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木芹:關于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幾個問題
中華文明是輝煌燦爛的,在很長的時間里,她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只是從19世紀已降,中華文明之光逐漸暗淡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振興和中華文明重現光彩的偉大轉折點,雖然我們走過許多彎路,甚至是錯誤的路,并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今天畢竟又開始走上了創造更新更髙的中華文明的征程。在這個時候,回過頭來看一看曾經創造過巨大文明的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封建國家,是不無益處的。
01

既統一又分裂的多民族國家

“我國自古以來是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此論已長期流行于民眾之間。嚴格地講,這一提法不準確,因為自古到什么年代?這未免有些含糊,叫人生疑。

其實,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于秦漢的觀點,在我國史學界一般說來是公允的,所以說,“自古以來”換作“秦漢以來”是適宜的。為何如是說?理由很簡單,秦始皇兼并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西漢承其制,并發揚光大,建立北至貝加爾湖,南達海南島,東北抵鴨綠江,西南盡永昌,西北以蔥嶺為屏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這樣說有好處,因為一是明確了秦漢統一國家的階段屬性是地主階級的專政,二是政體的君主專制性質,三是這個國家統治著以漢族為主體的眾多(幾十個)民族。

不過對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這個概念也不能看作是一成不變的,因為從實際情況來看,中國也不是兩千多年來都是統一的,難怪書中多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說,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分三類來看。

首先,出現過魏蜀吳、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南宋遼金,以及辛亥革命后的軍閥割據等分裂局面。這種分裂局面大體又可分為三種情況,即幾個漢族封建政權的對峙割據,如三國、五代十國;幾個漢族和少數民族政權間對峙割據,如南北朝、南宋遼金;眾多軍閥相互爭戰,在他們的背后往往或多或少地受帝國主義勢力的影響,這是辛亥革命后一段時間的情況。就在這分裂的局面下,各政權的首要目標就是為重新統一而行動,不斷進行統一戰爭,所以說分裂中也有統一因素。

其次,就是在漢唐那樣統一的局面下,還存在有同姓異姓王的侯國,它們與中央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其內部自己管土管民,這是名副其實的“國中之國”。

第三層意思就是在統一的局面下,邊疆還存在有割據或半割據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如唐代有突厥、吐蕃、回紇、南詔、渤海等民族政權存在,唐對他們只是間接統治而已,這是以民族為表征的另一種國中之國。

不過,我們應將后兩種排除在外,因為從全局來講,真正屬于完全分裂狀態的是第一種類型,所以說,自秦統一全國開始到1949年的2170年中,出現分裂狀態的時間只有三國時期的45年(220—265),東晉十六國的103年(317—420),南北朝的169年(420—589),五代十國的53年(907—960),南宋金的152年(1127—1279),加上民國初的17年(1911-1927),共486年,還不到1/4的時間,即居于次要地位。也就是說,統一是主流,占據主導地位。

另外,所謂多民族,也不是說自秦漢起就有那么多民族一條線地延續下來,實際上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民族遷走了,而有的民族新遷進來了。還有原來是一個民族,后來“裂變”為兩個甚至更多的民族,顯然民族自身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兩千多年發展的結果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漢族之外,還有著55個少數民族,這就是事實。

總之,兩千多年的中國是一個既統一(居于主導)又分裂,統一中有分裂,分裂中有統一,二者不斷互相交替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還須提出的是二者不是簡單機械的交替,每次大分裂后的統一是前一次統一的提高充實,或者說是更髙層次上的統一。

02

多民族國家是農業文明與

游牧文明撞擊的產物

秦統一六國,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秦筑長城,御匈奴以鎖國,不過失之于政,僅15年而亡。西漢繼起,完成了建立名副其實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功業。

秦亡漢興,正值匈奴冒頓單于滅東胡,敗月氏,并樓煩和白洋河南王之時,并“引弓之民為一家”,統一了漠北草原,建立了匈奴奴隸主階級的統治政權,控弦三十余萬,其氣勢咄咄逼人。

