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飽:滿足,充足,豐富。
▲安:安逸,舒適。
▲敏:勤勉,努力,不懈怠。
▲慎:謹慎,慎重。
▲就:靠近、親近。
▲有道:有才藝、有道德的人。
▲正:糾正;改正;匡正;端正;修正。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上不要求豐盛,居住上不要求安逸,工作勤勉,言語謹慎,親近有道德的人并修正自身,可以說是好學了。”
【學而思】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是不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飲食上不追求山珍海味,居住環境不貪求過分的安逸。人的欲望永無止境,對物質的追求永遠不會滿足,君子要重視精神境界的升華。
“就有道而正焉”即見賢思齊,向有道德的人學習,或是從書本上學習并修正自身的缺點。
【知識擴展】
“君子”在先秦時期多指“君王之子”,是孔子為“君子”一詞賦予了道德的含義。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被自身欲望所左右的是庸人。人生有目標、有計劃,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是士人。自強不息的是君子。賢人和圣人是完人,境界高于君子,但一般人不容易達到,君子是普通人經過努力所能達到的最高目標。
君子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君子有三德: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篇》9.29)
君子有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論語·季氏篇》16.4)
君子有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論語·季氏篇》16.5)
君子有三戒:少年戒色、壯年戒斗、老年戒貪。(《論語·季氏篇》16.7)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論語·季氏篇》16.8)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論語·子張篇》19.9)
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禮記·雜記下》)
君子有四不:君子不妄動,動必有道;君子不徒語,語必有理;君子不茍求,求必有義;君子不虛行,行必有正。( 晉·潘尼《安身論》)
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季氏篇》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