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市共100個老舊小區啟動綜合整治,通過“菜單式”改造完善配套設施,補齊短板,優化功能,改善居住環境。在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穩步推進的背景下,北京勁松北社區探索出獨特的“勁松模式”,使得勁松小區從眾多老舊小區改造中脫穎而出,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一“勁松模式”究竟強在何處。
01
勁松小區概況
勁松小區位于北京東三環勁松橋西側,隸屬朝陽區勁松街道管轄,始建于上世紀70年代,是改革開放后北京市第一批成建制樓房住宅區,目前樓齡已40余年。
勁松小區區位
1
現狀問題分析
勁松一區、二區總建筑面積約20萬平方米,居民3605戶,其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36%,老齡化問題嚴重。
年代久遠、配套落后的老舊小區風貌
改造前的勁松社區面臨著配套設施不健全、小區道路、綠化等基礎設施老化的問題
雖然十二五完成多項改造工作,但面對新時代、新北京、新朝陽的要求,勁松社區在人群、基礎設施、配套服務三方面存在“錯配”的情況。
勁松小區綜合整治要解決三類錯配
面對這些錯綜復雜的問題,僅靠政府單方力量,以傳統的老舊小區治理方式已很難從根本上予以解決。在此背景下,2018年7月,勁松街道與社會機構達成合作,結合對勁松小區綜合改造和提升的實踐,共同探索能夠實現社區長效良性發展的創新模式。
目前雙方已達成勁松一區到八區整體綜合整治與改造提升的戰略合作,并將勁松一區、二區作為先期試點開展工作,逐步探索出一種社區整治的創新模式:“勁松模式”,且已取得了較好的反響。那么這一模式究竟是怎樣的呢?
02
勁松模式,讓“錯配”變“適配”
1
運營模式:市場化方式推動更新與持續運營
“勁松模式”創新投融資機制,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機構參與更新與物業管理。同時將勁松一區、二區作為先行試點由社會機構投入改造,通過后續的物業管理、服務的使用者付費、政府補貼、商業收費等多種渠道,實現一定期限內投資回報的平衡,形成社會機構對城市老舊社區改造介入的吸引點。
在業內看來,“勁松模式”運用市場化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是創新老舊小區投融資機制的有效實踐。
2
推進模式:“五方聯動”
老舊小區改造的長效機制的關鍵在于,改造者要把小區當成一個生命來看,和居民充分地交流,以人為本地進行“友好”改造,從而達到天然的人居和諧。
基于此,勁松試點探索出了一條“區級統籌,街鄉主導,社區協調,居民議事,企業運作”的“五方聯動”機制,由區級部門領導,區委辦局、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會單位和企業代表五方聯動,共同推進社區綜合整治。
勁松模式“五方聯動”工作機制
“勁松模式”通過市場化的運營方式和“五方聯動”的工作模式推進老舊小區的改造,取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那么這一模式為小區居民帶來了哪些便捷呢?
03
公眾參與:精準的需求管控
在“勁松模式”的具體實踐中,社區居民全程參與,自主選擇社區改造內容。為精準定位居民的需求,勁松街道和企業項目團隊通過入戶訪談、現場調研、組織座談、召開評審會等方式,在深入了解居民需求后確定整治重點,實現了真正的“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1
依據居民需求,制定改造計劃
項目團隊通過數十場居民調研訪談,訪談人數共2380人,與居民深入交流,得出社區居民最迫切希望得到改善的內容。結果發現,居民對社區現狀的改造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居民對社區現狀的改造需求
在此基礎上,項目團隊及時根據大家的需求制定改造工作計劃,為小區居民打造了舒適、安全、便捷的生活環境。
2
打造便民業態,用數據說話
改造前的勁松小區便民設施不足,但是究竟需要引入哪些便民業態可是個大難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項目團隊挨家挨戶進行了詳細走訪調查,針對青年、中年、老年三類人群的需求進行了深入調研。
調查結果發現,中年人群和老年人群希望增加菜市場/生鮮蔬菜店、社區食堂、早餐店、理發店和生活超市,以便利居家生活為主。
而青年人群則希望增加社區健身房、餐飲/早餐店和代收快遞/外賣的服務,對社區圖書館和咖啡廳也有較大的需求,體現了年輕人的個性化需求。
基于此,項目團隊根據小區人群配比合理布局,利用改造后的空間引入了大量的便民業態,大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
3
車棚怎么改?居民說了算
年初,勁松街道為了車棚的整體升級舉辦了一場“選美”大會,在自行車棚設計改造中,團隊邀請高校、社會機構等分別提供設計方案,組織居民代表參與方案評選及便民服務業態的投票,獲得居民極大好評。
目前,經過改造的新車棚已經投入使用。升級后的車棚通過提高停車效率,節省出了空間,這些空間被改造成了服務綜合體,包括裁縫鋪、修鎖配鑰匙、電器修理、鞋類打理、洗衣、自動售賣機等便民服務。
改造后的車棚增加了小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縫補服務功能
在車棚的一角有立著一個“奇怪”的機器,上前去研究了一番才發現原來是個“自動面條機”。用戶僅需拿出手機掃碼付款,就可以得到一碗熱乎乎的湯面,既智能又便捷
說了這么多,“勁松模式”究竟給居民的生活空間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就跟我們一起走進小區,看看改造的成果吧。
04
勁松小區舊貌換新顏
1
公共空間提質
勁松二區社區活動公園延續整體設計理念,用現代色手法對社區活動公園進行設計,為鄰里提供一個舒適的休息、聊天場所。
這里曾經只是一片小廣場,小區里的孩子們總是無處可去。此次改造在社區活動公園內增設了兒童游樂設施,如今的社區公園充滿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
勁松二區社區公共空間改造前后對比
2
電線入地改造
勁松西街強弱電架空線入地改造前后對比
3
車棚改造升級
勁松小區車棚升級是一大亮點,不但停車費用沒有增加,還改善了存車環境。
4
社區文化提升
改造后的社區公園為中老年居民們提供了文化娛樂的空間
社區趣味運動會
除了以上介紹的內容之外,此次改造的內容還包括市政基礎設施、出行環境等許多方面。經過半年的施工,投入四千余萬元的勁松社區二區示范區基本完成了改造工作。
勁松街道負責人
舊貌換新顏,改造完成后的老舊小區居民,幸福感提升了。大家都感覺到小區變大了、衛生變好了,不僅徹底改變了臟亂差的小區環境,也讓居民更安全、放心了。
目前,存量空間改造已成為城市發展的新趨勢,其中,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品質提升的一項重要工作。勁松小區通過引入社會機構,形成小區整治管理的創新模式和長效機制,從而讓3605戶居民圓“新居夢”,為破解老舊社區更新這一難題積極探索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新路,讓老舊小區成為環境整潔、管理有序、守望相助、共治共享的和諧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