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創新研究經驗交流
一、 構建模式,轉變教師角色,著眼課程改革
課程改革尤其是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在課堂中實現,真正落實和有效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較高的素質,包括教師對它的正確透徹的理解以及綜合、靈活地適用等內容,教師的素質提高了,能夠順應時代發展,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適應課程改革中角色的變化,就能推動改革的發展。因此,我們圍繞三點開展了課堂教學的創新研究。
1、制定措施,實施校本培訓
在新課程環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教師將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從課程規范的執行者到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從個體勞動者到善于協作的合作者,從安于現狀到終身學習,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育觀、教學方式、教學行為提出了新的要求。
正是基于這點,新課改之初,我校開展了全員校本培訓,使我校教師達成共識,并召開了“提高教師素質,轉變教師角色”專題研討會,掀起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新課程理論高潮,撰寫教學反思及心得體會,選派專人進行課程培訓,從參加培訓的教師中選拔合格者到七年級任教。
這些活動,使全體教師明確了新課程理念,及各科教學實施指南內容,樂意于變革舊觀念和舊模式,并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出了積極回答,與新課程共同發展。
2、以人為本,實施“五項工程”
為了能夠開展好課堂教學創新,開展教育科研是必須的。教科研是學校不斷前進和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師是不稱職的教師。因此,我們對全體教師提出了要“爭做教育家,不當教書匠”的口號,鼓勵廣大教師要成為勇于開拓進取的觀念新、學歷高、能力強、科研型、學者型、復合型的教師隊伍。
為了提高教師教科研能力以及整體素質,尤其是為了提高全體教師的課堂教學創新能力,學校實施了“五項工程”。
1、“結對子”工程。在我們學校,青年教師占有一定比例,他們是學校的希望和未來,為了使他們迅速成長,獨立進行教育教學工作,學校啟動了“結對子”工程。即在校內認師傅,結對子,帶徒弟,對他們實行專人指導,對教學新秀實行重點指導,對他們承擔的各級研究課,評優課實行全程指導,對他們的成長過程實行跟蹤指導。青年教師在師傅的傳、幫、帶下成長很快,基本上通過了學科教材關,教育理論關,教育教學方法關。先后有12人次獲得市級優質課獎勵,其中四人獲得省一等獎,論文獲獎檔次越來越高。
2、“學歷達標”工程。我校教職員工114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占70.2%。學校的目標是: 2010年大學本科學歷達到90%。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學校制定了長遠規劃和鼓勵措施。在不影響教育教學情況下,為學歷達標的教師減輕工作量,提供必要的復習時間,脫產、半脫產享受學校結構工資,還對已經獲取畢業證書的實行補貼。
3、“全員培訓”工程。為了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學校對教師進行計算機全員培訓,定期開放圖書室和微機室。為了廣大教師能夠適應和開展課堂教學創新,我們還利用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研究活動,實現“全員培訓”的目的。
4、“骨干教師培訓”工程。學校十分重視培養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實行“三導四定”,即:專人指導,重點指導和跟蹤指導;定指標、定任務、定措施、定導師。學校優先選派骨干教師到外校、外省市學習先進經驗,參加各種學術活動。
5、“課堂創新”工程。未來的教育使教師的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教師在學生的學習經驗中漸漸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以教師為中心,將改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由“獨唱”,改為“伴唱”。教師職能的變化,必然引起課堂教學改革。提出改革的原則:主體參與、分層指導、及時反饋、激勵評價。教師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改革。
3、全員參與,加強創新研究
通過以上“四項”工程的啟動,教師教科研意識不斷增強,人人有教科研課題,學校還承擔了多項重點研究課題。學校十分重視教科研工作,成立了課題領導小組,指導組和評價組。
在課堂教學中,我校幾名教師成為課程改革課堂教學創新研究專項小組成員,同時又參與“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省級課題研究。我們要求七年級教師人人進行創模達標,以適應新課程課堂教學的要求。使課堂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成為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者,成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者。這些實踐進一步使教師提高了認識,增強了緊迫感,為課程改革穩步推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創新模式,突出學生主體,抓實課程改革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把獨立“學習和能力”教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布魯納認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會如何學習”本身要比“學習什么”重要。“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標的核心理念。