就這樣,以漢政權為代表的農業文明與以匈奴政權為代表的游牧文明對峙于長城一線。由于漢剛從長時間的戰爭中建立起來,百廢待興,所以,兩者之間的第一次撞擊,即平城一役中,漢處于劣勢,劉邦本人都險些送命,于是創和親之例,力求穩住匈奴,求得一個相對安定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致力于內部的發展,諸如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發展經濟,改善政治等等。經過七十余年,到武帝即位時,出現了“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實力增強了,隨之以漢武帝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的政治欲望空前膨脹起來,于是“探平城之事,錄冒頓以來數為邊害,籍兵厲馬,因富民以攘服之”。這時,也只有這時才下決心要改變那種長期以來“天下之勢倒懸”的局面了。

匈奴方面,不以得到漢的和親、奉贈而停止對中原的掠奪,“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殺吏卒,大寇盜”。“往來轉徙,時至時去”,如果天氣惡劣,畜群遭災,那更要縱騎南下了。還有一層,它是游牧經濟,流動性大,農業對它的吸引力非常之大,特別是糧食。當然,最本質的是由奴隸主階級的階級屬性所決定,“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而所得鹵獲,因以于之,得人以為奴婢,故其戰人人自為趣利”,“戰而扶輿死者,盡得死者家財”。也就是說,掠奪奴隸和財富為其本質。因此,和親、奉贈不能阻止它的掠奪戰爭,也不可能由于漢王朝的強大而使其自動收斂。

漢王朝不僅要阻止匈奴的掠奪,而且要兼并匈奴,而匈奴則要不斷掠奪漢王朝的人口和財富。于是,地主階級的兼并性與匈奴奴隸主的掠奪性之間的矛盾已不可調和,只有訴諸武力才能解決。

從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間,漢匈之間通過爭奪河南地、控制河西走廊以及主力決戰等三次大戰役,以漢勝匈奴敗北而告終,從此,匈奴臣屬于漢已成定局,又經半個多世紀的沖突之后,終于在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呼韓邪單于稽侯珊基于“事漢則安存,不事則危亡”的認識,終于來到長安,奉藩稱臣,接受了漢王朝的“匈奴單于璽”。從此,漢王朝承認呼韓邪是“匈奴族的最高首領,也表示漢天子對臣子的冊封,在法律(不成文法)形式上確定了君臣的名分,同時也確定了呼韓邪政權——匈奴政權是隸屬于漢朝中央政權的政治、法律地位”。

漢王朝為了達到戰勝匈奴的目的,形成了如下的戰略藍圖:經略東北,爭取烏桓、鮮卑以斷匈奴左臂;打通河西走廊,隔斷匈奴與西羌的交關,進而打入西域,拉攏烏孫等西域各部,以斷匈奴右臂;消滅南粵割據勢力,消除后顧之憂;出于繞道印度、阿富汗入西域進行爭取工作,同時出于自巴蜀(今四川)經夜郎(今成州)進軍南粵的考慮,積極經營西南夷地。這樣一來,將東南西北萬里邊疆的少數民族都直接間接或地納入了漢匈戰爭之中。當決定漢匈戰爭勝負的戰役過去以后,南粵、東甌等割據勢力也被消滅了,西南夷地列郡而治,在西域設都護府,西羌地置護羌校尉,而東北則以護烏桓校尉或設郡統領。揚雄曾言:“嘗屠大宛之城,蹈烏桓之壘,探姑繒之壁,籍蕩姐之場,艾朝鮮之旃,拔兩越之旗,近不過旬月之役,遠不離二時之勞,固已犁其庭掃其閭,郡縣而置之,云徹席卷,后無余災。”這一切又都是圍繞著漢匈戰爭而發生的。

由上可見,西漢王朝建立了一個真正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這個國家是在漢匈戰爭中形成的,而且為其后兩千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所以,我們說它是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相碰撞的產物。

03

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是多層次制度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基本特征有三:即多民族、多層次和多制度。這里以西漢為例,簡說于下。

先說多民族。以中原漢族為主體,東北有挹婁、夫余、沃沮、高句麗、烏桓和鮮卑;北為匈奴族,散在漠北大草原;西北有烏孫、車師、莎車、疏勒等三十余部;西有先零、燒當、發羌、唐羌諸羌;西南則邛、筰、徙、冉駹、滇、嶲、昆明、夜郎、句町、哀牢等族部;南方有甌、駱及長沙、武陵蠻等族部。他們的人口多少不一,居住地大小不等,語言習俗各異,卻共同居于一個國家之內。

