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針刀治療要點規程定點定位

針刀治療時,需遵循四步進針刀規程,即定點、定向、加壓分離和刺入。定點,是指在確定病變部位和搞清該處的解剖結構后,在進針部位用紫藥水做一記號,局部碘伏消毒,覆蓋上無菌洞巾。因此針刀治療點的掌握至關重要。今天為大家整理了針刀相關適應癥治療點的總結。

一、頸椎病針刀治療要點

頸椎病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和交感型頸椎病。類型不同,針刀主要治療點也各不相同。

1、頸型頸椎病:針刀主要松解肩胛提肌,C2棘突旁,或頸固定肌群(頭、頸夾肌、頭、頸半棘肌)。用針刀斜刺術效果較好,且安全無痛。

2、神經根型頸椎病:針刀主要松解斜角肌、固定肌群、項韌帶及頸背筋膜等;

3、脊髓型頸椎病:針刀主要松解頸固定肌群、項韌帶、某一壓迫節段關節囊、并輔以動態牽引、營養神經藥、擴血管藥;

4、椎動脈型頸椎病:針刀主要松解椎枕肌、腱弓、環枕后膜,C2關節囊;


5、交感型頸椎病:針刀主要松解斜角肌或針刀觸激星狀神經節。

其中,肩胛提肌、C2棘突旁是頸椎病治療最常用點,該處成人80%以上均有損傷(側臥不用枕為最佳治療姿勢);針刀治療頸椎病功用應該占70%,而手法整脊,適當用藥占30%,針刀醫師必須學會整脊術;不要忽視頸椎保健枕、兩側聳肩睡和頸椎保健操的三大要點,因為預防頸椎再損傷比治療更重要。

頸椎橫突側方入路依據和安全性:


頸椎橫突較短小,位于關節突前方,與關節突幾乎是在一個矢狀位上,所以很難保證從后位入路針到的是橫突。而側臥位橫突更容易暴露、觸及。


頸椎的神經根出椎間孔后繞行于椎動脈后、外側方,其前支出橫突前、后結節之間的脊神經溝往前下,椎動脈其實被神經根包繞保護,側位針橫突后結節,針刀若要刺到椎動脈必須先過神經根這一關!而前結節只要針刀往后外側方靠,也不會刺中椎動脈。所以,術前精確定位,術中輕巧操作,是不會損傷椎動脈的。


椎枕區(顱底枕骨上下項線之間)

淺層:由內向外分別有項韌帶、斜方肌、頭半棘肌、頭夾肌、胸鎖乳突肌附著

深筋膜:有數條往上的皮神經穿行而過,由內往外分別是:第三枕神經、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這些神經在穿行(出)椎枕部時容易受到來自椎枕部緊張攣縮的肌腱、筋膜的卡壓、刺激

深層下項線:枕下肌群止點,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三肌圍成枕下三角,椎動脈在此過C1后弓椎動脈溝進入枕骨大孔,椎枕肌的損傷,寰枕、寰樞關節的錯位,容易卡壓、刺激椎動脈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眩暈。

上下項線之間由后正中線至乳突分成三等份,臨床上發現:

中內1/3交界處和中外1/3交界處是最常見的損傷點。解剖層次:

淺層:前者相當于斜方肌的外側緣,有枕大神經穿出,后者相當于頭夾肌的內側緣,有枕小神經穿行,乳突部有耳大神經穿行。而上述三神經與額顳部的眶上神經和顳神經有著廣泛的交通支,椎枕部肌群的損傷,常可卡壓或刺激這三條神經,引起額、顳、枕部的疼痛。

深層:前者相當于頭后小直肌的止點,后者相當于頭后大直肌和頭上斜肌的止點。

所以,上下項線之間(包括上下項線)中內1/3和中外1/3交界處、C2棘突旁、C1橫突、C2/3關節突是頭痛、眩暈的首選治療點。

上下項線之間針刀操作: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垂直于顱底骨面方向逐層切刺,不橫切。