1、建立機制,開展創模達標
為了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創新,市教育局、教研室開展了三輪“課堂就學創模達標”活動,我校也配合制定了“東馬坊初中課堂教學創模達標實施方案”,成立“課堂教學創新研究領導小組”,由學校校長任組長,各學科相應成立本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小組,由各教研組組長擔當研究小組組長,各小組骨干教師為研究成員,積極開展了課堂教學創新研究。同時,我校先后有三次共66人參加了市課堂教學創模達標驗收活動,其中18人獲得“優秀”,其余全部獲得課堂教學創模達標“合格”稱號。這一成績在全市名列前茅。
2、強調重點,提高課堂效益
新課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課堂教學中學生要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性學習,探索性學習,創新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創建一種“民主開放,平等交流,主動參與,合作創新”的課堂教學新模式。新課程標準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課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我們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做到以下“三看”。
一是評價一節好課主要看學生的“學”,看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突出體現;看學生的學習態度是否積極主動;看學生學習活動是否充分有效;看學生的發展是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真正意義上地實現由“教”到“學”的轉變,擺脫以教師為中心,教師主宰課堂的舊模式。
二是課堂上看教師明白要讓學生“學什么”(知識和能力),“怎么學”(過程與方法),“為什么學”(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否成為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傾聽者,和評價者。課堂上更可能多的設計一些學生的學習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過程,傾聽學生的不同見解。
三是看課堂教學活動是不是開放性的,有沒有固定程序,設計的是否是富有彈性的教學時間和活動框架,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學”定“教”,依學論教。看是否改變了傳統的模式,教學步驟的設計,看教學過程是否具有嚴密性、程序性和完整性,是否使課堂充滿生氣和靈氣。
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回歸,要求教師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引導學生全員、全過程參與到教學之中。比如,語文教學實踐中突出學生主體,引導學生交流就是一種積極的有效手段。在交流流程中,包括了四個層面,第一層面:生本交流,即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第二層面:師生交流,即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第三個層面:生生交流,即學生與學生的交流,第四個層面:生網交流,即學生與網絡交流。學生逐步形成自主、探究學習方式,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了基礎。課改教師已由原來疑問:我怎么現在不會上課了?難道我過去的方法都過時了嗎?一改過去那種迷茫無助的狀態,改變了教師的教學生活,這都是課改帶來的良好效果。
3、開展研究,強化校本教研
為了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創新研究,我們積極開展了以校為本的創新研究。學校先后兩輪實施了校本課題研究,并得以驗收;我們還積極主動地開展了關于課堂教學創新的校園論壇活動,受到了市教研室領導的首肯;同時,我們在每個學年度,都要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創新黃金月”活動,相關報道在我市教育信息網兩次得以報道,“孝感教育科研”也刊登了我校在這樣的活動中開展教學反思的有關報道,“湖北教研網”也在2007年12月,報道了我校開展“課堂教學創新黃金月”活動的有關情況;另外,學校關于校本課題研究的經驗交流材料兩次獲得一(甲)等獎。基于這些成績的取得,學校也因此獲得了“教科研先進學校”、“先進教科室”等榮譽稱號,李升想、黎水芳先后獲得市“教科研先進個人”。
三、沖破模式,激活課堂教學,深化課程改革
我校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已經由“構建課堂教學模式” 過度到“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現在已經開展到了“沖破課堂教學模式”這一階段,這與我市開展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的步伐是一致的。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在教師當中,普遍要求他們能夠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夠激活自己的課堂,最終達到深化課程改革的總目標。
