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封背面蓋“上海2013.06.08.09永泰路(91)”郵政落地戳
紀念封背面蓋“上海2013.06.13.09永泰路(91)”郵政落地戳
紀念封規格:220×110mm
技術指標:長寬高為8.2米×3.0米×3.4米;空氣中重量不超過22噸;有效負載220公斤(不包括乘員重量);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速度為最大2.5節,巡航1節;載員3人;生命支持,正常:3×12人時,應急:3×84人時;正常水下工作時間12小時。
技術特點:一是在世界上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二是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定位能力,這為該潛水器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三是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地形地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象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四是配備多種高性能作業工具,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鉆取芯等復雜任務。
試驗:從2009年8月開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先后組織開展1000米級和3000米級海試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3000米級海上試驗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超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并創造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記錄,驗證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3000米級水深的各項性能和功能指標。2011年7月,“蛟龍號”進行5000米級海試,分別于7月21日、26日和28日完成了三次下潛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188米。
首次應用航次:2012年11月16日,中國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宣布,2013年將牽頭組織“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試驗性應用,執行“南海深部科學計劃”。主要是為科學家研究南海的形成、發展和今后的趨勢提供技術支撐,作業區域包括一個冷泉區和一個海山區。2013年6月5日,“蛟龍號”母船“向陽紅09”由青島起航,前往江蘇江陰裝載“蛟龍號”。2013年6月10日,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試驗母船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起航,執行為期103天的試驗性應用航次任務。首站將在南海下潛,隨后將赴東北太平洋和西北太平洋。據了解,“蛟龍”號本航次將安排科學家隨潛水器下潛,目前已有14名科學家通過考核,具備了隨艇下潛條件。根據安排,“蛟龍”號本航次中每次下潛將由2名潛航員搭載1名科學家。他們的任務是進行水下觀測,并協助潛航員完成近底作業。6月17日16時30分左右從南海一冷泉區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3名下潛人員出艙,標志著“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首次下潛任務順利完成。
應用領域:一方面,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海底熱液噴口等復雜海底進行機動、懸停、正確就位和定點坐坡,有效執行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環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學考察。另一方面,“蛟龍號”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開展: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勘查,可對小區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測量,可定點獲取結核樣品、水樣、沉積物樣、生物樣,可通過攝像、照相對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等進行評價等;對多金屬硫化物熱液噴口進行溫度測量,采集熱液噴口周圍的水樣,并能保真儲存熱液水樣等;對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利用潛鉆進行鉆芯取樣作業,測量鈷結殼礦床的覆蓋率和厚度等;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檢測,完成其他深海探詢及打撈等各種復雜作業。
意義:深海潛水器是海洋技術開發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截止到2010年8月,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擁有世界上僅有的5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這些裝備到達的范圍遍及海洋的大陸坡、海山頂、火山口、洋脊以及6000米的洋底,在地質、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重要發現。“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世界上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中具有最大設計下潛深度——7000米,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中國載人深潛試驗完成了從零到7000米水深的重大跨越。“蛟龍號”海試成功實現了中國深海裝備技術的跨越式發展,標志著中國繼美、法、俄、日之后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載人深潛技術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