1.棘突正中:碰到堅韌的項韌帶即切刺,不一定到骨面,可橫切。

2.棘突旁:后正中線旁開1.5-2.0cm,多為斜方肌、頭夾肌、橫突棘肌(半棘肌、多裂肌、回旋肌)損傷點。斜向內側朝棘突旁骨面方向切刺,或垂直于椎板、關節突骨面逐層切刺,不強求到骨面,落空感即止。

3.關節突:后正中線旁開3-5cm,頸部肌肉最薄弱處,針刀與關節突骨面垂直逐層切刺,先松解淺層的肌筋膜,再達關節突骨面,松解關節囊、并可沿關節突的骨面向內外鏟切。


頸椎關節突后外側方入路依據及安全性

頸椎椎板之間的間隙較大,而位于椎板外側的關節突呈疊瓦狀排列,并呈一與皮膚平行的弧面,上下關節突有關節囊連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時,此處肌肉較薄,很容易觸及關節突骨面。所以從關節突的弧面進針既能輕易到達關節突骨面,又不易進入椎管。


4、橫突后結節:在環狀軟骨水平,胸鎖乳突肌后后緣可捫及C6橫突后結節,從乳突至C6橫突做一連線,在此連線上,從乳突尖一一往下捫,可摸到各頸椎的橫突后結節。側位,針刀與橫突尖骨面垂直逐層切刺。

5、橫突前結節:橫突后結節往前約1.5cm處,大都在胸鎖乳突肌前緣,側位或仰位,針刀與橫突尖骨面垂直逐層切刺。


注意: 橫突前、后結節均應逐一摸清定準,進皮后先逐層切刺肌筋膜,再探索輕擺進針達橫突骨面后小幅度切刺,刀口線始終與人體縱軸平行 。


頸椎橫突側方入路依據和安全性:

頸椎橫突較短小,位于關節突前方,與關節突幾乎是在一個矢狀位上,所以很難保證從后位入路針到的是橫突,而側臥位橫突更容易暴露、觸及。


術前精確定位,術中輕巧操作,是不會損傷椎動脈的。頸椎的神經根出椎間孔后繞行于椎動脈后、外側方,其前支出橫突前、后結節之間的脊神經溝往前下,椎動脈其實被神經根包繞保護,側位針橫突后結節,針刀若要刺到椎動脈必須先過神經根這一關!而前結節只要針刀往后外側方靠,也不會刺中椎動脈。


6、椎枕區(顱底枕骨上下項線之間)

淺層:由內向外分別有項韌帶、斜方肌、頭半棘肌、頭夾肌、胸鎖乳突肌附著 。

深筋膜:有數條往上的皮神經穿行而過,由內往外分別是:第三枕神經、枕大神經、枕小神經和耳大神經,容易受到來自椎枕部緊張攣縮的肌腱、筋膜的卡壓、刺激。


深層下項線:枕下肌群止點,頭后大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三肌圍成枕下三角,椎動脈在此過C1后弓椎動脈溝進入枕骨大孔,椎枕肌的損傷,寰枕、寰樞關節的錯位,容易卡壓、刺激椎動脈致椎動脈供血不足而引發眩暈。

上下項線之間由后正中線至乳突分成三等份,

臨床上發現:中內1/3交界處和中外1/3交界處是最常見的損傷點。

解剖層次:

淺層:前者相當于斜方肌的外側緣,有枕大神經穿出,后者相當于頭夾肌的內側緣,有枕小神經穿行,乳突部有耳大神經穿行。而上述三神經與額顳部的眶上神經和顳神經有著廣泛的交通支,椎枕部肌群的損傷,常可卡壓或刺激這三條神經,引起額、顳、枕部的疼痛。

深層:前者相當于頭后小直肌的止點,后者相當于頭后大直肌和頭上斜肌的止點。

所以,上下項線之間(包括上下項線)中內1/3和中外1/3交界處、C2棘突旁、C1橫突、C2/3關節突是頭痛、眩暈的首選治療點。

上下項線之間針刀操作:刀口線與人體縱軸平行,垂直于顱底骨面方向逐層切刺,不橫切。


二、椎管外腰椎病針刀治療要點

(一)棘突周圍病變


1. 棘突滑囊炎:(繼發)觸壓痛有波動感;

