎!余國之不亡也,綿綿連連,殆哉,世之不絕也!”于是勃然興起:正明堂之朝,
評說:“故治亂之道,存亡之端,若此易見,而君人者莫肯為也,臣愚竊以為過”。又引《詩》云:“王國克生,惟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贝酥^也。
這段話便是東方朔政治思想的集中體現,完全是儒家王道德政的主張。但是,由于東方朔言談放蕩,以滑稽詼諧得寵,反而掩蓋了他的政治才能,終不見用。后來略有所悟,但為時已晚,再發牢騷,婉轉陳說也沒有用了。一代飽學之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成敗皆因于滑稽詼諧。故司馬遷和班固都視朔為滑稽家。
不知為什么劉向視東方朔為神仙家,寫入《列仙傳》,且與《漢書·本傳》大不相同。一是說他久在吳中為書師數十年,昭帝時還在活動,“時人或謂圣人,或謂凡人。作深淺顯默之行;或忠言,或虧語,莫知其旨。”二是說他活到了宣帝(前73~前50年在位)時,“棄郎以避亂世,置幘官舍,風飄之而去。后見于會稽,賣藥五湖,智者疑其歲星精也”云云。文后有贊語曰:
東方奇達,混同時俗。一龍一蛇,豈豫榮辱。高韻沖霄,不羈不束。沈跡五湖,騰影旸谷。
劉向顯然是根據后人傳聞而作,并非史實,但也與東方朔的思想行為有關?! ?/span>
參考文獻:
1.《史記·滑稽列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
2.《漢書》之《東方朔傳》、《藝文志》,中華書局1962年版。
3.《韓非子》,上海書店1986年影印。
4.《隋書·經籍志》,中華書局1973年版。
5.《陵縣縣志》。
6.呂慧鵑、劉波、盧達:《山東歷代作家評傳》,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7.詹安泰:《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8.龔克昌:《漢賦研究·東方朔評傳》,山東文藝出版社1984年版。
9.郭墨蘭:《齊魯文化》,華藝出版社1997年版。
10.郭墨蘭、武衛華、翁惠明著:《中國地域文化———齊魯文化卷》,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