1、以生為本,搭建成功舞臺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使課堂教學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具有生命活力,變得春光燦爛,精彩紛呈,需要我們的教師在課改實踐中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深化課程改革。我們要求課堂教學要達到“三讓”。
一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是要把自主權還給學生,把時間讓給學生,把學法教給學生,把自信留給學生。
二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課堂上要鼓勵和幫助學生自己探究問題,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并且在探索中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摸索適合于自己的獲取新知識和能力的途徑。
三是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是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動心,使學生對學科心動感興趣,惦記著它;動腦,讓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飛躍;動口,即培養學生會說、能說、善說的能力;動手,讓學生該出手時就出手,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
通過課堂教學實現“三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十分的活躍,不時閃現智慧的火花,從而實現了“激活課堂教學”的目的。
2、利用資源,豐富課堂內容
為了實現課堂教學創新,我們還堅決按照新課程標準以及市局要求,開齊開足課程,同時,我們還積極開展校本課程資源開發以及充分利用遠程教育資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
每個學期初,學校教務處都要求電教組及時整理相關電教資源,把這些信息發布在學校網站上,同時把紙質文稿發到每個教研組組長手上,讓全體教師都知道,我們有些什么電教資源可以在教師平時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現在學校建立的兩個多媒體教室上課率顯著提高,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同時,我校自行編輯的校本教材,榮獲應城市一等獎。我們安排的地方課程中,要求教師積極上好該教材;綜合實踐活動課也是積極而又廣泛地在開展,而且,我們還成立了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研究小組,由學校教科室牽頭負責,各學科小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研究。
另外,我們還堅持把課堂教學創新研究與我校承擔的省級減負課題有機的結合起來,主要是要求我們的教師主動地開展課程資源開發,不僅達到減輕學生學業負擔的目的,而且達到課堂教學創新的境界。
3、精彩紛呈,形成獨特風格
近五年的課改實踐中,很多的課改教師已沖破課堂教學模式,使自己的教學更加開放而具有魅力。比如我校省級講課一等獎獲得者英語教師方莉在課堂教學中一改過去傳統的語法教學,充分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采用對話、問答、討論等不同形式讓學生激發興趣,主動探究學習,展示獨立思維,放飛想象翅膀,啟動各種感官,全面投入學習,尊重學生自我體驗,客觀評價學生,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既適應了新課程下詞匯量大的教學,又使英語教學真正為交際服務,也使課堂充滿了無窮的魅力;語文老師黎水芳老師在課堂上創設和諧師生互動情境,搭建平等對話交流平臺。采用教師與學生共寫一本日記,教師先寫,學生每個人依次寫,并且在課堂上交流,開設了語文教學注重學生真情投入和情感體驗之先河,從而也實現了課堂教學的目的;2005年11月,教育部來校調研,聽了幾節隨堂課,其中張保明、金邊、雷智榮、鄭潔芳、歐陽翠榮、鄭慶國等老師的課受到了很好的評價,這無疑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創新所帶來的結果。
深化課程改革,每位教師的課堂應當是內容上厚重豐滿,程序上有條不紊,方法上靈活多樣,氣氛應是輕松的,效果應是多元的,這也是新課程的終級目標。通過5年多的課堂教學創新研究,在我們學校,很多教師基本形成或者明確了課堂教學新模式:生動活潑、民主平等;渠道暢通、合作交流;質疑問難、大膽創新;堅持積極期望、讓學生體驗成功等等。只有這樣的課堂教學,才能夠使課堂充滿活力。
總之,實施新課程改革五年多來,也是我們開展課堂教學創新的5年,我們品味到了令人欣喜而值得稱道的碩果,那就是我們的教師切實轉變了教育觀念,沖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構建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實現了課堂教學效果多元化。同時也有一些憂慮和反思,城鄉教育的不平衡性直接影響新課改的實施,農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資源不足,校本研訓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任務,農村家庭對學生投入少,要求比較松散,課改考試及評價要素,這些都直接影響課程改革的深度和廣度,也制約著我們的課堂教學進一步創新。但是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們堅信只要我們開拓進取,共同努力,克難奮進,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條課程改革的成功之路,課堂教學創新研究也一定能夠走入一個新的天地!
200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