2. 多裂肌損傷:棘突下緣有壓痛;

3. 迴旋肌損傷:棘突旁壓痛,4. L3以上更明顯;

5. 棘上韌帶損傷;

6. 棘間韌帶損傷。

(二)關節囊周圍病變

2. L3以上棘突旁開2 cm,L4、L5 2.5cm處有深壓痛;

3. 通常為多裂肌,迴旋肌起點處損傷;

4. 乳付突韌帶損傷卡壓脊N后內支。

(三)橫突病變

由于第三腰椎橫突特別長,且水平位伸出,附近有血管、神經束經過,有較多的肌筋膜附著。第三腰椎以上主要為腰方肌損傷,髂腰韌帶損傷指腰四、五橫突處。臨床以治療腰三橫突為多見。針刀找到末端時,要注意將針刀向外上方鏟切。以防損傷橫突下動脈出現血腫。



(四)肌肉起止點病變

1. 骶棘肌起止點病變

2. 腰髂肋肌起止點病變

(五)臀上皮神經卡壓病變

由T12—L3的脊神經后外支的皮支組成。在深筋膜下段成一鈍角轉折,向下外走行,穿出皮下淺筋膜,跨越髂嵴,經骨纖維管進入臀筋膜。有多支分布。通常在骶棘肌外緣與髂嵴交界處卡壓多見。

(六)腰背筋膜病變

腰骶部筋膜病變在棘突周圍可觸及有磨沙感。針刀扇形鏟切或用撥針治療效果好。


三、肩 部1、骨性、肌肉標志

斜方肌結節:在肩胛岡的后緣,位于皮下隆起。

肩胛岡的剛上窩:在肩胛岡上方,是岡上肌的附著點。



肩胛岡的剛下窩:在肩胛岡下方,是岡下肌的附著點。


肱骨頭:肩關節屈曲90°并旋內、旋外,可感到肱骨頭旋轉,旋內時可觸摸到肱骨的大結節和小結節及中間結節間溝。



肩峰:在鎖骨外側端。(圖2-39) 肩胛骨的外端和鎖骨肩峰構成肩鎖關節。(圖2-40)肩峰的下緣和后緣是三角肌的附著點。(圖2-41)


肩胛骨面:在肩鎖關節的外側可觸及。

喙突:在肱骨頭內側和鎖骨下方,能觸摸到的是喙突尖和內側緣,是肱二頭肌短頭肌腱、喙肱肌、胸小肌的附著點。


肱二頭肌溝:內旋上臂,在肱骨的中點近側,溝內含有 肱二頭肌的長頭及其肌腱。


2、屈 曲

三角肌的前部和喙肱肌是肩關節的主要屈肌。胸大肌的是間纖維、肱二頭肌、前鋸肌、斜方肌為次要的屈肌。


三角肌:起點在鎖骨外1/3、肩峰、肩胛岡。止點在肱骨三角肌粗隆。 后部肌束(脊柱部):外展肩關節90°屈曲肘關節,在肩關節的后部可觸及。 中部肌束(肩峰部):肩部外展在前束和后束之間為中部。 三角肌的前部肌束(鎖骨部):做肩部水平向前推的動作,可觸摸到該肌束。

