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朋友圈里的鄙視鏈是現在比較火的,它也做出了等級的劃分,那么朋友圈里的鄙視鏈你在哪一級?朋友圈里的鄙視鏈心理分析。
鄙視鏈就是現在網絡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其實說白了就是人與人在社會關系中的等級秩序在朋友圈的展現。
朋友圈之所以有鄙視鏈,一方面是人們本性的攀比與嫉妒;一方面是我們社會關系潛藏著等級秩序,朋友圈是這一社會關系的濃縮。最后也與朋友圈的特性有關。
“什么食物和什么食物吃了相克,小心中毒;馬云成為首富因為他看過凌晨三點的杭州;好大啊,快看,速刪!”點開這些文章,除了內容和邏輯秀下限外,內文的裝飾往往也非常“土”,圖片不居中,內文大紅大紫,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沒什么審美。
把朋友圈當做經營場所,也不是不可以,現在經濟不景氣賺錢不容易,大家還是能夠理解的。不過,你是否見過這樣的微商和代購?一天到晚連軸轉,每隔兩三個小時就開始發各種購物鏈接;販賣各種面膜、保健品,一看那推介語你就知道這十有八九是假貨和虛假宣傳。
朋友圈里老是有人發照片,但圖文嚴重不匹配,文字里說“今天好累啊”,配圖卻是手握方向盤,方向盤上有著醒目的凱迪拉克標志;文字里說“今天去做了指甲,顏色好看嗎”,配圖的確是美甲了,但有一個嶄新的不知道幾克拉的鉆戒……人們天天在朋友圈里受這樣的刺激,很快就發現其中的套路,還形成了免疫效果。
自拍本應是真實的,可在朋友圈里,我們看到的都是經過處理過的真實——接近于虛假。人們總是幻想自己是完美的,美顏相機是最不費力、也最虛無的一種實現途徑,于是很多人樂此不疲。不用P得太用力,沒人會看你,看到了也會翻白眼的。
對于真正大量閱讀的人來說,能夠觸動他在朋友圈發表下抒情和議論的書籍,很少很少。只有不怎么讀書的人,才會讀一篇《讀者》文章都會有“洗心革面”的“覺悟”,看了一部三流小說,就把它奉為經典之作。其二,讀書,重點是把書讀進去,在讀完書之后花費時間和精力把讀書筆記做好,而不是忙不迭在朋友圈里曬書發感慨,這樣的讀書就像是酒肉穿腸過,很快就被你忘得一干二凈,讀了跟沒讀沒什么兩樣。
絕大多數時候,秀恩愛和曬娃,并不惹人反感,在戲精橫行的朋友圈,它有一種熱氣騰騰的生活氣息,有一種難得的真實感。人一幸福,難免就想在世界中心呼喚愛,朋友圈的分享是幸福的小小的外溢,并不是當事人故意想曬或秀,他是真的幸福。當然,有些話嘮總是把朋友圈當樹洞,一天到晚發個十條八條的,起床一條,晚安一條,每天大事小事都要一一匯報,沒有那么多在意你的事無巨細人生。
處于朋友圈鄙視鏈頂端的,自然是看戲了。這類人要么不發朋友圈,要么發朋友圈但從不發私人生活、不發私人感慨,他們把朋友圈當做一個不及物的東西,一個工作場合,一個毫無感情的場所。他們要么是超脫的高人,要么是冷漠的看客,要么是自以為高明實際上的孤獨患者。
智商優越感。看英劇的覺得自己智商高,看韓劇臺劇內陸劇的被認為“腦殘”;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隨便扔一個薛定諤定律出來就能把他們嚇哭。
年齡優越感。年輕人看不起老年人,85后就說“我們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回憶童年,你們70后是回憶上輩子吧”;成人歧視小屁孩,比如逛天涯社區的經常會說,咦,怎么貼吧的小屁孩也來混天涯了。
時尚度優越感。新潮歧視老派,這不是說年齡,而是對新事物的接受度,同齡人也分保守派和潮人。
原創優越感。這就是山寨臺湖南衛視以及國內各種山寨產品被鄙視的終極原因。
品位優越感。自以為高雅的看不起顯得庸俗的,所以號稱喜歡《新周刊》雜志的沒準天天晚上是抱著《知音》和《人之初》睡覺呢。
國際化優越感。大眾印象里,基本上歐美最好,日韓次之,港臺湊合,感謝朝鮮、印度、非洲等地的存在,讓我們還能靠調侃他們贏得一點平衡感———這當然不對,但這種潛在現象不能假裝沒看見。
小眾優越感。人類總是需要一些東西來顯示自己與眾不同,比如富豪得靠花錢來突顯和窮人的區別,而另一個邏輯就是,喜歡的東西越小眾就越拽,顯得自己品味獨特。
鄙視鏈是當今網絡社會反映出的一種自我感覺良好而瞧不起他人的現象。在鄙視的怪圈中,每一個人,都在鏈條的最末端。詞源為南方都市報2012年4月7日深圳雜志“城市周刊”專題。
在鄙視已經變得公然、無畏、無所顧忌的當下,似乎不鄙視無以證明自己的優秀、高端與成功。你鄙視我,我鄙視他,鄙視食物鏈將消弭的等級制度再次建構,豎中指、翻白眼就是隔開自戀、自卑的“宮墻”。
鄙視像條食物鏈,是個繞不開的怪圈。當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說“文人相輕,自古而然”探討學術爭論之道的時候,他沒有想過,這個詞日后會成為文人之間爭風吃醋、相互“踐踏”與傾軋的托辭,更沒想到,這場游戲會擴撒到生活的各個層次,成為一條條“相輕”的“食物鏈”。
鄙視不是統治者的游戲,而是路人的“泄欲”。鄙視,這一詞本身就有著強烈的不平等姿態。我好,你壞!我優,你劣!我高級,你低俗!我核心,你邊緣!……我與你始終都處于天平的兩端,我的與你不同才能顯示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