次說多層次。首先是中央直接統治的郡縣區。全國分為司隸部,并州朔方刺史部、兗州刺史部、豫州刺史部、青州刺史部、徐州刺史部、荊州刺史部、揚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幽州刺史部、益州刺史部和涼州刺史部,除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外,直接統轄共六十二郡,這些郡上自皇帝下至鄉里,一竿子插到底。

其次為諸侯國,當時有廣陽、中山、真定、信都、趙、東平、膠東、魯、城陽、楚、淮陽、廣陵、六安和長沙等國,它們是國中之國,大多為同姓王。

第三是邊郡,即建立在邊彊少數民族地區的郡縣,共二十三郡,即隸屬于涼州刺史部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隸屬于益州刺史部的武都、汶山、沈黎、越嶲、牂牁、犍為、益州等七郡;隸屬于交州刺史部的郁林、蒼梧、南海、合浦、珠崖、儋耳、交州、九真、日南等九郡;隸屬于幽州刺史部的有玄菟、樂浪、臨屯三郡。在這些邊郡中,又可分為三種不同的情況:(1)建立在以漢族為主的民族雜居地區的,如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郁林、蒼梧、南海、合浦、武都、沈黎、汶山、犍為等十二郡,它們同內郡差異甚微,到了西漢后期或在東漢初多有省并,建制較快地與內郡同一。(2)基本上建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的,有如越嶲、牂牁、益州、珠崖、儋耳、玄菟等六郡。(3)有些邊郡,隨著時間的推移,先后脫離了中國版圖,有如樂浪、臨屯、交趾、九真、日南諸郡。

第四是稱之為某屬國都尉和某某校尉的。有隴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犍為等六個屬國都尉,另有護烏桓校尉和護羌校尉,其任務是安置、統領、監護該區附漢的少數民族。

第五就是統領西域各族部的西域都護府。

第六為“稱臣事漢”的匈奴單于轄區,東漢初,已遣使匈奴中郎將常駐單于庭加以監護。

當然,在以后的歷史長河中,不只是西漢一個模式,層次不斷地在發生變化,但直到民國時期,大一統下的多層次這一基本特征還存在。

最后一個基本特征就是多制度。以西漢時期而言,各地漢族同處于封建制,而其中又有領主封建制和地主封建制的區別,二者本質一樣,唯差異性也不少,前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制度,后者是前者突破性的發展(中國封建社會本質的特點所在)。地主封建制實行于中央直接統治的六十五郡(包括京兆尹、左馮翊、石扶風)范圍,而領主封建制則行于諸侯之中。至于眾多少數民族的社會制度,情況復雜,又限于資料,很難一一說清,不過大體可歸納為三種類型,即處于奴隸制階段的,如匈奴族,稍后一點的烏桓、鮮卑族;處于從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或者說,從野蠻到文明)的,有如西羌,西域各族部,以及西南的邛、筰、徙、夜郎、滇……其數不少;再就是還處于原始社會的族部了。

各民族間的發展不平衡,地區間的發展不平衡,一個民族內部的發展也不平衡,而將這眾多的民族、那么大的地域,同置于一個政權的統治之下,多制度這一特征的出現也就不奇怪了,直到1949年,這一基本特征也仍然存在于中國。

04

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制度是羈縻制

羈縻制度就是封建國家用來維系、統治少數民族的基本制度,它包括如下三個方面的內容:(1)作為封建國家內的各少數民族上層必須向中央定期(一般是三年)朝貢,多是各少數民族地區的特產,以及奇珍異物,在朝賀貢納的同時授皇歷;各少數民族的王侯(漢晉間)、羈縻都督府、州的都督刺史(唐),大都需要納子為質,或謂“遣子宿衛”,元、明、清時此規定已停,唯承襲土官土司,需赴闕受職;“助國討伐”,即奉中央征調,或主動派遣軍隊以供征戰:(2)中央對邊疆少數民族半割據或割據政權不事征戰之時,一般用冊封、和親、盟誓、通好以及互市等手段、措施,以調節封建國家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3)如果少數民族對封建中央統治造成威脅,或者損害了地主階級的根本利益,即“失臣苗”則誅之,“擾百姓”則滅之,“為中國患”則除之,也就是說用武力來解決。