喙肱肌:前屈外展臂部并屈曲肘關節,在臂部的內側面、肱二頭肌的后方能感到一條繃緊的條索狀肌肉即是該肌。 起點:喙突。止點:肱骨中部內側。


肱二頭肌長頭肌腹:在肘區的前面、臂的前面一直到三角肌的下面,屈伸肘關節動作能更好在顯現該肌腹。


肱二頭肌短頭肌腹:在上臂前面近端1/3處,靠近胸大肌。

肱二頭肌肌腱:前臂旋后,抗阻力屈曲肘關節,在肘窩處可觸摸到。


肱二頭肌起點:長頭起于肩胛骨盂上結節,短頭起于肩胛骨喙突。止點在橈骨粗隆。


前鋸肌:重復做短促的吸氣動作,可看到附著在肋骨的指狀突起出現在后方的背闊肌和前方的胸大肌之間。


起點:第1-8肋骨。止點:肩胛骨內側緣及下角。


斜方肌:從枕骨突起向外向下到鎖骨外1/3為上部纖維。下部纖維附著于肩胛岡的內側,沿下胸椎棘突的內側向下走行。壓低肩胛骨明顯。中部纖維從肩峰到第7頸椎和上部胸椎的棘突處可觸及,內收肩胛骨明顯。斜方肌呈扁平狀,由于纖維的旋轉會觸到像條索狀的結構,正常無緊張,無壓痛。




背闊肌、大圓肌、三角肌的后部纖維是肩關節主要的伸肌。小圓肌和肱三頭肌長頭為資格的伸肌。肩關節伸直疼痛提示收縮肌肌腱炎。


3、伸 直

背闊肌:在上臂的內側面,胸廓后外側部可觸摸到該肌。 起點在下6個胸椎棘突和全部腰椎棘突及髂嵴。止點:肱骨小結節嵴。


大圓肌:在上臂的內側面,胸廓偏后側向上推,有一明顯的肌性突起即是該肌。



小圓肌: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各90°,前臂旋前,在肩胛外側緣的三角肌和大圓肌之間既是該肌。

肱三頭肌長頭近側端肌腱:肩關節外展、肘關節屈曲各90°,前臂遠側端抗阻力外展肘關節,在肩后部三角肌的后束肌纖維和小圓肌的外側可觸及該肌腱。

肱三頭肌:起點:長頭起于肩 胛骨盂下結節;內側頭起于橈神經溝內下方的骨面;外側頭起于橈神經溝外上方的骨面。止點:尺骨鷹嘴。


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為肩關節外展肌。

三角肌的前后纖維和前鋸肌有輔助作用。

阻力肩關節外展疼痛提示收縮肌腱炎。

4、 外 展

三角肌的中部(肩峰部)肌束:肩部外展在前束和后束之間為中部。

岡上肌:臂部外展,在岡上窩內可觸及該肌。


5 、內 收

胸大肌:起點:鎖骨內側半、胸骨、第1-6肋軟骨。止點:肱骨大結節嵴。

6、 內 旋

肩胛下肌、背闊肌、大圓肌、胸大肌是主要的肩關節內旋肌。

肩關節內旋疼痛多是收縮肌肌腱炎引起。

肩胛下肌:觸摸該肌必須使肩胛骨與胸廓之間隔離一定間隙。手指的外側為背闊肌,內側前方為胸大肌,指腹下為肩胛下肌。起點:肩胛下窩。止點:肱骨小結節。


7、 外 旋

岡下肌和小圓肌為肩部外旋的主要肌肉。三角肌的后部纖維輔助外旋活動。

岡下肌:起點:肩胛骨岡下窩。止點:肱骨大結節中份,在岡下窩可觸摸到。

小圓肌:起點:肩胛骨外側緣背面。止點肱骨大結節下份,在肩胛骨外側緣的三角肌和大圓肌之間可觸摸到。


8、 聳 肩(肩關節上抬)

斜方肌的上部和肩胛提肌為主要的肩關節上提肌。

抗阻力肩關節上抬疼痛提示收縮肌腱炎。肩關節上抬無力提示副神經及C4-6神經損傷。



9、 肩關節下降

大、小菱形肌是肩關節的下降肌,由斜方肌的中部纖維輔助(斜方肌的中部纖維覆蓋于菱形肌上)。

肩關節的下降疼痛提示收縮肌肌腱炎,或胸椎疾病。

肱骨內收和伸直無力提示菱形肌固定肩胛骨無力。

菱形肌:起點:下位頸椎和上位胸椎棘突。止點:肩胛骨內側緣。


10、 肩關節前伸前鋸肌為肩關節的主要前伸肌。

該肌維持肩胛骨下角靠在胸壁,使下角向上旋轉。前伸疼痛是收縮肌肌腱炎。

前屈無力提示前鋸肌無力,出現肩胛骨內擺。做“推墻試驗”可引出。

前鋸肌無力,不能充分旋轉和外展肩胛骨,而不能前屈上臂完成上舉。

前鋸肌:起點:第1-8肋骨。止點:肩胛骨內側緣及下角。


一、應用解剖(見圖)

