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古國”橫空出世,專家: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找到了!華夏文明之源找到了:5300年前,中華先民就會養蠶制衣!
說起中國的文明史,人們的腦海中,自然會浮現出一個詞:“上下五千年?!蹦敲?,中華文明的源頭到底在哪里?由于史前資料的缺失,一直難有定論。就在今天,專家們終于用考古實證,肯定在回答了這個問題:“中華5000年文明的源頭找到了,就是位于河南鞏義的雙槐樹。”
經考古勘探發掘和科學測年確認,位于河南鞏義的雙槐樹遺址,被定性為5300年前后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 這個距今5300多年,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河洛中心區域的仰韶中晚期遺址被證實是古國時代的一處都邑遺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區域,專家建議,將其命名為“河洛古國”。
那么,這個河洛古國的都邑究竟是何面貌?專家又為何認為它就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呢?雙槐樹遺址位于黃河南岸高臺地上、伊洛匯流入黃河處的河南省鞏義市河洛鎮。由考古發掘所取得的成果來看,它是黃河流域唯一且規格最高的都邑性質中心聚落。
雙槐樹遺址殘存的117萬平方米的范圍內,3重大型環壕、具有最早甕城結構的圍墻、封閉式排狀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大型夯土基址、采用版筑法夯筑而成的大型連片塊狀夯土遺跡、3處共1700余座經過嚴格規劃的大型公共墓地、3處夯土祭祀臺遺跡、圍繞中心夯土祭臺周邊的大型墓葬、與重要人物居住的大型建筑融合的用九個陶罐模擬的北斗九星天文遺跡、與絲綢起源有重要關聯的最早家蠶牙雕藝術品、20多處人祭或動物祭的禮祀遺跡以及制陶作坊區、儲水區、道路系統等無一不在說明這里的高規格。
另外,在雙槐樹遺址周邊,還有青臺、汪溝、秦王寨、伏羲臺和洛陽的蘇羊、土門、妯娌等多個遺址,特別是西山、點軍臺、大河村仰韶文化城址組成的城址群對雙槐樹都邑形成拱衛之勢。它的北面有黃河這一道天然屏障,其他的遺址呈扇面分布在雙槐樹遺址的南面,各司其職,而雙槐樹正好位于扇把的位置。
雙槐樹遺址最為著名的出土物應該就是一枚用野豬獠牙雕刻而成的蠶。這枚長6.4厘米,寬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的牙雕蠶,是一條正在吐絲的家蠶形象。這正好與青臺和汪溝出土的彩色絲綢相互印證。能夠比較確定地說,這里應該是當時世界上最早產生絲綢的地方。
一系列重要考古發現表明,以雙槐樹遺址為代表的“中原文明發展模式”,崇尚中心和文化包容,重視民生、農桑,不過分地把創造的社會財富貢獻給神靈,而是更多地投入社會再生產。這一模式的主體在后代被主流政治社會所繼承和發揚,成為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最為代表性和引領性的主流發展模式和思想。
專家們認為,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合天命而治的禮儀性思維,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筑,嚴謹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國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等,雙槐樹遺址所表現的內涵尤其是社會發展模式和承載的思想觀念,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正是賴此主根脈而綿延不絕。
雙槐樹遺址是迄今為止在黃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這一中華文明形成的初期,發現的規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質的中心聚落,因而被專家學者稱為“早期中華文明的胚胎”。
而以其為代表的“中原文明發展模式”,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合天命而治的禮儀性思維,具有引領性的文明發展模式,規模宏大的高等級建筑,嚴謹有序的聚落布局,中國地理中心最早城市群中的核心位置等,呈現出古國時代的王都氣象,尤其是北斗九星以及諸多凸顯禮制和文明的現象,被后世夏商周等王朝文明所承襲和發揚,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主根脈有望追溯至此。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