羈縻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即邊郡、邊州和土司制。

邊郡制。所謂邊郡,就是建立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郡,邊郡除了任命流官太守、縣令學治之外,還封少數民族上層為王,為侯,為邑長,國家頒授金、銀、銅印。太守、縣令通過王、侯、邑長來維系和統治這些少數民族。即土流二重政權并行,都是國家的命官;邊郡的范圍一般說來與某一族屬(主要)的居住地相當,郡與民族居住地相吻合;在邊郡,郡縣治所所在地,或其方圓很廣的地區,進行編戶并向中央出賦,而土長則充貢;邊郡太守主兵,既是行政長官,又是軍事首領,而所率之兵來自內郡。以上是與內郡的差異之點,當然,其中最主要的一點一一封建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是一致的。

邊州制。唐初,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有八百余州,即羈縻州,其后有所變動,不過邊州之制存在于唐宋時期。一般任命該地少數民族上層為羈縻都督府、州的都督、刺史,而統率這些羈縻府、州的節度使,又基本上是流官;在邊州地區先后出現了突厥、回紇、吐蕃、渤海、南詔、大理、西夏……局部的統一民族政權,中央則封其王號,諸如可汗、贊普、云南王……承認既成事實,它們有如“國中之國”;羈縻州地,“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實際上賦僅具空名,只有土貢存在。羈縻州制雖上承漢晉邊郡,下啟元、明、清土司制,獨具特點,惟作為封建國家的一級地方政權,則無二致。

土司制。元、明、清時,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土司制度。它的特點是“襲替必奉朝命,雖在萬里外,皆赴闕受職”。即土司的繼承權緊緊握在中央手中;宣慰使司、宣撫使司、安撫使司、長官使司等土司,全隸屬于各行省的都指揮使司;在任命土司的地區一般不再任命流官,以土司為一級地方政權。

無論是邊郡制、羈縻州制或是土司制,都是羈縻制,也可以說是羈縻制度發展的三個階段,它們各有特殊性,唯均為封建國家一級地方政權則一致,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狀故俗治”,即按各民族地區邊郡(或邊州,或土司)當時所行社會制度加以治理,或者說,各民族保持當時所固有的社會制度不變。

05

漢化和滯留是民族關系中的基本表象

眾所周知,從秦漢到民國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在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內,存在有民族歧視,民族壓迫,乃至各種各樣的民族間的暴力沖突,同時各族之間也有經濟文化上的交流,政治上共處而安。盡管前者居于統治地位。然而,后者所占時間更長,范圍更廣,形成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它具有巨大的潛在力。

在民族間既有互相排斥、隔閡的一面,又有互相交融把歷史推向前進的一面,反映到民族關系上則顯示出了既漢化又滯留的基本征候。

秦漢(尤其是西漢)以來,大量的少數民族人口不斷流入漢族腹地。由于戰爭,或者在常規情況下的移民,眾多少數民族人口流入。如僅在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五鳳二年(公元前56年),兩次就有近十萬匈奴人定居長城內外,東漢末,僅遼西郡一地就有二三十萬烏桓人移居,羌人移居扶風諸地的數量也很可觀,這種少數民族人口內流現象,兩千多年來長盛不衰,他們少則幾十年,多則一個世紀,也就在無聲無息之中漢化了。

另一個情況就是少數民族統治階級入主中原后所發生的。如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的匈奴、鮮卑人,北宋的西夏、遼,南宋時的遼、金,元代的蒙古人,清代的滿族等等,他們進入中原以后,大力提倡學習漢文化,乃至進行了自上而下的漢化運動,久而久之也就融入了漢人。