脊神經共有31對,出椎間孔后,迅速分為前支、后支、脊膜返支及交通支。脊膜返支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于脊膜,交通支連接脊神經與交感干。一般來講脊神經前支較粗而后支較細,后支穿過橫突間隙向后行,分布于項部、背部、腰部及骶尾部的肌肉和皮膚,很多鄰近脊神經的前后支相互交通成網,有利于脊柱活動的協調及保持脊柱的穩定性。但同時也因其較為復雜的神經網絡分布,造成了脊神經后支性疼痛主訴定位的不精確,給診斷及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 臨床上可根據解剖結合疼痛區域,大體確定脊神經后支受損范圍。


腰部脊神經后支近年來研究比較多,該后支較細,上腰段約在椎間孔外側1.5cm、下腰段約在椎間孔外側2cm處從脊神經分出,其主干長約0.5~1cm。后支主干從下位椎體橫突的上緣、上關節突的外側向后下走行,以60°角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


內側支較細,緊貼橫突根部骨纖維孔下行,并沿下位椎體上關節突外緣向下進入乳突與附突之間長約3mm的骨纖維管。出管后即發出細小分枝支配同位及下位下關節、棘肌、迴旋肌、棘間韌帶及棘突。內側支主干則繼續向下、內、背側行走,下行3個椎體平面后在后正中線附近穿深筋膜至皮下。由于后內側支前段恒定行于下位椎骨上關節突外側,使該處成為阻滯及術中探查后內側支的理想部位。臨床上多選擇L2~4棘突向外側2~3cm處進行穿刺阻滯L1~3后支內側支。在L5棘突與髂后上棘連線中點附近穿刺阻滯L4~5后支內側支。由于后內側支在走行過程中緊鄰椎間關節及橫突間韌帶,又要通過骨纖維管,故腰椎椎間的關節病變、韌帶損傷或骨纖維孔內徑的改變,均可能刺激、壓迫該神經而引起后正中旁一側疼痛和壓痛,疼痛還可放射至椎間關節、多裂肌、黃韌帶、棘間韌帶和棘上韌帶等部位。


外側支(見圖)較粗,沿橫突背面下行,也向同位及下位小關節發出分支,并于骶棘肌深面向下、外、背側穿行。外側支主干于骶棘肌中間束和外側束之間出筋膜,并在骶棘肌外側束表面繼續下降兩個錐體平面至皮下。外側支皮下行程較內側支長,供應廣泛。L1~3、4后外側支與T12后外側支組成臀上皮神經,越過髂嵴抵過臀部皮膚,有時可達股骨大轉子平面。臨床上出現的臀上皮神經痛與如下因素有關。①臀上皮神經行程較長、曲折較多,行程過程中相對固定于筋膜鞘及骨纖維管和臀部淺筋膜的神經鞘及骨纖維管和臀部淺筋膜的神經鞘中。當沿途肌肉受損傷和痙攣時,該神經很容易受牽連,特別是在髂嵴處,由于軀干的屈伸、轉動幅度及受力較大,極易損傷。故此處是臨床上多數臀上皮神經損傷的發生地。②臀上皮神經的骨纖維管部,在慢性損傷發生過程中,可出現一系列病理變化如無菌性炎癥、管內光滑程度降低(或變形、縮窄)等,導致神經纖維在管內運動時,受到刺激而產生頑固性疼痛或異感。③腰后三角大部被脂肪組織所填充,臀部的脂肪被較大的纖維隔所固定,臀上皮神經出骨纖維管后,在淺筋膜層行走于神經纖維鞘內。當和神經相鄰的脂肪因外力作用被擠出脂肪纖維格,或由于老年性退行性皮下脂肪萎縮發生結構改變時,容易造成脂肪球嵌頓、壓迫神經而產生疼痛。④腰背筋膜后層大多數由橫行纖維組成,少量縱行纖維止于髂嵴后緣和豎脊肌腱膜。因此能承受橫行的力較大,承受縱行的力小。當暴力作用時,筋膜在髂嵴的止點處易撕裂。而臀上皮神經恰在此筋膜和髂嵴緣之間穿過。神經可在這些撕裂處移位而受到卡壓。⑤當出現頑固性臀上皮神經痛,經腰椎及局部治療效果不佳時,不應忽視下位胸椎病變的可能,特別要注意檢查T1~2。臀上皮神經痛是臨床上常見的脊神經后支痛,了解上述解剖關系,對其診斷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在L2~5棘突外側3.5~4cm處可阻滯L1~4后支外側支。進針深度約為4~5cm。緊貼髂后上棘內側面扇形刺入3~4cm,可阻滯L3后支的外側支。


