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2
2003.3.01發行
(1-1)貼2002-20(3-1)郵票1枚
蓋
紀念封規格:176×110mm
寄自:北京航天城
發行:上海航天局集郵協會
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重返月球,開發月球資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為世界航天活動的必然趨勢和競爭熱點。開展月球探測工作是我國邁出航天深空探測第一步的重大舉措。實現月球探測將是我國航天深空探測質的突破。月球已成為未來航天大國爭奪戰略資源的焦點。月球具有可供人類開發和利用的各種獨特資源,月球上特有的礦產和能源,是對地球資源的重要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1998年,由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的專家完成中國月球探測發展戰略的研究項目,提出開展中國月球探測發展規劃的初步設想,并于2000年完成《中國月球資源探測衛星科學目標》研究報告。
2000年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發表,首度披露將“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2001年1月,原國防科工委在哈爾濱召開首屆深空探測會議,與會科學家就加快中國探月工程論證、推動中國探月工程立項達成共識。
2003年3月1日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首先是發射繞月衛星,繼而是發射無人探測裝置,實現月面軟著陸探測,最后為運輸機器人上月球建立觀測點,并且采取樣本返回地球;整個計劃將會歷時20年。
繞:即“嫦娥一號”繞月工程,這是我國月球探測的第一期目標,這一工程有望在三年左右得以實現。即發射我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突破至地外天體的飛行技術,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通過遙感探測,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探測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探測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測衛星奔月飛行過程中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落:探月二期工程。在實現“繞”的基礎上,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地外天體的著陸技術,并攜帶月球巡視勘察器,進行月球軟著陸和自動巡視勘測,探測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巖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和月表的環境,進行月巖的現場探測和采樣分析,進行日-地-月空間環境監測與月基天文觀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巖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分辨率攝影和月巖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參數。
回:探月三期工程。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即發射月球軟著陸器,突破自地外天體返回地球的技術,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對取樣進行分析研究,深化對地月系統的起源和演化的認識。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劃分月球表面的基本地貌構造單元,初步編制月球地質與構造綱要圖,為后續優選軟著陸提供參考依據。
2、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對月球表面有用元素進行探測,初步編制各元素的月面分布圖。
3、探測月壤特性。探測并評估月球表面月壤層的厚度、月壤中氦-3的資源量。
4、探測地月空間環境。記錄原始太陽風數據,研究太陽活動對地月空間環境的影響。
1、研制和發射中國第一個月球探測衛星;
2、初步掌握繞月探測基本技術;
3、首次開展月球科學探測;
4、初步構建月球探測航天工程系統;
5、為月球探測后續工程積累經驗。
嫦娥工程是一個完全自主創新的工程,也是我國實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動。工程自2003年3月啟動,目前已經完成了嫦娥一號衛星和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產品研制和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系統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