總而言之,大凡入居內陸,接受漢文化的少數民族,或他們中的一部分人的最后歸宿就是漢化。這里還必須指出的是類似情況一般都在漢族腹地發生。還有漢化的另一條途徑,那就是隨著萬里邊疆的少數民族一旦納入統一的封建國家之后,由于各種需要,首先是出于封建地主階級統治利益,在邊疆一線障塞亭燧相望,或列郡而治,為此,有大量的漢人戍邊,為長久之計,又往往實行開屯種地,不足則移民殖邊,于是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郡縣治所及障塞亭所在地,逐漸形成漢族的居民點,乃至其邑落相望,由點連成線,進而成片,這些又成了同化少數民族人口的熔爐,這是少數民族不斷漢化的又一途徑,它自漢至清相沿,沒有間斷過。

大凡社會經濟有了大的發展,并不斷吸收漢文化的少數民族,或者發展了的那部分人,總是融合到人數眾多的漢民族中去,于是漢族人口好似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加上自身的繁衍,我們今天的結果便是漢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0%以上,而55個少數民族的人口卻不到總人口的10%。

較為先進的少數民族同漢族融合了,而留下來的則是比較后進的那些民族,或這些族中后進的部分,他們有的滯留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或農奴社會之中,于是落后的邊疆始終還是落后的邊疆。這種情況,自秦漢形成統一多民族封建專制國家以來,一直如此,即內陸與邊疆,漢族與少數民族,總是反映著先進與后進。所以,往往是形成要先進必須同漢族融合,而先進了的少數民族,又是基本上走向了漢化,反之則滯留,或原地踏步,或社會發展進步緩慢,這是我們今天所承接的事實,它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可以說,這是中國所特有的歷史現象。

由上可見,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民族關系中,漢化和滯留是兩個最突出的表象,這在其他國家、其他民族中是不曾出現的,至少是罕見的。

而形成上述特點的原因主要的有如漢族人口眾多,在國家政權中居統治地位,加上經濟、思想文化的領先,這樣一來,主體民族(或者說核心)就非漢族莫屬。從少數民族方面看,大抵處于被統治的地位,所以,在接受漢文化(帶有某種程度的強制性,即由大漢族主義的“用夏變夷”的同化政策),以及進一步漢化(部分)的同時,沒有接受或少接受漢文化的也就是沒被漢化的那部分中,往往產生一種同漢族對峙(或者說逆反)的心理,并將一些古老的制度如母系家庭、對偶婚、家支、家庭公社、農村公社……重新抬了出來,或附者在奴隸制上,或與農奴制同體,把它用來作為對抗漢化以自存的武器,于是使本來就已封閉的民族壁壘得到強化。

06

“四夷懷服”是統一多民族

國家不可少的內容

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家、思想家對于統一多民族國家有一個最理想的境界,那就是:“君明臣忠,上令下從,俊良在位,佞邪黜遠,禮修樂舉,奸宄消伏,兵革偃戢,諸侯順附,四夷懷服,家給人足,此太平之象也。”這里除了君臣上下、善惡、禮樂、刑政、兵革和諸侯之外,“四夷懷服”也是重要內容之一。沒有四夷則多民族國家不存,邊疆少數民族不“懷服”,統一多民族國家則不安,就稱不上是理想的政治境地,或者說不是太平盛世了。

怎樣才能使“四夷懷服”呢?首先,封建國家對邊疆少數民族的政策、措施乃至重大的軍事行動等,要合于當時,順乎潮流,就西漢來說:漢初,同匈奴修文和親,武帝時武力克伐,宣帝時接受其奉藩稱臣則合于時勢,故出現如下情景:“單于稽首臣服,遣子入侍,三世稱藩,賓于漢庭。是時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此策行之有效,反之,漢初言戰而絕和親,武帝時主和親而避戰,宣帝時拒之于國門之外,則逆乎時勢,結果絕不會是“四夷懷服”了。這是成功的例子,就是在“貞觀之治”時的情況,也大體如是。

當然,相反情況亦屢見諸史冊,王莽對少數民族的政策就是一個典型。

眾所周知,王莽一改前制,將四夷稱王的均降為侯。如將句町王降為侯,因而造成西南“二十四邑皆反”;又如將“漢匈奴單于璽”改為“新匈奴單于章”,還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顯然,如此做法,必然會引起匈奴騷動;另外,不審具體情況,將西海郡強加在羌族身上,至是反抗不斷,造成了“三邊蠻夷盡擾”的局面,從而加速了王莽政權的崩潰。