腰神經后支及其分支在行走過程中,均分別通過各自的骨纖維孔、骨纖維管或穿約胸腰筋膜間隙。在生理狀況下,這些通道結構具有保護其內神經、血管的作用機制。 但由于這些通道結構本身比較窄小,而相鄰組織堅韌缺乏彈性,再加上腰部負重程度及活動度較大,很容易因腰椎退行性變使得上述通道結構發生變形、變窄、粘連等改變,影響其中的神經血管而導致腰腿痛。脊神經后支不僅支配脊柱后側的韌帶、肌肉和椎間關節,維持脊柱正常活動,還可將韌帶的神經傳導、韌帶的本體感覺傳入中樞,反射性地引起肌肉收縮,以保持脊柱穩定及防止損傷。另外腰神經后支尚能通過神經反射調節腰骶部肌肉的緊張度,與腹直肌保持平衡。由于腰神經后支及其分支之間形成極為復雜的神經網絡,互相吻合,故可將其視為腰后叢,所以單個后支的分支的神經纖維,常含有附近2~3個脊髓節的成分,使疼痛的定位診斷更為困難。


大體上講,可沿上下腰椎小關節左右各做一條連線,發生于兩線中間區域的疼痛,多考慮為來源于后支內側支,而連線外側區域的疼痛則多為后支外側支痛。內側支在上關節突的外側面或其內下方,外側支在橫突背面,后支總干則位于椎間孔處。最近幾年來有關腰神經后支性疼痛的研究很多,如采用外科切斷、神經阻滯、化學毀損、激光、高頻電凝及冷凍術方法進行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二、診斷

診斷急、慢性發作的腰骶部疼痛,可伴有臀部及下肢痛,但下肢痛局限于大腿,向下不超過膝關節。無下肢感覺、反射及肌力異常。腰椎影像學檢查無明顯異常,有時可見生理彎曲改變及椎體旋轉現象。可有或無腰部受傷史。有時繼發于腰椎間盤術后、椎體壓縮性骨折。排外內臟性疾病導致腰痛的因素。在主訴痛區上方2~3脊椎處存在棘突及椎旁壓痛。其特征為該椎體棘突、痛側小關節、痛側橫突部位壓痛,疼痛向主訴區放散。橫突根壓痛點(邵氏點)有特殊診斷意義,該點為脊神經后支主干跨過下位椎體橫突的體表投影點。臨床上主要應與腰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椎弓峽部裂(見圖)、椎體滑脫、關節炎、骨質疏松、內臟源性腰痛、腫瘤等疾病相鑒別。


