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孔子對曰:茍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孔子說話確實比較直,季康子本來想問怎么鎮(zhèn)壓盜匪,而孔子缺告訴他,你只要減少自己的貪欲——持心守正,百姓的負(fù)擔(dān)就會降下來,人人安居樂業(yè),那你給他錢,他也不會去做違法的事。孔子的這句話跟老子說的“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見《道德經(jīng).第三章》)”道理一樣。其實這段話也是勸季康子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格且恥”——為政者能夠修養(yǎng)仁德,推行禮教,那么百姓們自然會自覺地守規(guī)矩,不恥于作那些違法亂紀(jì)的事情。
【19】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接著上邊的問題,季康子又進(jìn)一步問,如果把那些無道的人統(tǒng)統(tǒng)殺掉,以實現(xiàn)國家步入正道,這個主意怎么樣呢?——這是典型的以殺止殺的辦法,跟秦始皇時期一樣,采取嚴(yán)刑酷法,弄得大家“道路以目”,什么話都不敢講,也就是孔子說的“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見《為政篇.第三》),最后不也是二世而亡嗎?
所以孔子批評季康子說“子為政,焉用殺?”——為政之道,怎么能夠使用殺伐的手段呢?正如老子說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見《道德經(jīng).第七十四章》)”單純靠殺戮是沒有辦法讓百姓們信服的,接著孔子說“子欲善,而民善矣”——只要為政者有善心,能夠處處想著百姓的苦處難處,“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那么百姓們自然也就會棄惡從善了。“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處于高層位置的君子,他的品德就像風(fēng)一樣,強勁有力,而且傳播非常快,處于低位的小人(這里的小人指的是普通老百姓),他們就跟草一樣,比較柔弱而且影響力很小,一旦遇到風(fēng)行,自然也就隨風(fēng)而倒了——這其實是讓季康子通過以身作則來培育社會良好的風(fēng)氣,如此百姓們自然就從善如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