爭取“四夷懷服”的第二方面就是“以其故俗治”。當邊疆少數民族納入封建國家版圖之后,多是不動當地的現行社會制度并利用其首領統治,中央王朝只以稱臣納奉正朔為條件,這樣往往能保持兩者間和睦的關系,由此不斷加強相互間經濟文化的交流,這樣就會促成“四夷懷服”的局面。相反,如果不識時務,去觸動少數民族當時的社會制度,企圖與內陸漢族相一致,強制性實行內陸的政策,那么,不但會引起少數民族人民的不滿,而且勢必損害少數民族上層的利益,這樣民族反抗情緒便上升,引起動蕩,“四夷懷服”也就只是一句空話。

那么,當中國處于分裂時,“四夷懷服”是否還存在呢?回答是肯定的。就以三國為例:曹操先用武力征服烏桓后,徙其萬余戶于內陸,進一步用于征戰,這支烏桓軍隊成為當時的名騎;對北面的鮮卑族,采用挑撥離間,如“先搆離之,使自為仇敵”挑動其“互相攻伐”,進而募人暗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致使鮮卑“部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對氐羌一是將氐五萬余戶移往扶風、天水界,二是拆散地方豪強與羌族首領之間的關系,即“外沮其勢,內離其交”。即用暴力、離間、移民等措施,其目的是征服或削弱少數民族的勢力,進而為其所用。

蜀漢政權為了消除后顧之憂,用武力征服了南中,不留兵,不施行強制性的政策,將兩漢時的四個郡,調整為七個郡,重用地方大姓和夷帥管理地方,并鼓勵夷漢部曲的發展,加深了南中夷漢關系。另外,把南中精壯帶入四川,成為一支所向無前的“飛軍”,一再充當北伐的先鋒,做到了“南土平安,賦出叟濮,耕牛戰馬,金銀犀革,充繼軍資,于時費用不缺”。

孫吳政權下突出的民族問題是山越,這是由于山越同地方豪強結合,即“縣大族,山越所附,今日治之,明日寇至”。二是山越地多險阻,周旋數千里,他們自鑄甲兵,“時觀間隙,出為寇盜”,“戰則蠢至,敗則鳥竄。自前世以來,不能羈也,皆以為難”。總之,山越難安易動,成為“孫權不遑外御,卑詞魏氏”的原因之一。最后用堅壁清野、圍困饑餓等手段將山越人從山中逼出,丁壯編入軍中,為戰爭效力。

不論曹魏、蜀漢、孫吳都重視本身的民族問題,借以穩定其內部或后方,進而征發少數民族的人力物力,為統一戰爭服務。一句話,三個政權都注意了“四夷懷服”,目的是加強自己在統一戰爭中的力量。

還有一個問題,那便是當中國處于兩個或幾個漢族或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時候,如南北朝、南宋金……“四夷懷服”的問題仍舊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南朝要增強統一北方的力量,穩定南方各少數民族是不可少的,南宋亦如之;北朝的情況有所不同,其重要任務是如何安撫漢族,諸如大量吸收漢族士大夫滲入統治層,本身自上而下的漢化……其次才是其他民族,金的情況也一樣。

由上可見,不論是在統一的時候,抑或在分裂的年代,都有一個“四夷懷服”的問題,當然,如上所述,情況各異。

07

地主階級民族觀念的二重性

毋庸諱言,地主階級是延續兩千多年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統治階級,作為暴力機器的國家體現著它的意志,也維護著它的根本利益,在民族問題上,地主階級的民族觀念也占據著主導地位。

中國地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觀念,或者說民族觀,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關于少數民族的觀念看作是天經地義的,諸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以及“鬼神非其族類,不歆其祀”等等,在華夷之間挖下深溝,筑上高墻,乃至將少數民族視為草木禽獸,或同“盜賊”“逆族”相提并論,把皇室與少數民族通婚斥之為可恥,皇帝“兼為夷狄之君”,亦看作是莫大恥辱。總而言之,這是民族歧視、民族壓迫的觀念,構筑民族壁壘的觀念,富有民族排他性的觀念,一句話,是民族保守落后的觀念。