三 治療

1、腰部脊神經后支阻滯術完善的脊神經后支阻滯既可直接緩解疼痛,又能松弛腰部過于緊張的肌肉,改善其血液循環,特別對由肌肉緊張、小關節病變等引起的后支卡壓癥狀,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常用神經阻滯消炎鎮痛液組成:0.5%~1%利多卡因5~10ml,內含維生素B120.5~1mg、糖皮質激素如氫化潑尼松25mg或得寶松7mg等,如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等,可將上述配方中的糖皮質激素制劑用賴氨酸阿司匹林復鹽(來比林0.9或阿沙吉爾0.9)替代。穿刺前應仔細閱讀腰部正位、側位及斜位X線片(要求等大X線片),精確測量、定位橫突根部的各項參數,以確定后支位置及體表投影。如前所述,大體上在橫突背面可以找到外側支,在上關節突的外側面或其內下方可找到內側支,在椎間孔處可以找到后支主干。臨床上定位方法如下:平L2~4棘突向外2~5cm,可分別阻滯L1~3后支的內側支。在L5棘突與髂后上棘連線中點附近,可分別阻滯L4~5后支的內側支。平L2~5棘突向外3.5~4cm,可分別阻滯L1~4后支的外側支。進行上述阻滯時,深度為4~5cm。緊貼髂后上棘內側面扇形刺入3~4cm,可阻滯L5后支的外側支。選用7號10cm長穿刺針,垂直于皮膚穿刺,針到位時,患者常主訴在疼痛區域內有放散痛感或酸脹感,有時形容有水流流過。回抽無血及腦脊液后,緩慢注入消炎鎮痛液5~10ml。注藥后患者多立即感到病側腰骶部輕松,局部肌肉明顯較治療前放松。若穿刺困難,應在放射線引導下進行,避免反復穿刺造成副損傷。一般消炎鎮痛液治療,每周一次,經過1~3次治療后可獲得較滿意療效。


2、椎間孔脊神經后支主干阻滯術

2、椎間孔脊神經后支主干阻滯術脊神經后支主干長約0.5~1cm,L1~3脊神經后支主干約從距椎間孔外側1.5cm處、L<sub>1~3</sub>脊神經后支主干約從距椎間孔外側2cm處的從脊神經根分出。主干的體表定位為:下位椎體橫突的上緣、上關節突的外側,椎間孔的背側淺層。若患者脊神經后支病變累及內、外側支,或后支主干本身受到刺激,此時應選擇后支主干阻滯術。


患者可取側臥位或俯臥位,腰椎棘突比較平坦且無明顯的傾斜,棘突與同位椎間孔基本上處于相同水平面上。精確測量等大腰椎正側位X片,以確定后支主干體表定位。一般穿刺點可定在腰椎棘突間隙中點外側3~3.5cm處。常規皮膚消毒后,用7號10cm長帶管芯穿刺針垂直穿刺,緩慢進針直達所擬阻滯階段橫突背面。通常從皮膚到橫突的距離約為3~4cm,針尖抵達橫突后,可退針少許更改進針方向,向上25°、向內20°繼續進針,尋找橫突根部上緣。穿刺到位時,患者常訴說輕度相應后支區域放射痛,此時穿刺針尖應位于所擬阻滯神經階段的下位椎體橫突根部上緣、上關節突外側。回抽無血及腦脊液后,可緩慢注入消炎鎮痛液8~10ml。每周一次,2~3次為一療程。穿刺及注藥時,穿刺針針尖斜面應向內而不可向外,可減少神經血管的損傷,并有利于藥物向后支主干擴散。注意:一旦針尖抵達橫突根部上緣,即停止進針。若針尖滑過橫突上緣繼續進針超過1~1.5cm時,則形成脊神經根(包括前、后支)阻滯。如要阻滯多個階段的后支主干,可用同樣方法進行穿刺。如果病灶在側隱窩部位則脊神經根就會受到刺激,多出現前、后支區域疼痛,但有時也可僅表現為后支痛。此時可行側隱窩穿刺進行神經阻滯,通常5ml消炎鎮痛液即可阻滯3~5個階段的單側脊神經根。