地主階級民族觀念的另一組成部分是把少數民族看成與漢族無異的人,認為“蠻夷或狄,氣類雖殊,其就利避害,樂生惡死,亦與人同耳,御之得其道則附順服從,失其道則離叛侵擾,固其宜也。……若乃視之如草木禽獸,不分臧否,不辨去來,悉艾殺之,豈作民父母之意哉!”還有的將華夷之間的關系比作唇齒關系。

李世民說得更為明白:“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徳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得澤洽,則四夷可使為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這是開放、共處的觀念,華夷作為一個整體的觀念,有利于華夷和睦共處的觀念。

一個是歧視、保守落后的觀念,一個是開放、整體、共處的觀念,二者是相互矛盾的,不過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所以又是統一的,我們無妨把它稱之為地主階級民族觀念的二重性。

地主階級民族觀念的二重性,來自地主階級政治上的二重性。具體說就是既有因循守舊、自我封閉的保守落后的的一面,當它處于逆境時,這方面顯得更加頑固。另外,又有要求沖破地域界線、民族界線,從而擴大政治勢力空間的一面,這在處于上升,或新王朝向上發展時期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是相對開放的一面。由上可見,地主階級政治上的既封閉又開放的二重性是非常明顯的。

地主階級政治上的二重性,又是決定于地主經濟的二重性。眾所周知,封建地主經濟中占統治地位的是以汪洋大海似的小農經濟為特征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就注定了地主階級政治上的封閉性,但是,在自然經濟的一旁,還存在有始終被壓抑著的商品經濟,有時“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乃至出現過“以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的情景。就是在這封建制度下商品經濟獲得某種程度松動的情況下,出現了如下情況:“豪人貨殖,館舍布于州郡,田畝連于方國。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財賂自營,犯法不坐。刺客死士,為之投命。”而究其原因,“雖亦由網禁疏闊,蓋分田無限使之然也”。富商大賈們獲利之后,轉向土地的兼并,而這種兼并是不受州郡、方國等地域和民族界線所限制的,至少在一些時候是如此的,所以說,“分田無限”,即土地買賣兼并無疑是地主階級政治上所表現出來的某種程度的開放性的根源。問題是發財致富以后的商賈,不是把錢用在擴大商品經營,而是將其中的一部分用來享樂。除此之外,大宗的錢是買了土地,于是乎富商變成地主,又轉回自然經濟的怪圈,而商品經濟又遭厄運,要復蘇又得等待下一個周期(至少一二百年)的到來,但其結局同第一次相差無幾。

由上看來,地主經濟的二重性導致了地主階級政治上和民族觀念上的二重性,最終則體現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閉關鎖國與開放二者共存,當然,從總體來看,閉關鎖國政策大抵占了主導地位。

以上談了統一與分裂,地主階級民族觀念的二重性,多民族國家是農業文明與游牧文明撞擊的產物,多民族國家的基本特征,維護多民族國家的基本制度,“四夷懷服”,以及民族關系中漢化與滯留等問題,有的已有人述說,唯說得不夠,或有分歧而說之。還有的則尚未涉及,故提出一孔之見,以求同好們的指正。

END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發展史簡介
歷史學習方法八
怎樣看待歷代中原王朝與周邊民族的關系
2020中考:初中歷史《中國古代民族關系專題》
超全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發展史干貨分享
淝水之戰,南北對峙格局的最終形成——正確的政策錯誤的執行結果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安西县| 桑日县| 梨树县| 兴隆县| 宜兰市| 安龙县| 孝义市| 石嘴山市| 岳西县| 新丰县| 赤城县| 青阳县| 临江市| 保定市| 长治县| 巴林左旗| 胶南市| 全南县| 松溪县| 诏安县| 潍坊市| 当涂县| 敦化市| 四子王旗| 囊谦县| 西和县| 济宁市| 蒙山县| 保康县| 金门县| 双江| 堆龙德庆县| 武邑县| 皮山县| 婺源县| 唐山市| 达孜县| 郓城县| 平谷区| 贵州省|