3、對于一些頑固性的腰神經后支疼痛患者,經常規消炎鎮痛液神經阻滯療效不明顯或短期內復發者,可考慮進行神經毀損或切除術。常用的方法有:應用酚甘油、無水乙醇、冷凍、高頻熱凝等手段毀損或手術切除病變脊神經后支,多可取得較為穩定的鎮痛效果。神經破壞性治療應在X-線或CT引導下進行,嚴防破壞性治療侵及脊神經前支而造成下肢運動麻痹等嚴重后果。


4.局部痛點阻滯

局部痛點阻滯可緩解局部肌肉緊張及疼痛,有時可收到顯著效果。成功的關鍵在于要注射到位,多數病人可具體講出“病變”的具體地方,此為注射之靶位,可引出較強的“針感”。可進行多處注射,消炎鎮痛液配方中的局部麻醉藥宜用低濃度,如用0.25%~0.5%的利多卡因即可。本方法常需反復注射,除疼痛急性發作期并用糖皮質激素外,在疼痛慢性期治療,可單用局麻藥加維生素B12,也可合并應用來比林等。


5.物理治療

物理治療適當的物理療法對脊神經后支性疼痛有效。可有效改善腰部僵硬感,解除局部肌肉及末梢血管痙攣狀態,促進血液循環,加快病灶炎性代謝產物的清除。有些治療如激光或超激光,照射神經根干時可產生部分神經阻滯效果。特別適應于年老體弱、藥物過敏的患者使用。常用的方法有: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韓氏經皮穴位及神經刺激療法(Han`s acupoint and nerve stimulator HANS)、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Silver spike point electro therapy SSP)、直線偏振光近紅外線、激光等,與神經阻滯療法合用效果更好。


6.枝川療法

枝川療法應用低濃度糖皮質激素生理鹽水溶液,進行患者體壁痛性肌硬結注射,治療疼痛等癥狀的方法。枝川注射液配方,在10ml生理鹽水中加入地塞米松0.3mg。注射前應對患者進行詳細查體,特別是要查清疼痛區域與疼痛觸發點地關系,將枝川注射液仔細地注射到肌硬結周圍。每處用量1ml,可行多點注射,每周2~3次。注射后進行局部按摩,以利藥物擴散。若進行小范圍的注射,如關節、肌腱、腱鞘等部位,可適當增加激素濃度(1ml生理鹽水中加0.3mg地塞米松)。枝川療法作為一種疼痛的對癥療法具有廣泛的適應癥,在明確診斷的前提下,各種疼痛的治療均可應用。


7.其他

疼痛急性發作期,要注意臥床休息。可配合消炎鎮痛藥物、神經營養藥物等進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凱扶蘭25mg、2~3次/日,莫比可7.5mg、1次/日,腺苷輔酶B12 0.5mg、3次/日,彌可保1mg、3次/日,神經妥樂平8U、2次/日。針灸、局部熱敷等,對緩解腰部肌肉痙攣、減輕疼痛有積極意義。疼痛緩解期應注意腰部保健,避免著涼、過勞,改變不良生活、工作習慣,如長時間座位,加強腰背肌鍛煉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疼痛發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頸椎無毛病,上肢不停痛,查查岡上肌筋膜
肩胛骨相關肌肉
針刀治療頸肩腰臀膝圖解
肩外側疼痛—岡上肌
超微針刀2
【A4】星狀神經節阻滯的4個入路方式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源县| 阜城县| 修武县| 丹凤县| 宁南县| 大英县| 开平市| 漳平市| 洞口县| 泌阳县| 玉田县| 合作市| 江达县| 桦川县| 巧家县| 祁门县| 松桃| 来宾市| 吴堡县| 太白县| 扬州市| 上思县| 花莲县| 修武县| 绵阳市| 伽师县| 宜丰县| 信宜市| 于田县| 长沙市| 开封市| 来宾市| 宝兴县| 广宗县| 本溪市| 庆元县| 阳信县| 武汉市| 博罗县| 丰台区|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